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元宇宙帶動區塊鏈金融投資,詐騙手法需注意【獨立特派員】
元宇宙經濟來臨,加密貨幣興起,NFT更是不時傳出市值飆高的消息。在這個區塊鏈金融市場中,不少人被高報酬的消息牽動情緒,深怕錯過了虛擬世界中所能帶來的致富商機。不過當虛實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區塊鏈成為新興的理財工具時,利用民眾想要快速獲利的詐騙事件也層出不窮。科技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面對投資詐騙最重要的是要在投資前多方查證,並提升個人在個資安全上面的意識,謹慎以對、步步為營,才能在變局中看到未來世界重要的創造力量。時下熱門的NFT創作,是最近全球火紅的科技關鍵字。透過演算法混搭毛色、表情、穿搭、配件與背景等,一隻無聊猿的NFT的交易市場最低入手價格,至少500萬台幣以上。 當代藝術與新流行文化,碰撞出吸引人的火花。為了呈現加密藝術的前衛與內涵,成立40年的藝廊本來以藝術家的雕塑、畫作為主要展覽內容,不過現在跨領域的結合,讓區塊鏈世界的DAO(去中心化治理組織)、現實世界的創投公司,用實體展的方式呈現NFT的創新以及收藏形式的變革。 藝廊總經理李宜勳表示,現在許多人對於NFT依舊不了解,因此希望透過展覽賦予教育意義,從NFT的發展史進行解說,告訴大家究竟何謂區塊鏈,又何謂虛擬貨幣與NFT。 「加密龐克」是轟動全球NFT的元老,結合數位藝術的創作價格不斷飆升,平均一個就要價20~30萬美元。而NFT充滿可能性的未來應用,也彷彿蘊藏著致富商機,成為吸引人們目光的焦點。 NFT元老之一「加密龐克」,現今要價不斐。(圖/獨立特派員)利用平台不可逆性,詐騙案例日益猖獗 「覺得接下來元宇宙應該是一個新的世代,認為應該要提早去接觸這一塊。」NFT的被詐騙者說,自己為了購買杰倫熊進入相關通訊社群,但點擊連結交易後卻發現沒有收到商品,才知自己遭到詐騙,無奈金錢早已拿不回來。 藝人加持的NFT成為駭客的目標,謊稱可以提前入手,進而提供詐騙連結,使得民眾的線上錢包馬上被掏空。民眾誤點假冒項目方名義的連結,造成損失卻求助無門。 科技公司協理劉彥伯解釋,在虛擬貨幣或是類似區塊鏈上面的金錢流動皆為不可逆性,因此一旦轉帳成功便無法要回,而詐騙集團也能夠在一瞬間就將受害人錢包中的錢全部轉走。2021年5月到10月大約有95萬筆與投資或是金融商品相關的詐騙案發生,對比前年更是翻倍成長。 以假亂真的誘騙手法令人防不勝防,財經作家楊書銘投入金融業20年,經歷2017年比特幣的泡沫事件虧損數百萬元,他提醒對鏈上所有的資訊都要主動查證。收到任何訊息要點下連結之前,建議先在線上使用防詐工具,同時到官方頁面再次確認,才能有效避免詐騙危機。 為防堵詐騙,官方開始在通訊社群中設立查證專區。(圖/獨立特派員)隨著市場日漸發展,一夜致富已成過往傳奇 元宇宙、NFT、加密貨幣相當具有話題性,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紛紛入場,區塊鏈科普YouTuber腦哥(黃文逸)告訴《獨立特派員》,自己因為深深受到相關產業的前景及理念吸引,所以在大學時就投資了10萬上下,現在更是進而投資到150萬左右。 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充滿未知,上萬種的加密貨幣漲跌幅度相當驚人。根據調查,1980到2000年代出生的Y世代,有6成相信能夠透過加密貨幣致富,其中又以男性多於女性。 虛擬貨幣交易所店長游克勳說明,近期因為非同質化代幣的熱潮正夯,加上大量藝人及創作者的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因此使得許多人想要更進購買,相關詢問率也不斷上升。 雖然初期獲利,但隨著市場不斷變化,一夜致富只能當成傳奇故事。虛擬貨幣交易所執行長潘奕彰認為,在未來如過去賺進幾十、幾百倍價差的案例已不會再次出現,之後頂多只會出現如4萬增值至6萬的類似過程。 虛擬貨幣與NFT熱潮興起,吸引許多年輕人前往投資。(圖/獨立特派員) 虛擬貨幣未來可期,謹慎小心才是王道電機系背景,27歲的新媒體藝術家吳哲宇,在疫情期間投入NFT創作,根據鏈上資料動態調整作品的某些特徵,生成式藝術作品在紐約數位藝壇展露頭角。他坦言身為創作者也常遭遇詐騙,除了被針對錢包私鑰攻擊,作品的程式碼也曾被抄走,甚至被快速套利的說詞吸引。財經作家楊書銘表示,現在比較流行的詐騙手法是利用假的交易所來騙錢,民眾可以透過第三方資訊平台(CMC)來進行查證交易所真偽,如果沒有被第三方資訊認可,就要保持懷疑的態度,再做進一步確認。新的金融工具,帶來一夜致富的想像,但與其想透過NFT轉手致富,不如當收藏就好。區塊鏈業者王慶進指出,社會大眾對於NFT或是加密貨幣都有太多錯誤的期待,相關行業確實如西部拓荒一樣具備大量機會,但同時也必須做足準備才可進行。台灣股市期貨總交易量,已經在全球排名前15名,購買加密貨幣的人數預計仍有大幅成長。虛擬貨幣交易所執行長潘奕彰預估未來三年至五年內,虛擬貨幣的交易量大概會達到股市的七至八成。而潘奕彰也提醒,投資虛擬貨幣需要有一個重要觀念,理解自己無法透過其一夜致富。而不論是否已經前進區塊鏈產業,建議多看、多聽、多學習,才是在新金融世界中知己知彼、降低風險的不二法則。(※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