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打破年齡束縛,壯世代勇敢創業追夢!
賴麗君 彭家如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高達600萬人,不過很多人即使實際年齡到了60歲,身心卻仍保有40歲的活力。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提出「壯世代」的想法,來泛指台灣嬰兒潮世代,三到五年級的人,希望翻轉社會對高齡長者的負面想法。壯世代如何重新打造生命的第二春? 退休後重回茶園 做出有感情的茶 70歲的王德志生長於新竹峨眉鄉,從小跟著爸爸採茶,茶園的農作讓年幼的他當時很抗拒,初中就跑到外地求學,出社會經商多年,退休後才重新回到祖先的茶園。他說:「看到鄉下的茶園雜草叢生,好像有點對不起先人,所以就回來。」。 為了復耕茶園,王德志以60多歲的高齡參加產銷班,並向當地茶農彭照夫學習以友善農業方式種茶,逐步研發有機質肥料、做天然酵素驅蟲,實驗近10年,終於將茶園復耕起來。 東方美人茶是新竹的特產,它的茶種是青心大冇,茶葉被小綠葉蟬的叮咬以後,泡出來的茶韻味十足。(圖/獨立特派員) 除了復耕茶園,王德志也花了許多年修復百年祖厝,67歲那年才完成現在的安石莊園。他的創業夢想是親手做出有古早味的好茶,他跟老師傅彭照夫學習製茶,由於每種茶類的工序都不太一樣,他摸索了三年才學藝有成。 王德志說:「因為我們的規模不是那麼大,必須走出自己的路來,所以想做出有感情的茶。做茶的過程好像照顧自己的小孩子,哪一個媽媽照顧小孩子不辛苦。但只要我們的產品,變成預期的方向,就是最大的快樂。」 隨著年輕人口外移,新竹峨眉鄉的茶業逐漸凋零。王德志近年受邀當地大學、社大當講師,他期盼藉由分享有溫度的食農教育和文化,讓許多人愛上峨眉的茶。(圖/獨立特派員) 第二人生正要開始 轉換跑道不嫌晚! 55歲的周玉琪原本在會計事務所當主管,為了照顧四名孩子,他在30歲左右放棄工作,40多歲回到職場時並不太順利。於是他開始學習手作藝術,發現「春仔花」是一項入門。而他也順利在近50歲復出工作,成為手作老師。 周玉琪做的是傳統的春仔花,是早期在結婚的時候,新娘或者參加婚禮的婦女頭上所簪的花。(圖/獨立特派員) 54歲的王常憶致力於推廣嘉義縣番路鄉當地的「柿染」,早年從事美工設計的他,40歲後才開始轉型投入地方創生。他說:「因為我坐辦公室坐久了,會想說我要變成一個老的設計師,做到老死嗎?」 柿染的味道就像發酵的木瓜牛奶味,大概每年六月份開始染布,因為這時候的陽光很充足。(圖/獨立特派員) 會開始製作柿染其實是有原因的,王常憶說:「因為全台灣80%以上的柿子就產在番路鄉,有一些柿子沒有人採收,也是一種食物浪費。」 結合環保及文創 編織出人生下半場 周玉琪和王常憶兩人在學習織布的時候認識,有一天他們聊起了50歲後,該如何開創人生的下半場。 周玉琪說:「要不要來做一些屬於社會企業的工作,就把思維模式轉換到織布可以用在社會企業的方向去。發現日本的一項傳統工藝–裂織,它就是把廢棄不要的衣服,重新織成一塊布。」王常憶也提到,台灣整年度被丟棄的衣服數量其實是很驚人的。 於是周玉琪和王常憶又找了另一位女性夥伴,開始在社區募集舊衣,編織環保又兼具設計感的手工藝品,同時以最省錢的方式,創立「窩們事務所工作室」。 裂織的前置作業非常複雜,光是整經和上機就得花上一天時間。(圖/獨立特派員) 窩們事務所去年獲得嘉義市政府女性社會企業培力獎補助,讓夢想可以走得更遠,目前除了商品拓點販售,他們也積極在社區開課推廣,周玉琪也期待可以跟附近的學校合作。 窩們事務所的女性創業者,運用裂織的理念,以文創做為經線、環保做為緯線,編織人生下半場的夢想;王德志以對家鄉的情感,推廣有溫度的好茶,喚起人們對峨眉茶的美好記憶。壯世代的創業人生,不完全以營利為目的,卻讓生命的價值無限延伸!
專欄
工藝作品背後故事,一探職人的異想世界
藝術的花苞正在綻放,不同世代的工藝職人創作各具特色,有80年製作花燈資歷的燈藝師蕭在淦,匠心獨具的作品極具歷史及文化價值,獲獎無數;年輕陶藝家林時植則以陶土、木頭、金屬鐵件等複合媒材,碰撞出富有創意的成品。 國寶級燈藝師匠心獨具 蕭在淦的花燈人生 「功夫就是,別人在糊的時候,骨幹像鳥籠一樣,方方正正;我的作品看不到骨幹。」蕭在淦是國寶級的燈藝師,花燈從未離開他的生活。 蕭在淦不曾拜師學藝,學生時代接觸花燈時,就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他回憶,附近會這項工藝的人很多,而他平常看別人操作,馬上就學得起來;學校的勞作,他看了之後馬上可以學會一半。 17歲那年,蕭在淦被日本政府徵召到神奈川縣大和市的高座海軍工廠,接受飛機維修員的訓練,當時他以為要去讀書。蕭在淦提到,去2年多就回來了,「回來之後,台灣很熱鬧,四處都在張燈結綵、演戲。我會糊花燈,人家叫我做,我就做。」 蕭在淦也分享,如果只幫宮廟做花燈,其實賺不到什麼錢,因為初一、十五才有。後來兼做百貨生意,從化妝品到皮包,什麼都賣。 蕭在淦已經97歲,仍不停創作花燈。(圖/獨立特派員) 花燈要與眾不同,功夫都藏在細節裡,做花燈之前,他不預先構圖,但是造型與圖案早在他的腦海中,每一個作品都慢工出細活。匠心獨具的創作,更讓他在1991到1993年,連續3年拿下新竹都城隍廟花燈競賽首獎。 蕭在淦不只是精通傳統手藝,還會與時俱進。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系講師林時植說道,「不要看他年紀大,他的腦袋非常的清晰,以他這個年紀來說,竟然還有做一些突破。」 龍、鳳、麒麟是廟會中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也是蕭在淦重要的代表作,尤其是龍,經過他的巧手之後有著千變萬化的造型;現在他更打造出孔雀花燈,更是維妙維肖。 蕭在淦打造的孔雀花燈。(圖/獨立特派員) 結合陶、木、金屬媒材 新一代工藝家林時植創意無限 林時植是新竹市年輕的工藝師,也擔任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系講師,2010年獲得「台灣工藝之家」的頭銜。他的作品有陶土、木頭與鐵件,3個重要的創作元素。 林時植說明,「使用鐵件,是因為創作空間本來是爸爸的鐵工廠,是我最早期創作時很重要的素材,所以可以看到我的作品,常常會有陶、金屬跟木頭的複合媒材。」 2000年是林時植的創作起點,他為自己訂下一個5年停損點,開始放手一搏,「那時候是在摸索的階段,大概第3年、第4年開始,有一個叫《找自己》的系列,這也是讓我決定要以『陶』來當終身志業的起點。」 《找自己》系列不只拿到台南「南灜獎」首獎,2004年完成的孕三態作品,被法國一位私人收藏家典藏,還有阿根廷馬賽克美術館收藏他的《歲月之歌》。林時植介紹,《歲月》系列是以磚塊來成形,因為自己成家了,聯想到成家之後,會希望有一個家庭,並有個堡壘來守護,堡壘就是用磚塊去堆疊。 陶藝開啟林時植的工藝家之路。(圖/獨立特派員) 接下來的《異域》系列,則是針對環境的控訴。林時植解釋,很多孩子都面臨環境賀爾蒙、空氣汙染等相同的問題,他便以此做為發想起點。這個系列是由陶、鐵及電路板組成的創作,林時植還特地去回收場收集廢棄金屬來完成。 現今林時植正在打造的是《真實色彩》系列作品,也是他的第4階段創作,源於2019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希望可以回溯到純真時期,用雙眼看到的美麗新世界。 林時植說明創作理念:「它是一個小女孩,但其實並不是人類,而是人類延續下來,機器人AI的產物。我希望在未來的世界,由AI來守護我們這顆地球。我認為我來這個地球上,有一個使命必須要去完成,這也是我在創作到十幾年之後,突然間有這個體認。」 林時植《真實色彩》系列作品之一。(圖/獨立特派員) 他們一位是台灣工藝之家,新竹市最資深的國寶級燈藝師;一位是年輕的創作者,兩人年紀相差兩個世代,卻在各自專業領域上不斷超越自己,創作源源不絕,走在工藝道路的腳步永不停止。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