地質調查所將與礦務局整併,對未來發展有何影響?

分享文章

台灣的地質調查所,目前只有73位人力編制,現在還面臨要和礦務局整併的命運。目前經濟部已經將組織改造方案,送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等待審議,也引發台灣地質、地科界關切與憂心,擔心兩單位一旦整併之後,未來的定位與功能若不清楚,可能產生扞格。

地調所人力不足 內部人員籲需有人力接棒

繼2022年完成4個規模6以上的地震地質調查之後,元月中旬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的林燕慧、劉彥求跟陳盈璇3人,再次來池上斷層上盤進行後續調查,他們有5至20年調查活動斷層的經驗。

一旦地震規模超過6,而且發生在陸地上,可能產生地表破裂,地調所就會派人出外調查。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技士劉彥求坦言,表面上可出外的是8個人,但實際上常態性能出來的就2、3個而已,另一部分的人力要做GPS追蹤站的維護,也無法進去調查。

中央地質調查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技正林燕慧也認為,如果台灣未來活動斷層要有人力接手,每個世代都要有持續的人力慢慢地接班,否則假設老一輩的退休,就真的沒有人了。

地調所構造與地震地質組出外進行地質調查。(圖/獨立特派員)

地調所與礦物局將整併 地科界憂產生扞格

行政院各部會推動的2.0版組改,經濟部計畫將「礦務局」與「地調所」整併成為「礦業管理及地質調查中心」,引發地科界跟環保團體擔心,兩單位整併之後可能產生扞格,未來地調所功能可能會被弱化。

經濟部政務次長陳正祺回應,礦務局跟地調所專業相通,專業人員可以講彼此共通的語言,它也是一個獨立的機關,該有的公權力及能夠執行業務的預算跟人員員額等也沒有受到影響,希望這兩個單位合併能發揮比較大的綜效。

根據台北科技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教授羅偉所述,礦務局編制是120人,地調所更少,只有73人,兩單位預算加總大約10幾億。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理事長陳文山認為,以往台灣的地質調查精度不高,因為要負責全國土地裡那麼多東西,這樣的人力和經費都不夠。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董家鈞則說,若中央地質調查所的任務被窄化,人員無法成長,這個領域的發展就令人非常擔心。「這樣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似乎政府並沒有特別覺得,地質學對國家社會能夠產生一些重大的貢獻。」

攤開在桌上的是地調所完成全國的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跟它的測製進度,也是台灣最基礎、最完整的地質履歷表,一張地質圖平均要花5到6年時間,高山地質調查時間則要更長、更久。

地調所測繪的地質圖樣貌。(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位處地震帶 地質調查有多重要?

地調所也負責製作光達地形圖,透過光達技術完成的數值地形資料包括:地質圖測繪、火山地形、山崩活動性的監測與調查、潛在大規模崩塌處的判識,以及河道地形變遷、地表地形分析與變化,還有高山湖泊跟巨木調查,這些資料都可以提供防災單位使用。

例如,2010年國道3號走山事件後,地調所便利用光達技術,估算滑下來的總土方量大約16萬立方公尺,以及莫拉克風災10年前後的變化。而地調所現在還有一個新的任務是地熱,也成立區域地質組,專門進行地熱調查。

手持地調所測繪的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中央大學團隊前往高雄寶來調查地熱地質。中央大學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主任林殿順說,像地調所這份地質圖,都是他們做地質出野外時,必備的一些基本資料。

林殿順說明,岩石的不連續面若在地底或地表,就是天水或地下水會流通的管道,地下的熱水可以透過破裂面,從地殼深處流出。地熱探勘就是要找這種,判斷哪裡可能有比較多裂隙,也有比較多熱水,就決定在這裡鑽井。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董家鈞說:「大家都很喜歡在一個大災害發生以後,一起呼喊口號說地質很重要,但是這件事情過了以後,大家就會互相看一看,不知道地質重要在哪裡。」

土耳其大地震,凸顯同為地震帶的台灣地質地震調查的重要性,此刻地調所也正面臨改組的命運,同時遭到外界質疑有被降格之嫌,未來它的獨立性與重要性,以及地質調查人力的培養,值得各界更加重視。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