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發生百年來最強的地震,軍政府一方面向國際社會求援,一方面又控管進入救援的組織,甚至禁止國際媒體前往緬甸採訪。《獨立特派員》獨家取得緬甸反抗軍的訪問,控訴軍政府持續進行轟炸,甚至波及已經飽受震災之苦的平民,即使軍政府對外宣稱已經停火,但在各地的轟炸依然持續。
緬甸規模7.7強震 罹難人數難以統計
3月28日下午,緬甸當地時間12點50分,在中部地區發生震矩規模7.7的世紀強震,震央位置靠近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西邊的實皆鎮,震源深度僅10公里,造成包含曼德勒、首都奈比多在內,多處地區建築嚴重倒塌、道路橋樑中斷,機場、醫院、學校等基礎建設無一倖免。美國地質局預測,地震的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的機率,高達34%,經濟損失超過千億美元的機率,也有31%。

因為缺乏大型機具,民眾甚至徒手挖掘,救災進度遲緩。由於災情太過慘重,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罕見向國際社會求援。美國總統川普與聯合國也分別發表聲明,表示將會援助緬甸。
災區慘遭空襲 軍政府將人民當成人質?
2021年軍事政變後,持續與軍政府對抗的「民族團結政府」,在地震後立即宣布,為了協助救災,3月30日起停火兩週。與此同時,軍政府卻持續進行轟炸攻擊,當地居民不僅遭受地震災害,還同時遭受空襲。孟族解放部隊成員Wint Wah表示,屍體的惡臭籠罩整個地區、到處都像地獄一樣,但軍政府並不關心。
根據獨立媒體「緬甸民主之聲」的統計,3月28日到4月2日,軍政府在緬甸全境一共發動48次攻擊,目前已造成58人死亡,引來國際社會譴責。BBC的調查指出,內戰四年來,反抗軍掌控了全國大約42%的地區,軍政府只佔21%。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陳尚懋認為,震災可能成為軍政府扭轉局面的籌碼。長期關注緬甸議題的獨立記者楊智強,也提出他的觀察,他說:「現在有一點像是把人民當成人質,向國際社會要錢要物資。」
反抗軍則指控,軍政府不但不投入救災,更試圖阻撓物資抵達災區。在國際關注下,4月2日軍政府透過國營電視台,宣布停火至22日。不過才短短幾天,4月7日緬甸獨立媒體「伊洛瓦底」引述德昂民族解放軍(TNLA)的聲明,指控軍政府在宣布停火後,仍數度向反抗軍控制的地區開火。
瓦礫中戰火仍蔓延 救災行動雪上加霜
除了內戰影響救災,台灣地震科學中心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緬甸主震後四日,實皆斷層周遭仍持續發生規模大小不一的餘震。餘震不斷,也讓搜救工作困難度攀升。此外,地震發生期間,正值緬甸氣候高溫炎熱,乾淨飲用水的缺乏,使得傳染病爆發的可能性大增,而醫療量能嚴重不足,是另一個難題。
聯合國同時示警,兒童在此重大災難中,要面臨的處境更為嚴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東亞負責人盧西表示,在地震之前,緬甸就有600萬兒童需要人道援助,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已經流離失所、許多人錯過了救命的疫苗、許多人失學,再加上地震,對兒童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
另外,震後多個國家派出救援隊馳援,不過不同的隊伍要進入災區,也面臨不同的挑戰。日本國際緊急援助隊(JICA)事務局長飯村學表示,緬甸的狀況相當困難,簽證相當費時,直到3月30日才成行。
台灣救援隊在第一時間完成整備,最後卻無法成行,引發討論。內政部在新聞稿中澄清,此舉「並非作秀,是因為緬甸政府未回應臺灣的救援提議」。獨立記者
楊智強說:「軍政府已讀不回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因為緬甸的軍政府其實一直跟中國是相對友好的,因為他們是一帶一路的重點國家。」
根據緬甸官方統計,截至4月8日為止,死亡人數已達3600人,失蹤160人,受傷人數超過五千人。與外界預測的傷亡數字,有不小的落差。從研究數據來看,台大地質系副教授王昱提出了他的憂心,因為這個斷層破裂已經達到500公里左右,地表破裂附近的區域會受到比較強的地震波的侵襲,所以這麼長的地表破裂 代表在這麼長的斷層附近的城鎮,在這次地震都很可能有受到非常嚴重的災害,但是這些災害,到目前為止在新聞上面都還沒有看到。
根據2023年新聞自由指數報告,緬甸在全球180個國家中,排名第173。新聞不自由的環境裡,資訊透明化無異是緣木求魚。楊智強也提到,前幾天軍政府的發言人也對外公開宣佈,不接受外國媒體進入採訪,可見他們非常想要控制所有的言論。
在軍政府統治下,國際社會對緬甸賑災的官方機構,態度普遍不信任。許多民間團體選擇透過值得信賴的私人管道,繞過軍政府,設法將物資直接送到災民手中。長期投入醫療援助的台科大醫工所老師許文賢,就針對雨季將要來臨的緬甸災區困境,提供相關醫療用品。
百年強震重創緬甸,災區已成斷垣殘壁,瓦礫煙塵中戰火仍在無情蔓延,隨著時間流逝,搜救行動已陸續撤離,但還更多人沒有選擇放棄,在戰場及殘破的家園中,追求這片土地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