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台積電設廠助攻,高雄房價節節攀升【獨立特派員】
王皓民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高雄市最近幾年,先是台積電宣布設廠,加上科技產業園區布局,吸引人口遷入、房價節節上升。還有新青安貸款政策助長,使得房價漲幅驚人。但除了人口遷移的購屋需求,大批的投機客湧入高雄,已經形成政府不得不介入的情勢。而除了追逐房價之外,高雄的年輕人還有其他安居的選擇嗎?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正式起飛  簡廷翰,8年級生中段班,半年前在高雄購入人生第一間房,本身從事房地產行業,入行三年多,對高雄房市波動很有感。他說:「大概在三年前台積電宣布,那時有一波漲幅,漲非常多,然後一直到2022年有一個停滯期,就是因為台積電不確定還有沒有要來。一直到去年正式宣布確定之後,房價就正式起飛。」 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也漲了,而且漲價的區域還不只台積電所在的楠梓區。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其實房地產的環境是跟著議題在走的,高雄大家最清楚的就是台積電的議題,它其實代表的是,高雄它在規劃整個產業科技S廊道的發展。」 國立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說:「從陳菊市長開始,就設了第一個高雄過去20年沒做的和發產業園區,之後有仁武產業園區、楠梓、橋頭,甚至往南走到了小港、旗津一帶,或是前鎮加工作業區,這一連串我們號稱叫S廊帶,因為這樣的佈局,慢慢的產業不管是一路移出或是成長,它自然會有一定的基本盤面。」 科技廠商進駐高雄,也帶動了人口的遷移,加上新的交通路網建設,半導體S廊帶、5G A IOT 創新園區、亞灣2.0,幾乎成了房市起飛的同義字。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表示,建設公司也面臨缺工缺料的問題,他並沒有辦法一次開出很大的量去滿足,所以在這樣子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之下,自然房價就往上走。 住宅存量遠高出家戶數?科技產業動這麼高的購屋需求嗎? 高雄房市價量齊揚,橋頭、楠梓產業園區周邊,三年漲了三倍。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以去年跟同期上半年相比,整個高雄的交易量,大概上升15-30%左右,價位其實也在15-30%左右的漲幅。因為近期有新青安的政策,所以其實政府是蠻鼓勵,可以透過優惠的條件去做購買。」 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說:「這一波像台基電的員工,這種高科技比較高收入的客戶,他反而就在市區裡面直接買這種50坪60坪大概2500萬到3000萬。」 可是,科技產業鏈與城市轉型,真的帶得起這麼多購屋需求嗎?國立屏東大學 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表示,住宅存量其實遠遠高出家戶數,以高雄市來說,家戶數其實只有110戶,可是住宅存量最新的統計來到120萬,這個數字其實足以支撐。 但賴碧瑩也說:「因為高雄市總人口有275萬,如果假設0到14歲的不買房,14歲以上人頭戶,然後25歲以上就是跟父母借款的,33歲以上比較長進一點的自己買,45歲早就有房。這275萬裡可能就高達了150萬以上。」 除了在地年輕人買房築夢,炒起高雄房價的,還有外來的投資客。賴碧瑩表示,這一群人其實只是想在這裡賺錢後就走人,不是高雄所樂見的,但他們確實在這一次房價的波動過程中佔一定比例。 政府如何抑制炒房?社會住宅有解嗎? 面對炒房,需要政府拿出有效的政策,因為當房價失控,受害的就是在地年輕人。國鈞從事設計業,兩年前就想買房,原本以為籌到了頭期款就可以順利圓夢,但現實卻並非如此,他說:「以後可能每年每個月都要繳個三萬塊,然後有可能要繳個三四十年,光想到就會覺得好累,好像是一個沒有盡頭的目標。」 年輕購屋族的薪水跟不上房價上漲速度,為了繳房貸,必須犧牲生活品質。為此,高雄市目前規劃新辦兩萬多戶社會住宅,其中有一萬七千多戶預計在2028年完工,另外也有近萬戶包租代管,及七萬多戶租金補貼。但目前高雄市社會住宅的中籤率不到一成,老人戶只能在社宅住12年,時間到了得重新抽籤,青年戶最多只能住6年。 科技業進駐,築起了高雄城市發展的希望,但也成為房價上漲的助燃劑,當抑制炒房、社會住宅等政策,都無法控制火勢,年輕人距離在港都安居的夢,不知道還有多遠。
專欄
新青安貸款助年輕人購屋,卻成台灣房市兩面刃【獨立特派員】
婁雅君 袁宏書/ 採訪報導 黃心亮/ 整理報導新青安推行一年來,出現房價飆漲、冒用人頭戶、貸後轉租等亂象,日前財政部也祭出第一波查核。7月下旬又傳出,各家銀行房貸額度達滿水位、祭出限貸令,但買房族可能轉往預售市場。新青安將持續到2026年,成屋和預售屋市場向上比價的結果,對真正的自住者來說,負擔會不會越來越重?新青安貸款帶來反效果?財政部祭出四大措施 去年8月財政部推出新青安貸款,因為還款年限長,最高可以貸到1000萬。雖然是為了協助青年買房,卻在市場低迷之際,成為房市的一股活水,帶動價量齊揚。對30歲的青年來說,想要在新北市中和買一間自己的家,有什麼選擇?海海是新青安購屋者,他買房時,新青安剛推出,因此貸滿40年,貸款額度近八成,幾乎是最好的條件,等到寬限期一過,每月還款金額就會從1.4萬來到2.7萬。 海海說:「這五年內我付的錢,比我過去的租金更便宜。之後對我來說變化太大了,我可能六、七年後就賣掉它了,那四十年跟三十年,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大差異。」 根據財政部資料,截至六月底,新青安核貸金額為4849億元,40歲以下佔了將近七成三,房屋總價在1500萬以下的貸款戶占了七成八。只要年滿十八歲皆可申請,沒有年齡上限,看似補助青年的買房政策,卻帶來不少反效果。 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說:「定錨到一千萬的時候,有一個程度上面,購屋人他們會盡量想辦法,把貸款的額度借滿,自然而然價格也會被拉抬。」徐佳馨也表示,在單價沒有上限的情況下,預售屋的策略就會選擇蓋坪數相對比較小的房子,造成低總價、高單價的現象。 除此之外,五年寬限期也對投資客有利,徐佳馨說:「買了也不住就去租給人家,所以等於以這種兩頭賺的方式,確實程度上面不甚公平。」 新青安帶動房價上漲 郊區新建案水漲船高 新青安在2023年8月推出,大選期間成為政策利多,為成交量急凍的房市注入一股活水,房價沒等到預期的修正,反而迎來價量噴出。熱到不行的房市,甚至新建案一推出,就出現排隊搶購的現象。 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說:「平均地權條例跟房地合一,它會讓物件閉鎖至少五年、市場供給很少,買方跑去先去看預售,覺得建商實在太瘋了,再回頭去看一下成屋,發現成屋更瘋,所以在這種過程裡面,其實買方的挫折感是非常大的。」 新青安不是人人都適合?房價到底要漲到何時?對於有剛性需求並負擔得起的購屋者來說,新青安可以讓資金運用得更靈活,不過1.775的低利率,只到2026年7月底,如果個人條件好,不一定比較划算。房仲業者邱廉証說:「2026年之後,它利率沒有補貼的話,其實就會回歸到原本的利率,大概就是2.275,現在地板利率是2.185,長期持有來看的話,利息是會比較划算的,所以主要是要看你的財務規劃,如果你是要長期持有的話,可能一般利率會比較划算。」另外,能否貸滿40年,以及最高成數,也會依照不同的地段、屋齡,以及貸款者的個人條件而有不同。今年31歲的小康早在2020年,就已經購買預售屋,因為建商延遲交屋,剛好可以使用新青安。沒有房租負擔,27歲以前,每個月可以存下收入的八到九成,加上父母贊助,才有能力付頭期款。面對40年的貸款,雖然是漫漫長路,但是他對於債務有不同的思考。小康說:「看到這幾年通膨的誇張,所以我就覺得,當通膨大於房貸率的話,感覺上債務會越來越小。」不過房仲業者邱廉証也提醒,雖然每個月還款金額較低,但是40年下來,多繳的利息就超過半間房子的價錢。失速的房價,到底要漲到何時?七月下旬多家銀行傳出限貸令,預期對新青安所適用的成屋將產生降溫作用。未來等到經濟放緩,加上房地合一2.0閉鎖的物件釋出後,房市就有機會修正。政府定調新青安立意良善,政策將持續到2026年。雖然各銀行祭出限貸令,但是買屋族可能轉往預售屋市場,可能造成預售屋和成屋不斷地向上比價,對真正的自住者來說,負擔只會越來越重。
專欄
2024總統候選人,提出哪些社會住宅政策?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針對台灣社宅的現況、困境與挑戰進行盤點。並逐一拜訪各黨總統候選人,向他們提出未來社宅推動的幾項建議,包含多元興建、增闢財源、依收入分級租金,及社宅福利計畫等。候選人對這些倡議的回應如何?他們又提出哪些政策來推進社會住宅呢? 住盟提出社宅輪候制、多元興辦候選人如何回應? 台灣的居住正義,正面臨巨大挑戰,尤其弱勢與青年族群,更是陷入嚴重的居住困境。在這樣的窘境下,各政黨提出了,要以社會住宅,做為改善弱勢跟青年族群居住問題的重要手段。但問題是,現行社宅採抽籤制,要入住,得靠籤運。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辦公室主任林育如建議,有沒有可能採用輪候制?什麼樣子的條件,什麼樣子的需求,或者有一些急迫性的條件設定在輪候的隊伍上面,對應到可能有需要的民眾。 因此,社宅輪候制,也是住盟對總統候選人倡議的議題。 柯文哲回應,之前台北市就想做輪候制,但還沒做到。賴清德覺得,抽籤制已符合公平性,但會再跟相關同仁研商。侯友宜則表示同意輪候制。 再來,住盟倡議建立社宅多元興辦模式。 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表示,比方說有一些公有的閒置房舍,這些閒置房舍本來都是拿來做作為居住使用的,其實只要透過一定的整修跟結構性的檢測,就可以新增出很多的社會住宅。 在規範都市開發應提供社宅部分,柯文哲祭出以交通為導向的都市計畫重整,透過容積轉移增加供給,另包括都更分回及都市計畫調整等多元方式。賴清德認為可透過區段徵收、重劃,取得土地興辦,或透過容積獎勵換取社宅。而侯友宜則表示,可以整體開發地區取得社宅用地。加上公有地參與都更,容積獎勵回饋,政府分回房屋作為社宅。 政府若以新建的方式蓋社宅,增加速度非常有限,難以解決供不應求的情況。未來可開發出更多元的興辦方式,來增加社宅數量。圖/獨立特派員 學者建議從家庭可支配所得訂租金 候選人各有解方 而多元興辦,只是解決社宅問題的一個部分。因此住盟提出了另一項倡議,社宅要真正照顧到經濟弱勢,得更審慎劃分租金折扣級距。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辦公室主任林育如觀察,目前中央採取的方式,比方說一般戶可能就是八折,弱勢戶就是再打八折。可是這些身分的後面,經濟條件其實是不一的,因為一般戶也有一些相對經濟弱勢的。 在社宅租金方面,三黨總統候選人的主張是,柯文哲支持,並考慮收入最低的10%民眾,能有精簡便宜的住宅。賴清德說,衛福部與內政部,正擬定分級收費。侯友宜表示若新北市推行成效好,就推廣至全台。 住盟提出,依住戶收入分級租金,也要同步確保補助的財源能夠永續。而社宅財源要永續,也是住盟關心的議題。住盟也倡議,政府要增闢財源以落實可負擔租金。 在台中豐原安康共好社宅裡,飯桌旁總有社工跟住戶們交流,藉機觀察住戶的需求。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已有社福團體進駐社宅服務 未來如何擴大執行? 開飯時間一到,幾位家裡沒有開伙,或弱勢的住戶,一起來圍爐吃飯。義務煮餐、無償共餐,安康共好社宅的住戶,每個星期二都會有這樣的日常。而這是進駐在安康社宅裡的社會福利基金會,為社區舉辦的。 伊甸基金會台中家庭服務中心組長蕭惠萍表示,吃飯過程會聊聊他們的近況,就會更知道他們在過什麼樣的日子。 社會住宅的住戶,有4成是需要社工幫忙的弱勢。因此住盟倡議,推動像安康社宅一樣,直接讓社福團體和資源,進到社宅幫助弱勢的福利計畫。 對此,柯文哲表示,他在台北市長任內已有推行,且要將這些經驗推廣到全台。賴清德承諾,將研議強化NGO承租社宅,提供弱勢服務。侯友宜說,他在新北市長任內也有推行,贊成社福團體將服務帶入社宅。 202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社會福利基本法》,明定社宅是社福的重要環節,而社會住宅政策該如何調整,才能實現居住正義,三大黨總統候選人都有各自的想法。選民們可要理性地審視他們的主張。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專欄
總統辯辨變 電視辯論有發揮民主功能嗎?
如果說電視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是全國人民對台灣未來總統的「面試」,那麼這種形式的面試有充份發揮其功效嗎:候選人藉辯論會讓政策越辯越明?作為面試官的選民們有因此更瞭未來的國家領袖?《獨立特派員》對電視辯論會提出四個反思以及四個如何觀看電視辯論的建議。 台灣2004年首次舉辦總統電視辯論會,20年過去了,此形式有充份發揮其功效嗎?圖/獨立特派員  候選人要被聽見 1960年美國首次舉辦總統電視辯論會。時任副總統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森(Richard M. Nixon)與代表民主黨參選的參議員甘迺迪(John F. Kennedy)。當時黑白電視機剛於美國家庭普及,候選人政見不再只是平面白紙黑字與廣播聲音,選民能肉眼觀察候選人的一言一行。 不只美國,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都會舉辦選舉電視辯論會。反觀台灣是保障舉辦「政見發表會」而非「辯論會」。《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45條只規範中選會要以公費提供候選人於無線電視頻道上發表政見。「辯論會」是二組以上候選人同意,電視台應予受理,並得向中選會申請經費補助。換言之,並沒有強制規定舉辦辯論會。 曾擔任2016年蔡英文競選總統與蘇貞昌競選新北市長的辯論幕僚、現任中華辯論推廣協進會常務理事的賈培德表示,資源造成不平等的狀況在民主國家非常明顯,口袋深的候選人可以發動所有宣傳管道。「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是確保所有候選人都有一個平台來發表自身的政治理念,選民也有固定管道了解所有候選人。」 然而,人手一機、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候選人宣傳自身的社群門檻越來越低,民眾搜尋資訊的平台也益發多元且容易,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還有存在之必要嗎?這種形式有充分發揮其功能嗎?  反思一:辯論會次數過少 電視辯論會次數宜增、題問宜更多元。圖/公視 電視辯論會反思一:辯論會次數過少。 由於辯論會並非強制舉辦,舉辦一次已相當不易,很多時候容易因候選人各種理由而「流標」。 台灣首次於2004年舉辦總統電視辯論會,當時由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與國民黨候選人連戰同台對決,當時總共舉辦兩次。 畢竟一場辯論會的時間有限,觀看英、法、德國的電視辯論會,都舉辦二至三次。每次辯論會結束後,應給予社會大眾與候選人再次沉澱思考的時間。2004年台灣第二次總統電視辯論會一開始,主持人便提醒兩位候選人:「第一次辯論會舉辦過後,社會上有一些聲音。第一是希望不要辯多於論;第二是不要實問虛答。」 反觀此次2024總統電視辯論會只舉辦一次,對於一位預計掌握國家大政四年之久的候選人,「一試定江山」的作法過於草率。 反思二:提問來源宜更多元 電視辯論會反思二:辯論會的提問來源應該多元。 2004年總統電視辯論會舉辦兩次,每一次各邀請五位來自不同的民間專家學者提兩個問題,共計20個問題。包括中研院院士、婦女新知協會、司改會、大學教授等,題目包含經濟、司改、性平、教育、原住民、財政賦稅、政治風氣等。 2016年則加入網路公民提問,以抽籤方式抽出五題超過千人連署的題目,包括科技、司法、財經、經濟、勞工。 反觀2024總統電視辯論會只有五家媒體提問,也只提問一次。其中,四家媒體都聚焦在兩岸關係,一家媒體另提出居住正義、貧富不均、國會不過半的問題。更遑論三位候選人光是澄清自身炒房地疑雲跟兩岸政策就花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對其它議題產生了排擠效應。 確保提問對象多元,被討論的議題也就更多元。 反思三:宜落實交互詰問 台灣電視辯論的交互詰問僅一問一答即結束,容易讓候選人閃避關鍵問題,也無法聚焦議題討論。圖/公視 電視辯論會反思三:落實辯論會的交互詰問制度 台灣多數的電視辯論會制度分為四階段:申論、提問、交互詰問、結論。然而,台灣的交互詰問只不過是一問一答就結束,並沒有繼續追問、討論或質疑。 政策辯論出身的賈培德表示,交互詰問(Cross-Examination)脫胎自法庭辯論中律師詰問證人的制度,「律師可控制證人回答什麼、什麼時候回答、什麼時候換下一題,證人有義務針對問題回答。」 交互詰問可以協助所有人在有限的時間內聚焦問題,針對問題反復地進行質疑與討論,「如果你發現對方開始顧左右而言他,你可以立刻制止他,請對方回到原本的問題並且回答,」賈培德指出,台灣的辯論會一問一答就結束,候選人很容易對尖銳的問題四兩撥千金、輕鬆過關,也達不到「政策討論與辯論」的目的。 反思四:主持人角色宜更積極 電視辯論會反思四:主持人角色宜更積極協助聚焦政策討論。 台灣電視辯論會主持人通常肩負維持秩序與宣布流程規則兩項任務。「台灣政策辯論會的主席一向是念稿的花瓶,直接放錄音也可以,」賈培德直言,歐美國家的政策辯論會主持人是極為資深的新聞媒體人,主席相當瞭解各政黨政策脈絡與候選人背景,「當我們想更具焦問題的時候,主席的角色變得很重要。」 假設候選人對問題言詞閃躲,主持人也會出手,要求候選人有義務回答疑問。  看發表會與辯論會有四個方法。圖/各候選人社群 看門道1:是否口號治國 怎麼看政見會與辯論會1:口號治國 vs. 執行規劃 候選人於政見發表會一定會端上政策牛肉,尤其說出補助多少錢、投資多少金額的牛肉更香。要留意的是,候選人對於這盤政策牛肉的食譜是什麼、食材從何來、怎麼烹煮、何時烹煮、給誰吃等等,都應說清楚講明白,否則只是口號治國。 賈培德以本次三位候選人都有提出的社會住宅為例,「我們會蓋很多社會住宅」跟「我們已經計畫每年蓋多少社宅、包租代管比例、地點在哪、發包進度、完工進度等」,這兩個說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看門道2:留意資訊真假 怎麼看政見會與辯論會2:留意資訊真假 有效的政策辯論是基於事實的基礎之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發動14位同仁,針對本次總統候選人的發言內容(包括總統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進行事實查核,屬於意見的範疇不查。 對於本次查核結果,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執行長邱家宜表示,候選人最常見的手法是只說出「部分真實」,也就是在事實與數據裡挑出對自己有利的「部分」來重新脈絡與陳述。 這些冰山一角的事實,很容易誤導選民,由其多數民眾也不會對其進行查核。邱家宜認為,政客之所有敢如此操弄真假,「這是新聞媒體怠惰造成的,新聞記者只報導了候選人各說各話,然後就覺得完成工作了,並沒有對其內容進一步查核,」讓政治人物覺得不會被踢爆或揭露。 邱家宜建議,當候選人提出一堆數據的時候就要特別小心,這些數據都可以從政府的公開文件去查核。 看門道3:自己最關心的事 怎麼看政見會與辯論會3:釐清自己最關心的事情,留意相關政見。 臺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劉嘉薇建議,先釐清自己最關心什麼,「問自己:這個國家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再去聽候選人有沒有相關政見,有沒有解決你關心的問題。」 看門道4:耐心看全場 怎麼看政見會與辯論會4:耐心看完全場,思辨資訊。 一場電視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通常約2小時至2個半小時,「我知道很長,但是請大家耐著性子從頭到尾看完它,」賈培德指出,新聞媒體受限篇幅與時間,只能擷取片段播出,「你很難看從新聞媒體到全貌,」很容易被誤導。 看完後,賈培德建議,停一下、想一下候選人到底講了什麼,並且辨別資訊是否有意或無效。 讓電視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真正落實辯論政策、思辨政策,才能真正改變該改變的問題。 (※邱惠恩 劉建邦/採訪報導) 邱惠恩/編輯
政治經濟
主題
沉默望將橋
已經花了2億的澎湖望將橋宣佈停建後,如果要復舊善後,竟然還要再砸1.9億元?台灣不只有蚊子館,還有兩億元蓋不好的「奈何」橋!在台灣有許多閒置的公共建設,政府花大錢蓋好了,卻沒有妥善的利用,我們說那是「蚊子館」。不過今天我們要看的不是閒置的蚊子館,而是一座蓋了六七年沒完工,現在卻連要蓋要拆都不知如何是好的「奈何橋」。 在澎湖有兩座小離島望安和將軍澳,兩島之間相距大約三百公尺,開船只要五分鐘就能到達對岸。 在1995年,政府喊出「一日生活圈」的口號,希望為澎湖群島規劃出一個完善的交通網絡,連結望安和將軍的「望將大橋」也在這個計畫當中,到了2002年,終於開始興建。不過蓋了六、七年,最後卻宣佈停建。預計六億的工程款,已經花了兩億元。兩億元成就了一組無法便利交通、反而妨害行船的障礙物,更教人進退維谷的是,現在兩座小島、海上陸上已經都被橋梁工程弄得一團糟,政府沒錢繼續蓋橋也就罷了,如果要復舊善後、裝作沒這回事,也竟然還要再砸一點九億元,到底要怎麼辦呢? 現在政府似乎可以有三個選擇: 1. 兩億元認賠殺出,只見橋墩、沒有橋身的望將橋,以及岸上的廢土堆繼續存在,管他居民罵到臭頭 2. 再花一點九億元,清除所有的障礙。就當是用三點九億元蓋了座「國王的新橋」 3. 再花四億元或者更多,重新發包工程,蓋出一座居民不見得很需要的橋 這三個選項好像都不是很優。 只好說,這還真是一座讓人莫可奈何的「奈何」橋!台灣是政治人物的天堂嗎? 難道也要套句最近幾年很夯的話來說嘴,說這也是「歷史共業」嗎?請和我們一起來關心,莫可奈何望將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