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實驗教育三法實施十年,體制外教育發展現況如何?【獨立特派員】
鄭淑文 劉建邦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上路,體制外教育得以合法跳脫課綱,或實施特定理念、實驗創新教育。各地的實驗教育團體、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實驗教育的學生,也從2千多人,增加到將近2.6萬人,成長了11倍。10年來,學生和家長多了哪些學習選擇?教育現場有了什麼樣的創新與突破?全人實驗中學 實驗教育的精神實踐 在苗栗卓蘭,海拔五百公尺的山腰,一片綠意當中,座落著白色的校舍學生,依照個別程度修習科目,讓孩子認識自然也認識自己。星期三早上,森林裡的木平台聚集一群活力充沛的師生,暖身、伸展是為了穿越森林與小溪而預備,這堂課是全人實驗中學的特色課程。 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蔡宜靜組長說:「實驗教育的精神,是希望有更多讓孩子在真實的情境、更多的交流,讓他有一些興趣,或是更多創新的教學元素。在學校型態的部分,可以實踐特定教育理念,在學校的制度或是行政運作、組織型態,或是教職員工的相關晉用,課程教學、學生入學、評量等等,有比較多的彈性,可以排除國教法或是課綱的規範。」 實驗教育三法上路十年 實驗教育遍地開花綽號「阿果」的呂忠翰,是台灣著名的登山家,除了進行海外高海拔攀登計畫,2011年起他也回到母校,擔任探索教育老師。呂忠翰說:「探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他是最直接的,透過找地圖的過程中,他會知道有一些目標,這個完成的過程中,一直在建立自己的信心。」允許放空,讓學生自由探索、建立主體性的全人,是台灣最早期的實驗中學,創立於1995年,至今已滿29年。在1990年代,民間對於教育改革的呼聲漸高,1994 年的「410教改大遊行」被視為教改的起點。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組長蔡宜靜說:「410教改之後,其實賦予家長有更多的教育選擇權,訂了《教育基本法》,第七條就提到,政府是鼓勵私人興學。」 有了法源依據,各型態的實驗教育數量持續增加,光是學校型態及公辦民營,八年來從11校增加到132校,這還不包括非學校型態的部分。蔡宜靜說:「公辦公營跟我們公辦民營,委託私人辦理就是公辦民營,這兩種都算是公立學校的性質,他的收費就是都比照公校,這樣的學校也來到一百多校。」這條跳脫課綱或實施特定理念、教育創新的道路,原是人煙稀少,隨著時代演進逐漸成為風尚。體制外的實驗教育 面臨的難題是什麼?儘管不一定人人適合,但實驗教育學生人數,還是在少子化年代逆勢成長,112學年已經將近2.6萬人,十年來成長了11倍。位於台北的無界塾,是實驗三法通過以後,全台第一批成立的實驗教育機構。無界塾營運長葉婷婷說:「我們的第一年規模沒有那麼的大,我常就覺得有適合體制內的孩子,也有適合體制外的孩子,兩個教育都是好的,找你最適合的一個模式。那對於任教的老師也是一樣。」不過,體制外教師的薪資其實不如想像,為了實踐理想投身其中、設計創新學習的教學模式,但實驗教育機構的場地、較高的學費,也都是眼前的難題。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長朱佳仁說:「場地的確是有困難,雖然那個法裡面有寫公立學校要提供實驗教育辦學,但是實驗教育辦學,你真的去借場地的時候,不是每一家學校都很樂意借他的空間給你,因為他擔心一校兩制的問題。」相較於免學費的國民義務教育,私立、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學費,對一般受薪家庭來說甚為可觀。該針對特定對象提供補助,還是在平等的原則下,應視為全體國民權利?目前仍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教育部目前對實驗教育的補助,在於師資培訓、課程研發、成果分享,金額逐年成長。實驗教育發展多年,已對體制內的教育系統產生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在訂定現行的108課綱時,也與實驗教育交流。體制內、外的教育,界線不再涇渭分明,兩者都有多元開放的課程精神,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關鍵在於如何實踐。台灣是亞洲唯一以法制保障各種教育理念學校的國家,雖然實驗教育形成風潮,孩子是否適合,家長仍要多加思考。實驗教育是台灣教育創新的重要實踐場域,落實教育民主化30年的公共精神。這十年來篷勃發展、蔚為風氣、與主流教育彼此影響,但校地、師資、學費,都是仍待進一步思考與解決的課題。
專欄
全台校園爆代理教師荒,是否衝擊教學現場?【獨立特派員】
廖怡芬 賴振元/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各所學校急著找代理教師,開放到沒有教師資格、只要大學畢業就能錄取,卻還是補不齊。到底為什麼這麼難找?去年教育部大開正式教師缺額,原本的代理教師紛紛考上正式教職,導致代理教師大出缺。再加上少子化趨勢,年輕教師擔心未來工作不穩定,願意投身教職的也越來越少。少子化衝擊? 都會學校代理教師「10招」才補齊! 新北市的秀朗國小,是全國第一大校,典型都會型學校的代表,沒想到在113學年度上學期一開學,也開出了29個代理教師缺。一直到9月2日,開學的第2天,進展到了第10招,才把教師全補齊。 依照規定,第一次招考代理教師資格,要有合格教師證,也就是俗稱的「一招」。如果一招沒人報名或沒人錄取,再開放第二招,放寬到修完教育學程,但可能沒有完成實習和考到教師證的「二招」。代理教師「三招」後,資格再放寬到「大學畢業、無教師證可」的搶人階段,幾乎是人人可申請。 秀朗國小家長會常務委員黃淑美觀察,家長會有恐慌說,怎麼不是正式教師,是用代課教師,學生會不會權益受損。 教學現場出現隱憂,因為教育部近年大開正式教師缺額,原本的代理教師紛紛考上正式教職,導致代理教師大出缺。儘管教育部已經改善代理教師薪資待遇,教職的薪資水準,仍然難敵許多高薪企業頻頻招手。再加上少子化、和家長要求可能越來越多,願意投身教職的年輕教師也越來越少。 資深教師大退場! 結構性問題何解?學校裡,除了正式教師外,代理教師指以「全部」時間擔任課務,時數比照正式教師,待遇也接近正式教師。而代課教師指以「部分」時間擔任課務者,資格為大學畢業、不需教師證。學校找不到代理教師,就只能請其他教師多兼點課。這樣的問題往年多出現在偏鄉,現在已經蔓延到都會區,我們的教育現場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秀朗國小校長曾秀珠認為,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新課綱以來,跟數位教學來講,其實對現場的教師,尤其是稍微年長的教師,讓他覺得有壓力,在適應上有一些困難,然後萌生退意。資深的教師大退場,新生代又還沒來得及補上。曾秀珠校長表示,早前各縣市都在進行教師的員額控管,就是為了避免少子化之後有超額教師,可是代課(理)教師的比例就提高了。前兩年開始,教育部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要求縣市政府,代理教師員額要降到全校教師員額的8%,所以會看到各縣市大開缺。 教學環境改善多管齊下 留才進行式!全台灣北中南都有教師荒的問題,教育部回應表示,112學年全國高中以下學校代理教師數,有3萬854人。各縣市在113學年已經招考近5000名的正式教師,預計113學年代理教師數就會減少。如果還有進用代理教師的需求,學校可以透過教育部建置的「教育人才庫媒合平台」尋找教師。另外,教育部也請地方政府積極掌握學校教師進用情形,如果學校在開學後,還是有代理或代課教師的缺額,可先用校內專任教師兼代授課。鼻頭國小校長李延昌提出,怎樣讓大學畢業生或者研究生,不用受到在學生才能夠修師資培育課程的規定。有沒有機會讓這些代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同時去修師培。他有擔任代理教師的現場經驗,結合大專院校師培機構教授的理論,理論加實務,讓這一些人可以很快上手。秀朗國小校長曾秀珠建議,不管是教育主管機關對於師資的培育、薪資的考量;學校端給予正式教師、代理教師同等的對待;家長以及教師之間的合作。營造一個對於代理教師比較友善的環境,讓他們願意在這個園地裡耕耘。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是寶,但如果再不改善教師待遇、提升社會地位、減少工作壓力,等待代理教師的校園,恐怕未來連正式教師都等不到。
專欄
公東高工面臨退場危機!技職教育如何長遠發展?
尹雯慧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位在台東的公東高工,是老牌技職學校,不過去年卻因為財務狀況不佳,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對象名單,限期兩年改善,面臨退場危機。面對困境,公東高工積極尋求解方,教育部也成立查核小組,派員輔導。經過一年的努力,危機雖然暫時解除,卻也凸顯了技職教育在台灣發展的難處。 面臨退場危機 技職教育學校的困境 位於台東的公東高工,於1960年由瑞士神父錫質平成立,辦學用心、深獲在地民眾喜愛,卻在2023年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學校名單,限期兩年改善,否則將面臨退場危機。 公東高工的學生們,在校園裡,熱鬧舉行年度成果展,展示自己創作的作品,模樣充滿自信。(圖/獨立特派員) 自2022年4月公告施行《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以來,全台已有13所私立高中職被列入「專輔學校」,而財務管理不善為其共同的難題,少子化的衝擊,導致招生人數不足,直接影響學校財政收入。不過,造成公東高工財務破口的原因,卻並不止於此。 公東高工校長李恭榮表示,老師們對於學生的指導都不會在意成本,每一名學生的實習材料費大概是一萬元,可是學費卻只能收到5200元左右,中間約有4800元的缺口。在這樣的情形下,老師們還是盡責地教導學生,有時候寫計畫也不一定能通過,財務缺口因此越累積越大。 公東高工積極尋求解方 退場審核機制如何衡量? 面對限期改善的巨大壓力,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公東高工使出渾身解數。校長李恭榮說:「要先自助而後人助,所以在不減薪、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之下,請同仁們身兼多職,把人事費用慢慢降下來。」 李恭榮也提到,改善財務的部分除了董事會的支持之外,主要來自台灣社會各界的愛心,未來也會在對老師的權益有所保障之下,從10個科慢慢縮減成6個科。 公東高工教師謝甄芸說:「我們老師是非常自願一人身兼多職,當然這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教學品質,只是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壓縮再壓縮。」 面對這樣的情況,教育部同時成立查核輔導小組,數度派人實地前往了解、介入輔導。國教署高中組組長黃瀞儀說:「他們對這所學校有非常高的向心力,而且企圖心跟教學熱忱都非常的強。大家都很有心,但是重點是,這些心應該是回到校務的發展。」 針對退場條例審核機制,外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前立法委員劉櫂豪說:「這所辦學這麼卓著,而且有那麼好的歷史傳統的技職教育學校,它不應該只用單純的數字來衡量辦學成績。」劉櫂豪認為,除了全國一致性的標準之外,應該要有一個機制去評鑑,讓擁有優良傳統的學校,能夠永續培養更優秀的技職人才。 在校方與各界的積極努力之下,教育部於今年5月7日召開私校退審會,宣布包含公東高工在內,4所學校免除列專輔學校。(圖/獨立特派員) 重重挑戰之下 公東高工的職人精神如何傳承?  公東高工退場危機暫時解除,學生們可以安心地在這裡繼續學習。實習工廠裡,同學們聚精會神練習木工技術,公東高工木工科的卓越表現遠近馳名,吸引不少外地學生前來就讀。 來自新北的黃鈺傑,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身為外地學生的他說:「我在公東,可以更認識到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在未來的發展更需要什麼。這是我在台北,這個快時代、快流行下沒辦法感受到的。」 為了精益求精,除了白天上課,晚上挑燈夜戰、努力不懈的學生大有人在。(圖/獨立特派員) 公東高工的教職員,有三分之一,都是返鄉服務、回饋母校的校友。已故創辦人錫質平神父,引進德國「師徒制」的教學方法,傳承的不只技術,更是專精致志的職人精神。 異地求學的黃鈺傑,克服了環境適應的困難,在國家競賽中頻獲大獎,更獲頒總統教育獎。無償付出與指導他的老師們,為他示範最好的身教,他也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回來學校,把這分精神傳承下去。 不過,表現優異的黃鈺傑,當時就讀公東高工的選擇,也遭到家人的反對。他的處境也反映了台灣社會從教育體制的設計,到學歷掛帥的環境氛圍,在在都是技職學校招生困境的原因。 興學超過半世紀的公東高工,在偏鄉教育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提供弱勢學生受教的機會,更為他們開啟貢獻社會的可能。雖然順利解除列入專案輔導名單,但面對校務經營,公東高工往後的挑戰依然不少。如何在少子化的浪潮中,站穩腳步?如何在產業變革裡,殺出重圍?在在考驗著經營者的智慧。
專欄
私校退場後,校地改成社會住宅可行嗎?
少子化衝擊加速私校退場,這些校地該如何利用?改為社會住宅是選項之一。不過雙北與都會區社宅需求較大,目前教育部評估的中州科技大學、台灣首府大學及和春技術學院,區位卻都不在都會區中,這些退場校地規劃轉型的社會住宅,真的能吸引年輕人嗎? 少子化加速私校退場 3校列校地變社宅名單 受到少子化的衝擊,彰化的中州科技大學去(2022)年停招,今年7月31日退場之後,和台南台灣首府大學及高雄和春技術學院,一起被教育部納入退場校地可規劃為社會住宅的第一波評估名單中。 日前行政院各部會也組成考察團,前往學校了解,能否有符合各部會需要的相關用地,未來將回到行政院平台討論。 私校退場之後的部分校地改為社會住宅,真的可以解決青年居住正義的問題嗎?有學生認為,改為社宅可以留住當地年輕人;但也有學生表示,校地應作為養老院。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曾光宗質疑,退場大學改為社宅,方向及思維上是對的,然而退場大學真的適合做社會住宅嗎?社宅的需求是在大都會、直轄市,年輕人要住在社宅,前提是跟他的產業、工作要有關連性,目前作法真的有達到社宅原來的目的嗎? (圖/獨立特派員) 社宅需考量因素多 私校校地適合嗎? 緊臨台南麻豆市區的台灣首府大學占地17甲,曾被評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典範,學生人數最多時有8000多人,最後卻不敵招生人數不足與財務兩大因素,選擇退場,並將部分校地轉為社宅。 台灣首府大學校長林博文分析,觀察首府大學的區位因素、產業條件、人口結構及校地建築物的多用途性,它從學校轉為一個住宅的社區,以跟周邊的連結性而言,這邊有麻豆、官田工業區等,非常炙手可熱。 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柯今尉表示,首府大學距離交流道約3分鐘,附近也是滿熱鬧的區域,所以如果有一些學生宿舍,就能以既有的空間來做改建,台南市府也有提出這樣的需求。 民進黨政府承諾要在8年內完成20萬戶的社會住宅,但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全國社會住宅興建進度」的統計,截至今年6月30日止,中央與地方執行進度,包括新完工、興建中跟已決標待開工,總計只有7萬9830戶。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曾光宗坦言,即使20萬戶全部實現,也只占住戶的2.2%,而亞洲先進國家是5%,台灣連亞洲的標準都尚未達到,更不用提歐美國家高達30%。 台灣首府大學緊鄰麻豆市區,是麻豆人心中的大學城。(圖/獨立特派員) 退場校地變社宅 能否落實居住正義? 繼中州科大、台灣首府大學,還有和春技術學院之後,大同技術學院、明道大學以及環球科技大學,112年也必須全部停止招生。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柯今尉表示,會循前3所學校的模式,找中央機關來做會勘跟評估,再交接校產。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彭揚凱呼籲,「拋出這樣的訊息,好像到處都可以蓋社宅,可是我還是必須很嚴肅地講,台灣是絕對需要社宅,可是社宅的需求是有非常清楚的區位上的屬性,不要為了湊數量而湊數量。」 曾光宗指出,社會住宅的建築類型,跟民間一般住宅的開發案完全不一樣。《住宅法》規定,社會住宅的居住者,40%須為社會弱勢、60%為年輕人,年輕人為什麼要住在社會住宅,跟他的工作有關。若要作為政策,就必須進行更細緻、更詳細評估。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讓居住正義的訴求正式浮上檯面;2010年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成立;緊接著2014年的巢運也提出廣建社會住宅的訴求。回應居住正義問題,也成為歷次大選,各政黨候選人開出來的重要支票。 民進黨政府承諾8年20萬戶的社會住宅支票,明年即將到期,將退場私校的校地納入社會住宅,是否真的可以落實青年居住正義,有待嚴格考驗。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運動員的第三隻眼 成奪牌秘密武器
藉體育表現來展現國家強盛的氛圍下,視「運動科學輔助」為奪牌秘密武器一點也不為過。立法院1月10日通過「國家運動科學中心設置條例」,企圖藉由影像化與數據化,能即時、快速、準確地控管運動員的生理、心理、技戰術、運動力學。讓此秘密武器成為運動員跟教練的第三隻眼,讓鍍金之路走得更安全、更有方向、更有信心。 全世界的頂尖運動選手比耐力、比意志力、比技戰術,還比運動科學量能。(圖/獨立特派員) 拳后陳念琴的運科團隊 新竹市立體育館的拳擊擂台上,雙方你來我往,一方對手是被稱為「台灣拳擊女王」的陳念琴,台灣史上首位登上奧運殿堂的女性拳擊選手;另一方是成德高中的拳擊後輩們。拳后收斂起在競技場上的殺氣,僅散發出身經百戰的從容與銳利。 「柯文明教練是清大拳擊隊教練,念琴是我們學校的學生,當然要相挺!」在擂台旁的清華大學運動科技中心主任邱文信,也是陳念琴就讀運科系碩士班的老師,2019年清大投入科技資源,開發「專業拳擊標記系統」的情蒐工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這個系統的主要精神,完全是為念琴量身打造的」,邱文信說。 2020東京奧運時派上用場,這套拳擊標記系統分析項目包括前置技術(例如,身體擺動、腳步換位等)、得分技巧與方式、習慣動作、擂台位置,每個動作都數據化,赤裸呈現選手優劣勢。陳念琴認為即便身經百戰,「但對手有些技戰術沒辦法直接察覺到,透過標記系統,就很容易抓出對手破綻,之後練習就能想辦法攻破他。」 情蒐對手的過程相當工於心計,尤其部分國際賽僅允許手機或一般相機入場,甚至禁止手機,反倒是場館的監視器、賽事轉播的攝影機都是舉辦國最有力的情蒐工具。「如果你沒有情蒐別人,別人卻來情蒐你,他會把你壓制得死死的,你卻不知道為什麼,」柯文明教練指出,運科情蒐工具早已是各國頂尖選手的基本配備。 清大運科中心團隊為陳念琴量身訂做的專業拳擊標記系統。(圖/國科會精準運科2.0團隊) 除了情蒐工具外,團隊正在開發「拳擊虛擬教練」,由電腦將選手動作與正確動作相比對,再藉由AI生成指導建議,告訴選手缺失在哪,以及如何改進。邱文信指出,「畢竟教練時間有限,希望每位選手都擁有自己的虛擬拳擊教練,教練也可從後台數據瞭解選手狀況。」 圖三,開發中的「拳擊虛擬教練」,電腦辨識選手動是否正確,並由AI生成指導建議。(圖/國科會精準運科2.0團隊) 「有一天柯教練問我,有沒有辦法讓念琴從他當時比賽時候的視角去看對手,這樣更知道失分跟得分的原因,」清大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朱宏國便捲起袖子投入「拳擊元宇宙」計劃,希望將拳擊擂台所有會發生的情境複製到虛擬世界中,選手得以用第一人稱視角來練習。 但光是要將2D畫面轉為3D便是大工程,「拳擊是非常激烈的對戰,增加我們姿態辨識跟3維重建的困難度,尤其沒拍到畫面的部分如何重建,讓整個虛擬世界更逼真是技術上的挑戰」,朱宏國說。 在虛擬世界練拳有好有壞,「我們有時候只能自己想像對手打空拳,如果真的出現一個虛擬對手,不用想直接做反應,」但陳念琴也點出虛擬世界沒有拳拳到肉的碰撞,「不知道對手是輕打、重打,也不知道自己身體承受度。」 追趕美職棒運科  高速攝影機協助選手與教練找出動作問題,避免受傷,且朝正確方向來訓練。(圖/獨立特派員) 談到運動科學輔助領域,絕不能漏掉美國職棒。 前旅美選手、現為美職遊騎兵球探的張立帆分享美國運科現況:「以設備來說,遊騎兵實驗室一面牆約有10支高速攝影機,觀察關節角度、速度、變換。每項數據都有一個專業人員把關,」美國職棒擁有頂尖選手數據庫,一經比對,就可依該選手優劣勢擬定訓練菜單,「錢可以買到設備,但台灣沒有數據,也缺乏動機去做,很可惜。」 即便看不到國外運科的車尾燈,但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與資訊傳播學系副教授黃致豪仍認為,發展自己國家的運科輔助設備勢在必行,因為「使用國外運科設備時,收集到的數據,有的智慧財產權是廠商的,有的是廠商有權利使用,如果我們永遠都在用他國的運科器材,等於一直送數據給別人」。 黃致豪與張立帆合作,用高速攝影機分析球員動作,找出問題,擬定訓練菜單。「調整之前球速最快只有143,正式比賽大概138、140而已,」台鋼雄鷹新秀投手黃紹睿,2022年為了準備中職選秀,本身就是臺灣體大學生的他,找上黃致豪與張立帆,用一系列運科輔助,找出癥結點,約兩個月後,「第一次測試會就丟到146。」 圖五,臺灣體大、臺大、逢甲三校合作,開發骨骼關節重建系統,協助選手精準訓練。(圖/國科會精準運科2.0團隊) 柔軟度、肌力、骨骼力學等都與球場表現息息相關,為了更好控管球員身體素質,黃致豪與台大、逢甲兩校合作,預備重建骨骼關節,「包括疲勞判斷、球員動力鏈使用是否正確、肌力是否足夠等。」 圖六,未來連3級棒球場都能建置電子好球帶。(圖/國科會精準運科2.0團隊) 黃致豪走進臺灣體大棒球場,場邊有6台攝影機,畫面連接至棒球場控制室,裡頭的電腦分析「Karma Zone」,也就是判斷好球壞球的電子好球帶系統,可給評審、教練、選手、觀眾做參考。 「未來往基層扎根,」黃致豪將系統重新建構,希望用更便宜的電腦與攝影機就可算出投球進壘點,「以後3及棒球場都有能力建置電子好球帶。」 引進日本AI體操評分系統 圖七,富士通AI感測與骨骼辨識處理技術,只需幾秒鐘,即可無死角分析選手動作是否標準。(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學習國外前端技術,臺灣師範大學3月2日引進日本富士通AI感測與骨骼辨識處理技術,搭配4台高速攝影機,便能無死角分析選手動作是否標準,「體操員的動作是否標準,如何判定時常造成爭議,」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助理教授翁士航、他是被譽為「世界貓王」唐嘉鴻的恩師,這套系統在他看來,可以協助評審做出較客觀的裁決。 實際測試軟體效果,體操員祺媛在平衡木上做完指定動作後,僅幾秒鐘,3D影像分析便出爐了,包括角度、高度全都數據化、影像化。祺媛說:「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做到了,但數據一看,才發現自己離標準仍有差距。」 另一位體操員湘涵在做動作時不慎受傷,「其實我們在做動作很快,時常不到1秒就結束了,所以受傷當下,我跟在旁觀看的體操員都不覺得有何異樣,但透過運科系統就發現動作差滿多的,一般平面影像沒辦法看得那麼精細。」 受傷對運動選手生涯很致命,但若不能從中學到經驗進而預防更加致命。翁士航認為,透過運科輔助器材回推受傷原因,建立模型,避免犬首重蹈覆轍再受傷。 日本富士通這項運科技術已經作為多場國際體操競賽的評分系統,但是提供他國做測試卻是首次,第一站是台灣。「這套系統清楚將體操員精細快速的動作3D視覺化,」主持國科會擴大運動科學研究能量與成果橋接計畫主持人、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美燕指出,希望此次與日本合作,讓台灣學界跟教練開拓運科輔助視野。 圖八,國訓中心運科處肩負奧亞運選手運科訓練任務。(圖/獨立特派員) 運科成各國選手標配 「運動員的體能、心理、戰略、智慧等一切,勢必可以達到一定的精準度來進行控管,」翁士航以體操界為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導入科技、AI輔助運動員「已經是常態」。 台灣專門支援奧亞運選手的運動科學單位是國訓中心的運科處,運科處長吳柏翰指出,進來中心第一件事是營養教育,尤其量級選手體能消耗量大,食慾旺盛,「加上我們中心伙食很好,選手飲食不正確,容易導致體重失去控制,影響表現。」 圖九,國訓中心情蒐戰情室,蒐集分析各國頂尖選手的技戰術與優劣勢。(圖/獨立特派員) 運科處同時也有運動傷害防護以及力學支援,分析選手動作跟力學理論是否一致。另一項重中之重的認識當然是情蒐。走進2022年底斥資百萬建置完成的情蒐戰情室,有電競等級的電腦配備以及好幾面大尺寸螢幕,並且配有四台攝影機,選手教練看完分析影片後,可以在攝影機前直接演練,比對動作。 「戰情室主要是將情蒐的影片剪輯分析,並且進行力學動作分析,」協助2020東奧柔道項目的情蒐人員張沛騰,本身具資工背景,有時需要自己寫或修改適合本國選手的情蒐軟體。我國柔道好手楊勇緯奪下東奧男子60公斤級銀牌,張沛騰身為情蒐人員,「我覺得與有榮焉,也是這份工作很棒的地方。」 圖十,台灣運動人口少,市場小,難以發展具規模性的運科團隊。(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運科路的困難 運科輔助愈來愈重要,然而優質人才卻是發展的第一個困難。運動科學需要大量且優秀的資工軟體人才,「但是學生畢業後如果去興盛的半導體業,那就不是七萬、八萬可以解決的,」黃致豪的運科研究都是國科會計畫支持,然而計畫經費與半導體誘人的薪資福利相比,絕對黯然失色。 經費多寡跟運動市場規模息息相關,台灣關注運動競賽的人口少,就連國民運動棒球的門票費用,都難以支撐完整的運科與數據分析團隊,更別提其它運動項目。 立法院1月10日三讀通過「國家運動科學中心設置條例」,位階與國訓中心一樣是行政法人,監督機關是教育部,明訂八大業務範圍,「目前國訓中心的運科支援重點在執行面,也就是現場支援執行;未來的運科中心要加強運動科技的研究加值運用,包括研究人才培育。」教育部體育署競技運動組組長藍坤田指出,運科中心特別強化奧亞運選手的支援量能,同時希望產生外溢效果,使非奧亞運的各級運動員也能受惠,達到運動科學普及化目標。 觀念改變是發展運科的另一個困難。「過去台灣運動員的訓練比較傾向師徒制,教練自己從沒有過運動科學輔助的經驗,」陳美燕分析,在此背景下,部分教練不信任運科效能。 對此,國訓中心針對教練定期開設運科課程,「由國訓中心運科人員親自授課,教練必須來聽,並且拿出效益成果與教練選手溝通,」吳柏翰認為,長此以往,整體運科輔助觀念大幅進步。 不過,部分運科輔助的懷疑論者較相信身經百戰的歷練與經驗。本身養成過程沒有運科輔助的柯文明確認為,主觀經驗與客觀科學是相輔相成,沒有衝突。「運科是輔助、是參考,人是變動的,」如果選手因為情蒐系統說該對手出某招數機率有八成而一直等待,不做其它反應,「絕對完蛋。」 「選手以前受傷,只知道冰敷或復健、看醫生,但他不知道為何受傷;藉由科技介入,讓選手清楚知道問題所在,也會更懂得保護自己身體,瞭解自身能力在哪裡、可突破的點在哪裡,」陳念琴認為,主觀經驗與客觀數據都不能偏廢。 張立帆也認為:「從事運科教學的工作者都需要有經驗、有過程,如果只是用數據用科學跟棒球員溝通,沒辦法說服別人。」 (※邱惠恩 鄭仲宏 張智龍 周明文/採訪報導)
專欄
私校退場潮來襲,偏鄉學校遇生存危機
教育部制定的「私校退場條例」去(2022)年上路,希望能為私校退場建立完整機制,直到今年2月,已經有11所私立高中職,因財政顯著惡化列入「專案輔導學校」,限期2年改善,否則將強制停招、停辦。而這些學校多數位處偏鄉地區,凸顯少子化的現今,偏鄉私校更加陷入辦學困境。 偏鄉中學遭列「專輔學校」 私校為何陷入困境? 1961年成立,座落於大林的同濟中學是當地唯一一所高中,17年前差點因爲招生不足而停辦,前任校長陳為宗召集教育界人士接手,集合一群老師改變教學理念,幾經努力,學生人數曾從原本138名,增加到600餘人。 幫助偏鄉弱勢學童,也是當時同濟中學的教育理念,經常提供免學雜費、住宿費方案,不讓貧困孩子在教育中脫隊。同濟中學校長高作屏說:「獎學金是一個非常可怕的重擔,可是好多年過去了,我們會覺得好值喔,因為真的讓好多孩子生活翻轉。」 但是近年少子化嚴重衝擊,再度讓同濟中學陷入招生困境,尤其學生來自大林、梅山、溪口、斗南等人口外流嚴重鄉鎮,6年前人數大幅減少,導致國中部已在去年停招,目前全校只剩下85名學生,20多名老師跟著校長苦撐,去年底高中部再度因為財政惡化,被教育部列入「專輔學校」。 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表示,大環境少子化、政府的學費長期凍漲,這些框架限制私校的發展,導致私立中學的財務每年都產生鉅額的虧損,就算努力辦學、有心辦學的私校也很難生存。 去年教育部調升私立高中職學費,由2萬3千多元調至2萬4千多元,但全國私校工會認為應該要調整到3萬元,才能反映成本。尤榮輝認為,相較於前瞻計畫花了8千多億,每年政府只要編列約30億預算,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私校退場潮在苗栗縣和南部地區最為嚴重,目前14所停招或停辦的私立高中職,多半是落在這些地區。 高作屏校長親自搬入校舍,照顧學生。(圖/獨立特派員) 被列為專輔學校後之後呢?學生力挺母校 專輔學校名單陸續公告,很多校長認為,一旦被公告入列,想要力圖改善也很難招生。高作屏坦言,就算學校想要轉型,家長也會查到你是專輔學校,會害怕萬一學校倒了怎麼辦,誰敢來? 國教署高級中等教育組組長黃瀞儀則表示,公告是為了避免資訊不對等,如果學校被列為專輔學校,必須要讓區內的家長跟學生能夠了解這個學校的相關情形,也保障所有學生入學之後的權益。 即使列為專輔學校,同濟中學的學生仍希望能夠留在原校畢業。同濟中學學生葉又綸表示,一開始很錯愕,也擔心自己可能沒辦法畢業。但相信學校的決定,然後自己把書讀好,不要去擔心任何事情。 同濟中學學生林育騰則說:「人的死亡有兩次,一次是身體上死掉,第二次是人們忘記你的時候,所以不用擔心學校會消失,因為我們同濟人的腦袋裡,一直都有同濟的存在。」 同濟中學學生希望留在原校上課。(圖/獨立特派員) 教師為學生犧牲自身權益 私校問題何解? 為了讓學生能夠順利原校畢業,即使面臨這一年來學校常發不出薪水的困境,同濟中學的校長和許多老師仍願意留下。同濟中學老師黃素雲提到,不想讓學生突然要找別的學校就讀,對孩子而言,那是一個很大的轉折。 黃素雲哽咽道,很多同事必須提早退休,領取退休金維生,就為了把自己的學生帶到畢業的承諾。高作屏也說,為了搶救學校,駐校董事陳為宗,也是前校長,已經投入所有退休金和積蓄。 教育部強調,針對私校老師欠薪問題,私校退場條例也有補救措施。黃瀞儀提到,若學校一直沒有發薪,會依照教師的待遇條例開罰董事會;後續學校真的無法償還教職員工薪水的話,會使用退場條例所說的退場基金來做相關墊付。 明道中學校長汪大久擔憂,教育部自2015年就停止校務評鑑,到底學校辦學品質如何?教育部恐怕也不知道。他也呼籲,教育部除了繼續推動專輔方案以外,也應該扶優,其實很多私立學校也是值得孩子來就學的。 專家學者曾說,全國私立高中職招生已經陷入冰河期,未來恐怕雪上加霜。根據統計,去年台灣新生兒只有12.6萬名,也就是15年後的今日,僅有12萬多人就讀高中職。少子化來襲,唯有與時俱進,教育部和民間共尋出路,才有機會在少子化的困境中破局而出。 (※賴麗君 彭家如/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