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竹苗公立高中職不足,家長憂心學生升學困境【獨立特派員】
尹雯慧 羅盛達 周明文 袁宏書 黃政淵 賴振元/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高科技產業發展帶來人口移入,竹北是全國近五年來人口成長率最高的縣轄市,導致學生數量遠多於公立學校名額,新竹縣公立高中、高職入學率只有全國的一半左右,交通建設不足也導致通勤上學困難。更有家長團體認為,竹苗區採取的三級分制,有高分低就的疑慮,組成自救會要求改革。 竹苗地區升學競爭激烈 補習風氣盛行   週六假日,就讀竹北勝利國中國三的J同學到學校參加自習。中午離開學校後,接著趕往補習班上課。從學校到補習班的路程,匆匆吃著剛買的便當,分秒必爭的緊張生活,是她身為考生的日常。 小班制的教學,強調重點科目的加強。新竹地區補習風氣盛行,其來有自。補習班業者Arie說:「原則上來說,我們竹苗區的國三畢業生,真正參加會考的大概會有12000人,比較有競爭力的高中,大概會有2000到2300個名額不等,所以競爭是非常激烈的。」競爭激烈,讓許多考生家長大嘆,孩子即使考了5A,在竹苗區也可能讀不了第一志願。 會考報考人數不減反增 學校數量卻供不應求? 鄰近科學園區的竹北市,目前已是全國近五年來,人口成長率最高的縣轄市,總數僅次於彰化市,躍升為第二大的縣轄市。不僅如此,竹北的幼年人口數也冠居全國,超越所有縣轄行政區,同時也是老化指數最低的鄉鎮。新竹高科技產業發展帶來的人口移入效應,影響顯著。 就學人口多,學校數量的需求自然提升。對竹北地區的新舊住民來說,學校增建速度趕不上人口快速成長的現實,使得孩子的求學路,異常擁擠與辛苦。學校短缺的問題,普遍被認為是竹苗區國中會考過度競爭的主因。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資料,即使竹苗區公立高中職學校已有41所,但以新竹縣為例,平均公立高中職入學率為38%,遠低於全國的73%。不僅如此,大新竹高中就學權益自救會發言人潘思齊還提到,全台高中職比例最低的就在新竹縣,只有五間,是全台倒數第一。 三級分制導致高分低就?資源如何公平分配? 新竹地區高中選擇有限,壓縮學生就近入學的機會,擠不進離家近的學校,通勤上學則是另一個難題。為了爭取孩子的受教權,一群家長選擇從原本匿名討論的群組浮上檯面,組成「大新竹高中就學權益自救會」積極奔走。 面對增班增校的急迫需求,新竹縣政府今年八月試圖提出解決方案。新竹縣教育局長楊郡慈說:「我們跟陽明交大合作的實驗高中,包含我們的六家高中、湖口高中的增班擴校的部分,文興國中、自強國中改制為完全中學,總共5個方案。」 在學校稀缺的情況下,想就讀心目中的理想學校,會考成績顯得格外重要。自救會認為,現行的竹苗區會考三級分計分制度,無法有效鑑別學習程度,憂心影響考生權益,決定召開記者會,呼籲應立即改制。全台15個考區中,包含竹苗區在內,實施三級分制的有七個。竹苗區的反彈聲浪會這麼大,來自必須對分數錙銖必較的壓力。 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特聘教授林志潔說:「如果是三級的話,考了一點點錯誤他就有可能掉到其他的學校,對於某些學校來講這是一個非常棒的事,因為他會意外的收到成績相當不錯的學生,可是對小孩來講這個壓力非常的大。」 記者會結束隔天,竹苗區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工作推動小組開會決議,自117年開始,將改制為五級分加七積點制,加一分扶助弱勢積分。消息傳出,引起各界譁然。 在沒有召開任何的公聽會、不清楚制度之下,不僅家長團體不滿,更引發偏鄉學生在會考改制後,權益受損的討論聲浪。關西富光國中老師簡文萱發起連署,反對走回填鴨教育的舊路。簡文萱說:「其中一個涉及的就是,偏遠學校的扶助弱勢的序位其實是被刪掉的,也因為這個改制讓我們意識到,學生跟家長不會知道學制的改變,就是教育資源的重新再分配。」 弱勢學生的權益、資源公平分配,該如何兩全?竹苗區的過度競爭,反映了什麼問題?科科均等,適性學習,是大部分人心中理想的教育環境。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仰賴健全的制度以及積極的社會溝通。從竹苗區的例子來看,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專欄
小小昆蟲黑水虻,成為循環經濟的新寵兒【獨立特派員】
廖怡芬 賴振元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有「地表最強清道夫」之稱的昆蟲–黑水虻,用廚餘來餵食黑水虻,等黑水虻長大後,再拿來餵雞,雞生的蛋或是雞肉,就可以成為人類的食物,形成一個永續的循環。花蓮縣新城國小還在學校設立了黑水虻基地和黑水虻社團,善用黑水虻,把廚餘轉化為營養的植物肥料和動物飼料。 廚餘不再是廢棄物剩菜剩飯去哪兒?大熱天一早,小學生們來到校外,展開了一場暑期營隊,準備好來看看,我們平常在餐桌上的剩飯剩菜,究竟去了哪兒?回收來的剩食,經過了分撿,再透過廚餘處理設備,最後能把剩食轉化為有機肥料,成為農地上的土壤改良劑。經過發酵處理,廚餘不再是廢棄物,花蓮縣新城國小的同學們,來到專門處理花蓮縣回收廚餘的鳳林鎮環保科技園區,親眼親耳感受之後,也越來越有環保概念,親身體驗也解答了小朋友們的好奇。花蓮縣環境保護局廢棄物管理科科長張華砡說:「為了方便都會直接把它混在垃圾裡面隨手丟,除了在課堂上面的講解之外,透過這樣子的導覽跟體驗,剛剛有請他們摸一下我們的肥料,希望小朋友可以把這個觀念帶回去給爸爸媽媽,減少廚餘的量,有廚餘的話也是要分開來。」環保方式處理廚餘 黑水虻是什麼?不過要處理廚餘,養殖黑水虻也會是有效方式之一,原來,黑水虻是一種蟲類,牠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 4 個階段,卵孵化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 4 到5天;孵化後進入約 14 天的幼蟲期,能吃掉大量的廚餘廢棄物,最後幼蟲會慢慢爬出培養基地尋找暗處,成為牠化蛹的場所;經過10到14天的蛹期,就會羽化蛻變為成蟲。 社團法人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公關資源處資源服務部主任張綺凌帶著小朋友們,看看黑水虻如何處理農業的廢棄物,也就是文旦的落果。她說:「黑水虻牠會做牠一個生物的基轉,把吃進去的東西轉化成高蛋白質的蟲,牠就可以成為雞或者是魚的一個營養的來源。」 張綺凌表示,黑水虻成為幼蟲之後,大概有兩個禮拜可以來處理這些廢棄物,也就是牠的青少年時期,所以牠可以吃很多,十公克的蟲卵,牠其實可以處理掉三百公斤的廢棄物。 1919黑水虻基地那麼好牧師說:「這邊沒有聞到很臭的味道,這是因為黑水虻  把所有的文旦泥轉換成很有效的菌,除了被雞吃以外,剩下繁殖在這個地方,一樣可以溶解雞的糞便,這就是為什麼黑水虻很環保的原因。」一生都在貢獻的黑水虻,不只蟲體可以成為動物飼料中蛋白質的來源,虻糞還可以應用在植物上,成為農業有機堆肥,改變土壤的酸鹼值。已經開始長花的小番茄,再過一個禮拜,就會結果,用的就是黑水虻的虻糞當作營養來灌溉。成蟲來到繁殖室,交配、產卵,其實是在暗處渡過蛹期後,才羽化為成蟲,利用成蟲趨光的生物特性,透過孔洞通道,導引到有陽光日照的繁殖室;食物銀行的黑水虻基地裡,利用食量驚人的黑水虻分解農業廢棄物,正準備送進焚化爐燒掉、製造碳排放的垃圾,不只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資源還能循環再利用。黑水虻入校園 示範資源循環再利用新城國小的潘育森,曾經當過學校黑水虻社團的社長,還會研究黑水虻的知識,自己養起黑水虻。讓學習變有趣,孩子們目不轉睛,除了勾起興趣,同學們在家也有了不一樣的改變,除了養成珍惜不浪費的好習慣,就算有廚餘,也會不嫌麻煩的幫忙做分類。 吃剩的廚餘,往裡面一倒,就能循環再利用,而外聘專家除了來上課,也分享如何善用科技和不斷的實驗,讓黑水虻的運用達到最高效能,1噸的廚餘大約可供300公斤的黑水虻幼蟲成長,過程中只會產生12公斤左右的碳排放量。其實三年前,原本有三座滿滿的枯葉場,讓校方苦思該怎麼處理越來越多的枯葉,請來專家評估後,目前保留一座枯葉場,一座用來養雞,一座是黑水虻的繁殖基地,可以分解枯葉和營養午餐的廚餘,循環小幫手黑水虻,幫忙處理了頭痛問題。小小的黑水虻,號稱是「地表最強的清道夫」,小朋友們透過生活中的實踐,也感染身邊的同學和家人,讓資源有機會永續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