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發起篇》
因應人口老化而照顧資源有限,和鼓勵更多資深公民投入社會服務,許多國家嘗試用非金錢的時間交換服務創造多贏,也就是在台灣俗稱的時間銀行,台灣好幾個縣市也在實施。其實這類構想並非獨創,但如何設計讓民眾認同,永續經營才是關鍵。
除了台灣持續在努力,在歐洲的瑞士,時間銀行已經被視為國民年老後,除勞保年金、私人儲蓄、私人醫療保險外,第四種安老支柱。主責者覺得銀行容易讓人窄化為僅僅是利益交換,其實這制度背後隱含的是更寬廣的互助精神。聖加侖市是積極投入的例子。
《民間自主篇》
人口七萬的瑞士聖加侖市採取由政府設立擔保金進行時間銀行的實驗計畫。但瑞士其他城市考量民情和設立初衷,也有其他不同的方式。例如由民間主導,集合行政和醫療社工等專才,政府資源只是多重募款來源之一,用於草創階段而已,之後這個由民間主導的時間銀行就可以靠會員制獨立運作。初步評估一個城市只要會員達到一千人以上就能自給自足。希望未來的長照服務多些人和人的連結,而不是被窄化為金錢對金錢的交易,更不是政治對政治的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