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小小昆蟲黑水虻,成為循環經濟的新寵兒【獨立特派員】
廖怡芬 賴振元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有「地表最強清道夫」之稱的昆蟲–黑水虻,用廚餘來餵食黑水虻,等黑水虻長大後,再拿來餵雞,雞生的蛋或是雞肉,就可以成為人類的食物,形成一個永續的循環。花蓮縣新城國小還在學校設立了黑水虻基地和黑水虻社團,善用黑水虻,把廚餘轉化為營養的植物肥料和動物飼料。
廚餘不再是廢棄物剩菜剩飯去哪兒?大熱天一早,小學生們來到校外,展開了一場暑期營隊,準備好來看看,我們平常在餐桌上的剩飯剩菜,究竟去了哪兒?回收來的剩食,經過了分撿,再透過廚餘處理設備,最後能把剩食轉化為有機肥料,成為農地上的土壤改良劑。經過發酵處理,廚餘不再是廢棄物,花蓮縣新城國小的同學們,來到專門處理花蓮縣回收廚餘的鳳林鎮環保科技園區,親眼親耳感受之後,也越來越有環保概念,親身體驗也解答了小朋友們的好奇。花蓮縣環境保護局廢棄物管理科科長張華砡說:「為了方便都會直接把它混在垃圾裡面隨手丟,除了在課堂上面的講解之外,透過這樣子的導覽跟體驗,剛剛有請他們摸一下我們的肥料,希望小朋友可以把這個觀念帶回去給爸爸媽媽,減少廚餘的量,有廚餘的話也是要分開來。」環保方式處理廚餘 黑水虻是什麼?不過要處理廚餘,養殖黑水虻也會是有效方式之一,原來,黑水虻是一種蟲類,牠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 4 個階段,卵孵化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 4 到5天;孵化後進入約 14 天的幼蟲期,能吃掉大量的廚餘廢棄物,最後幼蟲會慢慢爬出培養基地尋找暗處,成為牠化蛹的場所;經過10到14天的蛹期,就會羽化蛻變為成蟲。
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公關資源處資源服務部主任張綺凌帶著小朋友們,看看黑水虻如何處理農業的廢棄物,也就是文旦的落果。她說:「黑水虻牠會做牠一個生物的基轉,把吃進去的東西轉化成高蛋白質的蟲,牠就可以成為雞或者是魚的一個營養的來源。」
張綺凌表示,黑水虻成為幼蟲之後,大概有兩個禮拜可以來處理這些廢棄物,也就是牠的青少年時期,所以牠可以吃很多,十公克的蟲卵,牠其實可以處理掉三百公斤的廢棄物。
1919黑水虻基地那麼好牧師說:「這邊沒有聞到很臭的味道,這是因為黑水虻 把所有的文旦泥轉換成很有效的菌,除了被雞吃以外,剩下繁殖在這個地方,一樣可以溶解雞的糞便,這就是為什麼黑水虻很環保的原因。」一生都在貢獻的黑水虻,不只蟲體可以成為動物飼料中蛋白質的來源,虻糞還可以應用在植物上,成為農業有機堆肥,改變土壤的酸鹼值。已經開始長花的小番茄,再過一個禮拜,就會結果,用的就是黑水虻的虻糞當作營養來灌溉。成蟲來到繁殖室,交配、產卵,其實是在暗處渡過蛹期後,才羽化為成蟲,利用成蟲趨光的生物特性,透過孔洞通道,導引到有陽光日照的繁殖室;食物銀行的黑水虻基地裡,利用食量驚人的黑水虻分解農業廢棄物,正準備送進焚化爐燒掉、製造碳排放的垃圾,不只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資源還能循環再利用。黑水虻入校園 示範資源循環再利用新城國小的潘育森,曾經當過學校黑水虻社團的社長,還會研究黑水虻的知識,自己養起黑水虻。讓學習變有趣,孩子們目不轉睛,除了勾起興趣,同學們在家也有了不一樣的改變,除了養成珍惜不浪費的好習慣,就算有廚餘,也會不嫌麻煩的幫忙做分類。
吃剩的廚餘,往裡面一倒,就能循環再利用,而外聘專家除了來上課,也分享如何善用科技和不斷的實驗,讓黑水虻的運用達到最高效能,1噸的廚餘大約可供300公斤的黑水虻幼蟲成長,過程中只會產生12公斤左右的碳排放量。其實三年前,原本有三座滿滿的枯葉場,讓校方苦思該怎麼處理越來越多的枯葉,請來專家評估後,目前保留一座枯葉場,一座用來養雞,一座是黑水虻的繁殖基地,可以分解枯葉和營養午餐的廚餘,循環小幫手黑水虻,幫忙處理了頭痛問題。小小的黑水虻,號稱是「地表最強的清道夫」,小朋友們透過生活中的實踐,也感染身邊的同學和家人,讓資源有機會永續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