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國外風行微型屋運動,能成台灣居住正義解方?【獨立特派員】
在國外風行多年的微屋運動,是起源於有些人開始覺得大房子的負擔重,房貸一揹就要數十年,犧牲了生活的品質。因此他們開始換成小坪數的房子,追求更經濟、簡單、接近自然的生活,甚至將小屋裝上輪子,載著自己的家到處旅行。在台灣,也有不少微型房屋的選擇,但是相較於這些土地廣大的國家,台灣地小人稠加上建地售價昂貴,農地建屋也有諸多法規上的限制。居住正義一直是台灣民眾最關切也是痛苦指數最高的問題,微型房屋是多元的選項之一,不過還需要政策的彈性解套,才能開放更多的可能性。在國外風行多年的小房子運動,也稱作微屋運動(Tiny House Movement),主張掙脫大房子和房貸束縛、追求簡單生活,甚至拖著小屋到處居住。不過這樣的理念是否能在台灣行得通? 位在石岡的這座園區,展示販售不同型態的木屋,其中以這款13.5坪的房型最受歡迎,包含了起居間、廚房、衛浴各項設備,售價落在300萬左右。 「台灣除了山區之外,其他的地方皆為南北風向,而我們的房屋也以此進行設計,使得屋內十分透心涼爽。」行動木屋業者謝東興,早期從事木製家具, 之後跨入建築領域,他開始對台灣的住宅進行反思,並思考房屋該有的模樣。 謝東興認為台灣現有的建築形態過於粗暴,一旦經過建設就會破壞土地本質,因而援引微屋運動的概念,將木屋設置在自然環境中,並以少量的水泥固定柱腳,以減少對土地的傷害。 隨著國外微屋運動風行,近年台灣的微型房屋也逐漸受到矚目。(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土地成本高昂,實踐微屋運動限制多 目前這些行動木屋設置在台灣各地,不過想要享受這般自然美景和木屋風情,也需具備一定的財力。由於建地售價高昂,加上農地蓋房子也具有諸多限制,因此在台灣想要實踐微屋運動,高昂的土地成本和法規便成了最大的障礙。 台灣是否有可能從僵化的住宅型態、和高房價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還有待相關部門的看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少業者也推出各具特色的微型房屋。 其中一棟名符其實的小房子,包含二樓夾層只有五坪大,居住在這樣的空間裡必須學會減法生活。環保節能移動屋設計師Tanya表示,雖然空間並不足夠如一般房屋收納東西,但也能讓居住者因為外在因素逐漸調整成不一樣的生活形式。 此外,這款小房子訴求環保節能,不僅透過太陽能板和儲能系統,自給自足基本用電,也不在土地上建設任何設施。不打地基的方式,也讓屋子能夠方便快速地移動。環保節能移動屋業者Frankie告訴《獨立特派員》,搬運屋子甚至無須動用重型機械,利用小型車即可完成作業。 由於建築法第四條規定,固定在地上的才能定義為建築物,需要申請建照。因此目前台灣的微型房屋,多以這種非固定、可移動模式,來作為法規上的解套。 台灣因土地成本高昂,連帶影響微型房屋價格。(圖/獨立特派員) 家戶房貸負擔率高,業者盼實現居住正義 另一棟正在施工的,是可以伸縮的房屋,移動時可以縮小以符合上路法規,待到定點後再進行延伸,拓展成六坪大小的小房屋。業者聲稱房屋為自動節能屋,配備自動感應的進風和排風口,可以透過感應器自動調節室外與室內溫度。 目前這樣的小房子,還沒有作為住宅販售,初步先進入旅宿市場。業者規劃,未來房屋可以循環再利用,藉由降低售價實現居住正義的可能。 「我希望所提供的產品,是年輕人只要花個60萬、70萬,就能夠擁有產權。」環保節能移動屋業者Frankie與設計師Tanya說明,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年輕人累積積蓄、投資想做的事情,而不用被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 根據內政部的房貸負擔率,也就是房貸金額,占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的比率以台北市最高,將近65%,而六都中最低的桃園也超過三成,如何從既有的住宅模式和高房價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民間饒富創意,只等待友善的政策開創出不同的選擇。 業者研發可伸縮房屋,以此兼顧便利性及空間大小。(圖/獨立特派員) 微型房屋逐漸萌芽,有待政策彈性解套 除了民間業者,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也與資訊工程學系合作,研發出可移動式社區型智慧小房子。屋子採用回收的二十呎貨櫃,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內部則設有微氣候控制系統,可藉由二氧化碳濃度自動調節,將居住環境維持在人體最舒適的狀態。 目前智慧裝置正於歐洲展示,並成功奪下大獎。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表示,智慧小房子適合應用在鄉下、林場等偏遠地區,使用型態也十分廣泛,不僅可以成為偏鄉地區價格較為低廉的住所選擇,也能搭配防疫包變成臨時診所使用。 不過林一平也指出,對於建築內的智慧系統,目前仍尚未擁有明確的驗收規範,因此測試往往只流於能否啟動,缺乏實用性與耐久性的測試,還需等相關技術發展成熟,才能確保建築的品質。 相較於一般建築,小房子既輕巧、也更自由。在國外風行多年的微屋運動,解放了既有的住宅型態和沉重的房貸,而台灣的微型房屋也已經開始萌芽。不過要實現居住的想望,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婁雅君 羅盛達 周明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