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有望翻轉主流演藝圈?一窺台灣地下偶像文化
地下偶像發源自日本動漫,相對於主流偶像,他們背後沒有大經紀公司支持、沒有完美形象,依賴粉絲陪伴一起成長。原本許多台灣粉絲會去日本追地下偶像,但疫情期間無法出國,轉而關注國內的地下偶像,使得台灣的地下偶像文化,在近3年間百花齊放。
下偶像風潮席捲台灣 直擊特殊粉絲文化!
地下偶像最經典代表,是日本2005年問世的AKB48。而地下偶像的風潮,如今延燒到台灣。
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羅禾淋解釋,「地下」兩字,其實跟地下樂團的含意是很像的,就是一群人在沒有商業的支持下,組成的偶像團體,所以叫「地下偶像」。
地下偶像文化中,有個表達鼓舞偶像的特殊模式,就是粉絲的呼叫應援。地下偶像經紀人火火說明,最早有此文化時,粉絲喊的東西也沒有意義,其實只是把一些聽起來好像很有精神、很有趣的詞,湊在一起。
地下偶像Ruka Banana被粉絲暱稱為蕉蕉,是位富有舞台魅力的表演者,很快就能把氣氛炒熱,熱到最高點時,有的粉絲甚至會被扛起來。蕉蕉解釋,這被稱為「起飛」。喜歡隨興表演的他,甚至會走下舞台和粉絲同樂。
蕉蕉說:「我是比較皮的表演者,我會跳下去跟大家一起玩,我很喜歡大家享受當下的那種演出方式。我不是單純的表演者,他們也不是普通的觀眾,是我們一起在完成這首歌。」
其實地下偶像不像一般的偶像,有大量資金做後盾,所以大多有正職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但蕉蕉因為太喜歡這個舞台,不顧爸媽反對,毅然投入全部心力,當個全職的地下偶像。蕉蕉也坦言,剛出道時非常害怕,尤其是領錢時,總會想自己是不是太天真了。
地下偶像Ruka Banana與「起飛」的粉絲互動。(圖/獨立特派員)
「就像看著朋友一樣」 地下偶像主打親近成特色
地下偶像表演的舞台經常離觀眾非常近,這種小劇場式的演出也是地下偶像的一大特色。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羅禾淋解析,粉絲可以非常近距離看到表演,感動程度會差很多。就算他表演得不完美,但就好像是看著一個身邊的人,可能是你的鄰居、你的朋友,或者是你的同學。
地下偶像給粉絲的親近性,除了表演,還有表演之外的物販時間,彼此可以直接交流。「物販」指粉絲掏腰包,購買偶像的周邊商品。透過物販,地下偶像和粉絲之間,可以產生比一般偶像更強的連結。
羅禾淋觀察,物販時間有握手機會,粉絲跟偶像就可以近距離的聊天寒暄,偶像也很需要支持者,直接幫他們加油打氣,所以其實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地下偶像Neko認為,地下偶像跟一般偶像不一樣的地方,應該是距離感。因為以一般的地上偶像來講,其實要見到他們的機會不多。粉絲在物販時間來找他們時,就可以跟粉絲聊聊對今天演出有什麼想法,或是偶爾會交流一下。
而物販的收入,是地下偶像重要的資金來源。地下偶像經紀人小布表示,地下偶像沒有大型的經紀公司營運,所以絕大部分都是大家一面在演出,一面營運。需要做自己原創的周邊商品來販售,增加粉絲的黏著度。
地下偶像DeDe在物販時間,一邊為粉絲簽名一邊和對方聊天。(圖/獨立特派員)
起源於女僕咖啡廳 地下偶像可望翻轉主流文化?
女僕咖啡廳是地下偶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除了提供地下偶像表演的舞台,有些地下偶像在出道前,也曾在女僕咖啡廳服務,對動漫文化耳濡目染。女僕咖啡廳主打陪伴,會有服務生打扮成動漫中常見的女僕模樣,來和消費者互動。
為了吸引更多客人到店內消費,女僕咖啡館開始有了唱歌跳舞的表演。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羅禾淋說明,一開始女僕表演都是跳一些翻唱曲、動漫曲,但是慢慢地專業化,也開始製作自創曲,所以才從女僕咖啡廳,逐漸發展出地下偶像的文化。
女僕咖啡廳內的「女僕」和顧客合照。(圖/獨立特派員)
地下偶像文化在台灣目前仍然很小眾,然而,由於疫情緣故,不便於台灣觀眾追日本偶像,導致台灣地下偶像文化在近3年蓬勃發展,逐漸形成風潮。
羅禾淋分析,台灣很適合發展地下偶像,因為台灣的動漫迷多,他們也已經非常了解日本動漫偶像的生態,所以他們的接受度高,不會排斥這個領域及環境。
他也表示,前幾年剛好是獨立樂團反攻主流的那一年,台灣已經經歷過,所以如果把地下樂團跟獨立樂團套用到地下偶像,一定也會迎接一個反轉。
台灣地下偶像真會有逆襲主流演藝圈的那一天嗎?源自日本的地下偶像文化能不能本土化,開展出獨特的樣貌?未來就讓我們繼續陪伴地下偶像們,一起拭目以待。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