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台灣即將進入強震百年週期。民眾如何防災與因應?【獨立特派員】
2022年3月23日凌晨1點41分,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6強震,這也是花蓮近海處48年來最大的地震。雖然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不過有學者提出預警,台灣很可能即將進入強震百年週期。透過這個地震,重新省思國內地震資料建立、屋齡老化以及防災觀念三大問題。
斷層破碎帶藏有哪些訊息? 台灣學界持續監測
2018年花蓮地震後,郭陳澔就組成研究團隊開始在東部埋設地震儀,布成密集地震站網收集數據。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郭陳澔說明地震儀的功能,可以讓我們知道下面是有破碎帶的,這個破碎帶會觸發哪些斷層,有沒有觸發其他斷層,是如何的破碎,地震儀都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資訊給我們。
埋在地下的地震儀,就像X光機,可以探測、記錄地層的活動,建置密度越高,空間解析度就越好,數據相對更精準,也有助於建立目前國內還相當缺乏的盲斷層資料。
郭陳澔進一步解釋,大家說地震的週期百年或者200年、300年。這些資訊都是透過基礎資料不斷累積,我們才知道這個週期到底是多長,或是多短,或者它的活動狀況是怎麼樣。以及它對建築物是否相對比較穩固或是不穩固,都可以提供資訊。
3月23日的地震後,郭陳澔的團隊除了收取之前埋下的地震儀所記錄的資料,還加設了34個點,希望透過更縝密的地震站網絡,為地層活動做更詳細的資訊紀錄。
埋在地下的地震儀,有助於建立目前國內還相當缺乏的盲斷層資料。(圖/獨立特派員)
雙北危老屋數量龐大 防災型都更迫在眉睫
台北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余烈直言,不可能那麼幸運,每一次地震都在南投、在台南、在花蓮,距離台北那麼遠。回顧過往台灣幾次造成重大災情的地震,長期關注建築安全的余烈有感而發。
余烈說,政府在推都更,所謂危險、老舊的建築物的都更,推動都不是很順利。所以台北市、新北市到處都是這種老舊的建築物。那都是地雷,一顆一顆的地雷,什麼時候爆炸不知道。耐震係數提高是新建物的必備要件,同時,強柱弱梁的抗震設計更可以提高震災中的倖存機率。
余烈解釋強柱弱梁的重要性,如果不幸,在台北地區發生淺層地震,而且規模達到六級、七級,這個建築物非倒不可。但是起碼梁先壞,柱子還撐在那裡。不會像維冠大樓,或是雲翠大樓,瞬間倒下來。
新建房屋有更強的結構設計對抗地震災害,而對於屋齡已高的建築,則要盡速進行專業評估。
余烈建議,當然要做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才能知道說,你的老舊建築物可以抵抗多少的地震力。
龐大的老房子數量,凸顯防災型都更、危老重建的迫在眉睫。
(圖/獨立特派員)
地震避難要點有哪些? 堅固家具才是最佳掩護
台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的模擬地震屋中,桌子是唯一的實體家具,也是地震當下家庭裡的最佳避難點。
台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館長詹前洋提醒,堅固的桌子是我們最好、最優先的選擇,但桌子如果是玻璃材質的,就不適合,因為掉落物會把它砸碎。
現場沒有桌子的話,就到梁柱或牆角的地方蹲下來,一樣是保護自己的頭部,做掩護。 桌子與牆角是地震避難的優先地點,至於家具之間的所謂黃金三角空間,並不推薦。 詹前洋解釋,你沒有辦法控制家具倒的方向,反而讓你受傷。
所以我們不要去迷思有黃金三角的空間,一定是找堅固的家具的底下做掩護才是正確的。
同時,家中一定要準備緊急避難包,最好每位成員都有一個,裡頭裝的物品,以符合食衣住行四大基本需求為原則。
詹前洋說明,食的話需要放一些乾糧、飲水;衣的部分會有一些保暖的衣物、外套或者輕便雨衣;住的部分,可能會有收音機、手電筒,以及它們所需要的乾電池;行的話,身分證及健保卡的影本、少量的現金跟鈔票。
不管推測中的地震百年週期是否來臨,蒐集更多地震資訊、降低震災風險以及強化防災意識,這些事項都需要有更多準備,才能因應危機。
(※ 李婕綾 陳廷宇 羅盛達 鄭凱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