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死刑釋憲後,改變台灣死刑的未來【獨立特派員】
婁雅君 袁宏書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死刑釋憲案歷經5個月,判決書中明確指出死刑犯可以請求非常上訴的理由。其中死刑判決必須一致決的內容,造成社會許多誤解,其實不管一審、二審判處什麼刑責,只要最終審所有法官一致判死,就會以死刑定讞。死刑憲法判決還要求:兩年內必須修改多項法律,未來也將影響死刑判決。第八號判決 非常上訴改變死刑犯命運? 台灣首次有全數死刑犯共同聲請釋憲,憲法法庭歷時將近五個月,做出113年度第八號判決,死刑部分合憲。首先影響的,是37名死刑犯的未來。 非常上訴是刑事訴訟法中一種特別的救濟途徑,在判決中特別指出五位聲請人可以請求非常上訴。陳憶隆和黃春棋,因擄人勒贖被判處唯一死刑,但是民國88年唯一死刑已經被宣告違憲,依此理由可以向檢察總長請求非常上訴。 另外沈岐武、林旺仁、林于如,分別因賭債、縱火、詐領保險金殺人。判決指出,三人有程度不一的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在審判時自我辯護能力不足。修法完成前不得執行死刑,修法完成後同樣可以提出請求。 另外,終局判決如果沒有經過言詞辯論、一致決和強制辯護,都可以請求非常上訴。37名死刑犯中,有34人死刑定讞超過十年以上,當中有些人也曾經請求過非常上訴遭到駁回。憲判八號出爐後,多數人都有一項以上的理由可以申請。 死刑犯下一步 執行?釋放?還是繼續服刑?台大法律系教授謝煜偉說:「有可能在不變動事實基礎的情況之下,自為比如說無期徒刑的判決並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今天涉及到其他問題,比如說程序的嚴重瑕疵等等,就算是重新審理。」立法委員吳宗憲說:「這個回到法院審理的時候,第一個法官有可能不押,這是我們要面臨的第一個風險,第二個風險是,即使回到高院,最長的羈押時間也只有12個月。那如果超過12個月,沒有辦法繼續,法官又還沒有下判決,那怎麼辦?」若是發回重審,羈押與否可能造成社會不安。若是改判,服刑年限該如何計算?根據廢死聯盟調查,37名死刑犯平均關押長達21年。但是等待死刑執行期間,是處在收容狀態而不是服刑,未來能否抵押刑期,仍有待修法來明確。為因應憲法判決,法務部也將修法提高無期徒刑的年限和假釋門檻,但是立委對於新法能否適用於37名死刑犯提出疑慮。死刑犯不具備提報假釋資格,必須先撤銷原判決再重審確定之後,才能以受刑人的身分累積資格。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說:「不是說我關到期滿,就可以假釋,而是還要有其他審查的標準。」37名死刑犯中,有的具有殺人事實,但是早期案件,部分存在證據和程序瑕疵等問題。至少有五位至今沒有認罪,或被認為有冤案的可能性。為死刑設下重重關卡 一致決讓判決更限縮?對於這次的憲法判決,不論廢死或反廢死方都不滿意。憲判八號指出多項修法內容,涉及法院組織法和刑事訴訟法,並規定要在兩年內修法完成,也將影響接下來的實務運作,被外界解讀為死刑設下了重重關卡,其中「一致決」最為限縮。司法院代理秘書長黃麟倫說:「一致決是指最後為實體確定裁判的法院而言,而不是只說各個審級都必須一致決。外界有些誤會,在這邊做澄清。」判決主文用語,容易造成各界誤解,從媒體、學界甚至法界不少人解讀為,一到三審所有法官都必須判死。向司法院查證後,一致決指的是該審級所有法官,並不是一到三審都必須是死刑。若一審無期、三審死刑,最後就是以死刑定讞。但是國民法官審理的案件,一致決只限於法官,也就是說,法官要三票全數同意,另外加上六位國民法官中的三票,死刑就能成立。憲判八還要求,當人民涉及殺人罪,在接受檢察官、警察訊問或詢問階段,必須要有辯護人在場,相關修法也要在兩年內完成。 外界對於最嚴重的定義有所疑慮,不過近十年來,法院判決已經依照「吳燦基準」進行科刑,去審視死刑是否不可迴避,以及考量被告復歸社會的可能性。 死刑憲法判決出爐後,不只左右37名死刑犯未來的命運,從判決日起,對死刑的判決將更為限縮,在程序保障上也將更為嚴謹。
專欄
在以巴戰火中失去摯愛,加薩醫師用和平撫平仇恨。【獨立特派員】
廖怡芬 賴振元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以巴戰爭造成嚴重傷亡,一位巴勒斯坦醫師阿布萊許原本在以色列醫院工作,三個女兒和一個姪女,卻在以色列軍方的砲火中身亡。但他沒有選擇仇恨或報復,反而致力於推動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的和平共存。他的故事被一位以色列導演拍成紀錄片,透過鏡頭一起看看這段不可思議的生命旅程。以巴衝突戰火無情 聽見巴勒斯坦的聲音 爆炸瞬間,大樓應聲倒塌,平凡的街道上,轟然巨響、威力驚人,以色列空軍對加薩走廊大肆破壞,戰火無情,殺死了大約50名的巴勒斯坦警察。以巴衝突下,造成無數家庭破碎,包括曾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加薩醫生阿布萊許,也身受其害,以色列坦克炮火,擊中了他的家,三個女兒和一個姪女,喪生於以色列軍方的殘酷攻擊。 憤怒和悲傷下,阿布萊許醫師打電話給他在以色列電視台工作的記者朋友,當時朋友正好在做新聞直播,當下決定要把這通電話播送出來。阿布萊許在電話中說:「他們為什麼偏偏要射我們家?我是治療以色列病人的醫生,難道這是你們的回應?這就是和平?」透過新聞直播,阿布萊許明顯崩潰、哭著懇求幫助,給了以色列人一個管道,聽見來自巴勒斯坦的聲音,讓他們知道這場戰爭的代價。阿布萊許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想把他們養育成人,倡導人道主義並接受教育,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但是卻看到他們在我面前被殺害、被化為碎片,淹沒在他們自己的血液中。」阿布萊許盼透過改革 以推動和平取代仇恨儘管遭遇家破人亡的至痛,阿布萊許醫師始終沒選擇仇恨或報復,反而更堅定的致力於推動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的和平共存。在以巴衝突的殘酷現實中,他的女兒成了無辜的犧牲品,而他的故事,正是許多因戰爭導致家庭破碎的縮影。阿布萊許說:「特別是作為一名婦科醫生,當我接生了數千名嬰兒,我更知道接生嬰兒的意義。我知道賦予生命的意義和婦女分娩時承受的痛苦,而這也影響了如何衡量和重視人的生命。」阿布萊許醫師在加薩的難民營出生長大,是第一位在以色列婦產科醫院工作的巴勒斯坦醫師,接生了許多的新生兒,深知生命的脆弱與可貴,不分國籍、宗教、種族或背景,所有生命都應該被尊重與保護。阿布萊許醫師,曾經獲得四次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現在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全球醫學榮譽教授,他希望讓人人享有平等、正義、尊嚴和權利的信念和行動,不僅感動許多人,也成為以巴和平進程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說:「我們需要重燃希望,恢復對國際社會的信任。我們需要改革,否則我們該何去何從?」他為此成立了女兒生命基金會,目標是透過教育和支持,幫助年輕女性實現夢想,並為她們的社區帶來積極的改變。基金會致力於為中東地區的年輕女性提供獎學金,透過教育來賦權女孩和年輕女性,阿布萊許認為這是實現中東地區持久和平的關鍵。 化悲傷為動力 透過電影尋找和平與和解回憶起災難前和家人在海邊奔跑嬉戲,阿布萊許醫師更加堅定,將悲劇轉為積極行動的意志,《生命有愛》這部電影記錄阿布萊許醫師在加薩戰爭中令人心碎的遭遇,和他選擇化悲傷為力量,透過教育阻止仇恨生根蔓延,堅持和平共存的理想。其實《生命有愛》的導演,當初決定拍片,是因為在電視上看到阿布萊許醫師,在法庭上爭取道歉深受觸動。而為了傳達這個故事,導演從醫生個人的親身經驗出發,帶出他所處的環境,以及整個生命脈絡、成長背景,藉此凸顯生命的價值。導演塔爾.芭達說:「這個故事講起來很複雜,因為它是一個角色的個人旅程,但這也是一個正在進行的政治和社會問題。」 目前阿布萊許醫師和家人定居在加拿大,也拿到了公民身分,他在加拿大繼續推動和平與教育,致力於改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不過遺憾的是,以色列最高法院的判決出爐,這次傷亡是由於軍事行動,國家不承擔責任,也因此從未正式道歉。戰爭殘酷,所有生命都應該被尊重與捍衛,以暴制暴解決不了問題,藉由這段不可思議的生命旅程,希望引發更多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