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強震挺過全台限電危機!電力建設如何再強化?
尹雯慧 鄭仲宏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今年花蓮的403強震,一度造成全台近37萬戶停電,但絕大多數的停電用戶,在當日下午便已陸續恢復供電。台電在地震發生當下,採取了哪些緊急應變措施?在921地震之後,對於強化電網韌性又做了哪些改革?放眼未來,在淨零排放政策與永續經濟發展下,台灣的電力建設又該朝哪個方向前進? 震後一小時關鍵危機處理 台電如何快速恢復供電? 4月3日早上7點58分,花蓮外海發生規模7.2大地震,是台灣自921強震之後,25年來最嚴重的地震。災害發生當下,一度造成全台近37萬戶停電,部分電廠受損。 反觀921地震釋放的巨大能量,造成中寮超高壓變電所毀損以及高壓電塔崩塌,導致當年全台有近650萬戶停電,到10月10日才解除限電危機。這次的花蓮強震,絕大多數的停電用戶,在當日下午便已陸續恢復供電,台灣電力系統運作大致正常。 地震後能快速恢復供電,台電震後一小時的危機處理,是重要關鍵。(圖/獨立特派員) 台電發言人蔡志孟表示,主要的原因在於有事先儲能,在第一時間可以把系統的負載撐住;接著第二波的抽蓄發電、太陽光電及燃氣機組的啟動都派上用場。蔡志孟也說:「任何一個時間點如果配合得不好,電源當時就有可能不足,會發生限電的情況。」 機組陸續回歸、光電持續輔攻、抽蓄水力調度,透過精準協調管控,台灣電力供應得以順利挺過這次花蓮大地震。(圖/獨立特派員) 汲取921地震經驗 爭取寶貴搶修時間 地震當下第一時間,震壞台中與和平兩座電廠,面對災害的快速反應,為台電爭取到搶修受損機組的寶貴時間。 台中火力發電廠廠長湯榮清說:「當下跳了兩部機,因為中10機是高水位跳,它是保護的動作,所以它很快就可以上來。中8機的部分,因為是破管,必須要靠鍋爐的搶修,沒有辦法強迫冷爐,它需要更長的時間,大概花了77個小時才有辦法重新上線。」 數百噸的懸吊鍋爐是火力發電廠的心臟,高度超過60公尺。(圖/獨立特派員) 台中火力發電廠一共有10部機組,每部機組的爐管串接起來,總長超過500公里,密密麻麻的管線也增加工程人員的檢修難度。湯榮清更提到,為了要搶修,在溫度四十幾度時就要進去觀察損傷的位置在哪裡,並開始擬定計畫。但在鍋爐裡面空間狹小,最窄大概只有20公分,搶修過程非常不容易。 任職發電廠超過三十年的領班黃慶明,曾經在921強震時,擔任第一線搶修人員,他也提到25年前的經驗教訓帶來的改變。黃慶明說:「921地震那天我印象很深刻,每天就是以廠為家、24小時搶修。但那次搶修有針對一些損壞嚴重的地方,做了很大的改善。」 強化電網韌性刻不容緩 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 從經驗中汲取教訓、逐步強化改善,一直是努力的方向,但台電發言人蔡志孟也強調,403強震發生在外海,對電力供應影響的結果,多少有些運氣的成分在裡面。為了持續強化台灣電網韌性,確保電力供應系統穩固無虞,台電在2022年提出「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 以「分散、強固、防衛」為三大主軸,預計10年投入5645億經費,推動現行電網的全面升級。(圖/獨立特派員) 強化電網韌性計畫除了要解決大規模停電的風險,為了配合淨零排放政策,綠能併網與電廠直供也都是挑戰,結合資訊通信科技的虛擬電廠概念也應運而生。 台灣大學電機系特聘教授劉志文說:「虛擬電廠其實是集合了再生能源、儲能跟需量反應,三種資源於一身、用數位控制的低碳電廠。虛擬主要是用到數位的技術,像AI等等的來做分布式電力支援的調控,甚至比傳統電廠發揮更多功能。」 在德、日等國行之有年的虛擬電廠,為台灣多元電力建設落實能源轉型,帶來新的思考,而台灣科技發展的實力,也吸引企業投資的目光。創新帶來機會,但未知同時也伴隨著疑慮。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我們在思考能源轉型的時候都會認為,能源轉型它就是一個硬體工程,或者是一個財務工程,但卻一直忘了,台灣的能源轉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它背後是一個社會工程的推動。」 然而,立法院在四月底,藍白兩黨挾人數優勢通過了電價凍漲提案。不過,台電表示,電價調整是依據電業法由電價費率審議會通過,是依法所作的決議,新電價如期上路。但種種因素,也將使得因發電成本增加而持續虧損的台電,面臨嚴峻考驗。 電力穩定與否,經常與國家經濟發展畫上等號,電網韌性已是當前最重要的國家建設之一。但是,建立社會整體共識的腳步卻仍蹣跚遲緩,災禍無常,我們是否還有時間?
能源問題
主題
臺灣綠能的挑戰
隨著全球能源發展趨勢,台灣極力發展再生能源,不過再生能源風力和太陽能占比高,對電力系統其實會有很大衝擊。因為不像傳統發電機組,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不確定高,瞬間變化很大,容易造成電網的頻率波動,影響穩定供電。 要擴大再生能源發電,最重要就是儲能及智慧電網系統。透過儲能系統的充放,不只可以維持平時電網頻率穩定,萬一遇到電廠機組跳機,儲能系統還可在瞬間快速供電,撐住電網,來等待後續機組支援。 舉例來說,今年303大停電,南部電廠跳機,北部和中部也因為來不及反應,引發低頻卸載,造成部分停電,如果有足夠儲能,就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不過國內儲能發展目前還在起步階段,智慧電網也還在布建中,接下來能否跟上綠能發展,將是未來能源轉型是否順利的重要關鍵。 國內用電量不斷增加,政府能源規劃原本預計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要達20%,但因這幾年用電量大增,使得綠電占比確定無法達標,已經下修為15.2%。目前台灣再生能源只占總發電量的6%,距離目標也只剩3年,挑戰相當大。 政府加緊腳步,今年台灣西部外海離岸風電正如火如荼進行,依據規劃,2025年台灣外海上將會有700支的離岸風機,不過現在的進度只達到4.2%。 而在陸域風機的部分,之前風機的設置都靠近濱海,現在已有越來越多風機進到村子,卻影響了地方居民的生活。台灣為了開發再生能源,之前常引發爭議,像是太陽能農地種電的問題,如何突破綠能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