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孕前帶因者篩檢,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廖怡芬 鄭凱文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如何降低少子化衝擊,讓想生、願意生的人,能有健康寶寶,已經成為現今醫療科技的重要課題。帶領成功大學基因體醫學中心團隊的孫孝芳教授,攜手本身也是罕見疾病患者的陳燕麟醫師,希望結合台灣的醫界與學界,推動孕前帶因者篩檢,減少罕見疾病家庭的發生率! 父母為帶因者 無家族遺傳史也可能罹患罕病? 喜歡圍繞在媽媽身邊玩耍撒嬌,他是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症病友–阿暴,現在國二的他,因為家族沒有遺傳史,大班時才確認罹患了肌肉萎縮症,媽媽坦言,當初也曾經陷入情緒壓力,不能自己。 家人需要堅強面對,病友們更需要經常互相扶持。在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中,陳燕麟不僅是協會的理事長,其實更是三軍總醫院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主任。 穿上醫師袍後的陳燕麟,是醫師也是病人,也因此更能體會病人身心的痛。(圖/獨立特派員) 陳燕麟在國二時開始發病,高一確診為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症患者後,第一步就是往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去一探究竟,檢測後發現姊姊也有輕微症狀,弟弟是帶因,而妹妹最幸運,完全沒問題。 降低罕病發生率 「孕前帶因者篩檢」是什麼? 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長的孫孝芳教授,攜手陳燕麟醫師,接下來希望能推動「孕前帶因者篩檢」,喚起國家和社會的關注與重視,也降低少子化社會帶來的衝擊。 孫孝芳說:「如果父母親是帶因者的話,他們帶有一個異常的基因,在每一次的懷孕,其實都有四分之一的機會,生下一個有病的小孩。」 陳燕麟也說:「如果我爸媽在生小孩前有檢驗的話,就會發現,也許真的可以避免掉這件事情。」 因此,孫孝芳教授希望善用最新的精準預防醫學,讓想懷孕的夫妻,藉著簡單的抽血來篩檢,不只能找出許多種隱性遺傳疾病帶因的風險,更能盡量降低罕病家庭的發生率。 目前新生寶寶疾病的檢測時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圖/獨立特派員) 對於已經出生的新生兒篩檢,由國家推動,成效良好;往前推,是已經懷孕的產前檢查,除了健保,現在更有許多自費、非侵入性檢查,只是如果面對具有疾病的寶寶是否引產,對整個家庭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如果再往前推,加強第三階段的孕前帶因者篩檢,事先知道疾病風險,就可以考慮做試管嬰兒,不過都需要自費,而且目前民眾普遍對此意識也不高。 不只希望推廣孕前帶因檢測,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孫孝芳教授團隊的「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利用大數據建構一套人工智慧AI模型,能協助醫師精準預測胚胎植入的成功率,準確度達到92%,讓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提高。 有效提高了最後胚胎植入的成功率,孕前的帶因者篩檢,更顯得至關重要。從事遺傳諮詢有數十年經驗、曾任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的林秀娟醫師就認為,目前優生保健法規定,懷孕24週以前如果發現胎兒有嚴重的重大疾病,或對胎兒未來的發展有疑慮,才能人工流產。如果能在孕前做帶因者篩檢、試管嬰兒胚胎篩選,是目前能有效降低人工流產這種倫理困境的選擇。 面臨社會倫理問題 推廣帶因者篩檢行不行? 孫孝芳教授認為,以長遠的醫療體系預防照護來說,真正應該努力的是加強孕前的帶因者篩檢。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副主任湯硯安說:「科技的進步,我們有了次世代定序的技術,所以一次可以篩檢上百個,甚至上千個基因。只要抽一管血,就可以檢查數十個或是數百種的帶因疾病,我們把它稱為擴展型的帶因篩檢。」 從院所收到檢體之後,就會經過混合和分裝,才能準備開始萃取DNA。(圖/獨立特派員) 以全球來說,近年來像是美國、荷蘭或澳洲,正在評估推廣帶因者篩檢的效益,但專家也提醒,如果推廣普篩,可能也為會碰到社會倫理上的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講座教授林秀娟說:「很多人怕被貼標籤,擔心被篩檢出來,你們家的種不好,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心理壓力。第二個是很多人擔心,我萬一帶什麼病,是不是就沒辦法保險?」 雖然有倫理上的問題,但看見許多罕見疾病家庭所面臨的龐大壓力,許多專家也呼籲政府,將推廣補助孕前帶因者篩檢,列為未來政策方向。想要有效因應台灣少子化、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與衝擊,透過基因遺傳學,善用日益精進的精準預防醫療科技,往前邁出守護下一代健康的一大步。 黃郁婷/編輯
專欄
醫院裡也能有歡笑,紅鼻子醫生以表演治癒人心
為了給生病住院的孩子們力量,台灣也有了紅鼻子醫生。紅鼻子醫生是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小丑演員,他們透過逗趣的遊戲、音樂及表演,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和冷冰冰的醫院不一樣的歡樂世界,讓孩子們暫時放下病痛、重拾笑容,產生面對治療的勇氣和力量。 沉悶病房裡的小丑 「紅鼻子醫生」為何而存在? 兒童病房的氣氛嚴肅緊張,即使耶誕節掛上了飾品,還是顯得寂寥,除非小丑們到來。一名小女孩住進病房2個月了,本來好動的她,現在只能在病床上憂愁度日,但3位醫生來訪,讓小女孩重拾歡笑,他們是「紅鼻子醫生」。 紅鼻子醫生創辦人馬照琪表示,在聯合國兒童人權公約中寫道,每個小朋友都有遊戲的權利,因為藉由遊戲跟想像力的發揮,能夠刺激腦部神經元的發展。但住在醫院的小朋友,這個權利卻被剝奪。 馬照琪說:「有一個機會能夠遊戲,讓他們發揮想像力,暫時覺得自己這15分鐘好像不是在醫院,是在外面一樣,小丑醫生把這個權利還給了小朋友。」 紅鼻子醫生蜻蜓的故事從他的兒子葉葉開始,5年前葉葉生了一場病,他和太太不光是擔心兒子的病情,還感受到有股壓力瀰漫在病房裡。 蜻蜓回憶,當時聽到其他病床的小朋友因為不舒服,而有一些哭鬧,也因為這樣,他們家屬的情緒也不太好。因此,葉葉出院之後,蜻蜓總想著能不能做些什麼,來陪伴病房裡的孩子,讓他們多少得到一些安慰呢? 「如果我真的有這個能力的話,我為什麼不去做。」一個念頭,讓蜻蜓加入了紅鼻子醫生的行列。而紅鼻子醫生們為了把握在病房裡的每個當下,盡全力地讓病人開心,他們總是先做足準備。 紅鼻子醫生們在病房表演。(圖/獨立特派員) 紅鼻子醫生用心準備表演 為小朋友帶來希望 表演前,紅鼻子醫生們會在醫院的休息室集合,討論今天演出對象的情況。他們牢記每個孩子的特點,這樣才能拿捏和他們的互動方式,避免干擾,也讓他們更輕鬆自在。 紅鼻子醫生創辦人馬照琪說明,病人的心情、年紀、性別、喜好,甚至治療到了什麼階段、是因為什麼病症進到醫院,瞭解這些基本資料後,小丑們就會針對每個小朋友特殊的狀況,去設計專屬表演。 醫院走廊上,有孩子迫不及待地爬下病床,就為了快點遇到紅鼻子醫生。台中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黃芳亮表示,小孩子甚至來講說,要幫他排在小丑醫師來的時候,因為他很期望跟小丑醫生有這樣的互動過程。 黃芳亮也說:「只要聽到笑聲,就可以知道壓力釋放的情況,畢竟小孩子在醫院裡,要讓他笑得出來的機會不是那麼多。」為生病的孩子帶來歡笑,讓他們暫時忘卻病痛,是紅鼻子醫生的使命。 病童開心地和紅鼻子醫生互動。(圖/獨立特派員) 紅鼻子醫生如何帶給病患歡笑?以訓練加強臨場反應 紅鼻子醫生Ho-Hey為了要做好即興表演,下了不少功夫。就像這天,Ho-Hey換上輕便的藍色上衣,和其他的紅鼻子醫生一起,上一堂小丑訓練的課程。 Ho-Hey說,自己擔任紅鼻子醫生之前,就是一位劇場工作者,對於表演以及助人工作非常感興趣。但小丑醫生在沒有文本、沒有排練的狀況之下,就要在小朋友或是家長,甚至醫護人員面前即興表演,對他而言是很大的挑戰。 負責指導的法國籍的教師谷樂熙,很注重小丑表演的節奏和臨場反應,因為紅鼻子醫生在醫院裡,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病人,要隨時轉換不同的表演方式。 Ho-Hey提到,老師會給一個情境,可能是2或3個小丑,小丑都會分階級,會有老大、老二跟最小的,通常老二跟最小的,一定要很服從及聽老大的話。 阿哲是這個病房裡年紀相對較大的病人,紅鼻子醫生便對他唱起,年輕人琅琅上口的情歌,讓病人在歡樂中,暫時忘了生病住院的寂寞與痛苦。 紅鼻子醫生帶給病人歡笑,病人透過歡笑,賦予紅鼻子醫生療癒心靈的價值;他們相遇的每一刻,都是珍貴的片段。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