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全球興起草根維修運動,台灣民間有哪些具體作法?
故障的電器產品常常面臨汰舊換新的命運,因為送修越來越麻煩,不是維修據點少,就是維修價格太高。這股趨勢,不但製造了大量的電子廢棄物,也剝奪消費者應有的維修權。現在,各地興起草根維修運動,人們組成自己動手維修的社群,拿回維修權,也支持永續環保。 發揮惜物精神 還能減碳護地球! 在台灣,家電行因為要營利,總會考慮到送修家電維修是否耗時,來決定接收與否;但南方修理聯盟不一樣,志工們不但盡力幫民眾修理,還會耐心向民眾宣導家電的常識。 南方修理聯盟志工李慈溫表示,會跟民眾講要怎麼保養,例如電風扇要加油、什麼地方要注意,可以減少家用電器的故障。 而送修的電器若確定修不好要報廢,志工也會把裡頭還能用的零件留下來當備用,延續物命。但這些維修技術良好、架式十足的志工們,其實大多不是專業的維修師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 南方修理聯盟志工吳煥然坦言,因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是專業在修這些,可以說是邊學邊做,儘量把人家不要修的東西修好,目的就是可以減碳。 幫地球減碳,正是這群不計辛勞默默付出的志工,共同的理想。 小家電診所召集人黃武就認為這樣的行動,可以幫助很多只是小故障的電器重新回到使用的階段,而不是被拆解、回收。在過去維修的經驗當中,大概有六、七成的東西,都可以透過簡單維修恢復生命。 南方修理聯盟的志工,來幫居民義務修理家電。(圖/獨立特派員) 當大量廢棄物消耗資源 汰舊換新還是唯一解? 在這個電器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裡,東西壞了,很多人會乾脆汰舊換新,而不是選擇維修。 旗美社區大學校長張正揚表示,從地球的環境承載來講,當物品被放棄的時候,就會進入到後續的處理,包含倉儲、能源,而且還要研製新的。 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認為,從產品的生產、製造、使用、廢棄、死亡,然後進到焚化爐跟掩埋場,這種線性的經濟是不對的,它耗費大量能資源,對地球帶來很大的負荷。 根據電子廢棄物論壇的報告,全球廢棄電子設備總量5740萬噸,超過地球上最重的建築物–萬里長城的3695萬噸。聯合國大學的報告中也預估,2030年電子廢棄物將達到7400多萬噸,增長速度是世界人口的3倍。原因之一,是資本主義下,廠商鼓勵消費的計畫性淘汰。 2009年,荷蘭記者Martine Postma創辦全球第一個修理咖啡館,他將具備修理能力與有修理需求的社區居民聚在一起,創造一個居民相聚、切磋技術的空間,挑戰資本主義失控的拋棄式文化。這樣的草根維修行動,逐漸拓展至全球各地。 陳光輝(右)積極培養師資,只希望能幫靠天吃飯的農民,解決生財工具的問題。(圖/獨立特派員) 農機維修教師陳光輝 退而不休傳承技術 而這股維修、惜物的風潮,也在屏東農村展開。和農業淵源很深的陳光輝,早在就讀屏東農專時,就開始接觸農機維修,之後在屏東科技大學教相關課程,他熱衷於用自己的專長來幫助別人。 農機維修教師陳光輝分享,以前父親常常跟他說,能夠幫助別人就儘量幫助別人,沒有錢幫助別人,就用能力幫助別人。因此,退休後陳光輝帶著妻子全台灣走透透,哪裡有需要,就停下來教農民來修東西。 有維修魂的陳光輝,現在收了幾位徒弟,徒弟們要傳承他的技術,將來到社區大學當老師,延續陳光輝當農機志工的意志。李宗達跟陳光輝學了8年,是他的第一位徒弟。 農機維修老師李宗達坦言,農民是在士農工商裡面最弱勢的一環,因為今天生產出來的東西如果賣不出去的話,明天可能價錢更差。在務農的過程中,常常會碰到農機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耽誤農事的進度。 草根維修運動在台灣興起,在志工們的行動下,發揮創客的精神,幫人們拿回消費者原本就該有的維修權,也減少在資本主義下,大量廢棄物對地球的傷害。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