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福島食品有條件解禁,政府如何食安管理?【獨立特派員】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大海嘯,造成福島核災,當時全球包含台灣有55個國家、地區對日本食品採取管制措施。不過在過去幾年,由各國專家學者進行的風險評估調查與檢驗報告後,至今年二月前全面禁止福島及周邊地區食品進口的,只剩下台灣與中國。而2月8號起,台灣也宣布有條件解除11年的禁令,不過目前還沒有業者提出輸入申請,政策開放後業者觀察市場風向,也細細評估消費者的意願與需求。包含日本福島生產的蘋果、櫪木的草莓以及茨城的農產在內,這些原本在台灣被禁止進口的福島五縣食品,2月8號行政院召開記者會宣布,自2月21日起將開始有條件解禁。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表示,過去10年衛福部食藥署針對日本食品所作的邊境輻射檢驗,總計有18萬餘件,且截至去年底全部皆為合格,台灣並不會進口任何核食。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也出面闢謠,澄清與日本間並不存在任何交換條件,若台灣希望加入如CPTPP 類型的高標準國際經貿組織,類似的不合理貿易障礙勢必得自行排除,不然可能無法達到加入的最起碼前提。 政府宣布有條件解禁日本五縣食品。(圖/獨立特派員) 三原則三配套措施,重新解除11年禁令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福島核災,當時台灣宣布全面禁止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及千葉五縣食品進口。11年的禁令,政府宣布以三原則、三配套,將原本「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品項進口」。 福島五縣的野生鳥獸肉、菇類、漉油菜以及日本國內限制流通的產品仍然禁止輸入,其他福島五縣開放的品項則需擁有輻射檢驗與產地證明才可通關,入境時也要逐批檢驗。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說明,所謂輻射檢驗證明的意思,是指產品出口前時需先自行送驗一次,待進入台灣邊境時再由官方檢驗第二次。未來對於福島五縣市的產品,都會採取這樣雙重檢查的方式進行,待確認都合格之後,產品才能正式入口台灣。 政府採三原則、三配套方式開放福食。(圖/獨立特派員) 進口食品種類多樣,產品特性導致輻射累積 根據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歷年邊境檢測資料,全台累計超過18萬件日本食品。檢驗結果都低於法規標準但有236件檢出微量輻射,其中以茶類148件最多,其次是水產品39件。 原能會核研所副研究員黃玶吉解釋,些許植物因為本身特性,較會累積放射線物質。而透過一些前處理濃縮,因此比較容易檢出微量的輻射。 台灣目前食品輻射檢測項目及容許量是「碘131」不能超過每公斤100貝克,「銫134」與「銫137」總和也不能超過100貝克。考量到嬰幼兒及過去曾有微量檢出的品項,即使非福島五縣,部分地區如宮城、岩手的菇與水產品,靜岡的茶以及宮城、埼玉、東京都的乳製品與嬰幼兒食品,也同樣需檢附輻射檢驗及產地的證明,並依風險程度抽驗。 「檢測項目是依據食藥署於105年所公布的標準,規範了『碘131』、『銫134』跟『銫137』3個核種。」黃玶吉進一步補充,國際上制訂這些核種的原因為當核子事故發生的時候,這些放射性核種比較容易沉積在環境當中。特別是「銫137」的半化期有30年左右,所以一般會做為長期監測的指標。 茶葉、香菇等作物因自身特性,容易累積放射性物質。(圖/獨立特派員) 民間機構積極參與,檢驗量能備受關注 台灣每年進口食品數量有四分之一來自日本。2012年政府在日本壓力下,希望將食品中輻射污染銫的容許量從原本每公斤370貝克調高到600貝克,結果受到主婦聯盟及環保團體表達強烈反對,最終才停止修正草案。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 常務監察人賴曉芬認為,政府主要是從產品抽驗出來的數字去判斷,但產品源頭是更需要重視的東西。不管是生長環境,還是所用的水跟土壤,相關資料都可以幫助預測哪些東西可能還有淺在風險。 「日本政府優進行農地或是果園的除污,泥土都刨5公分或幾公分起來。可是山上並沒有等同處理,因此一旦水流沖刷,受汙染的土壤可能就會進入下游河川中,進而影響魚類品質。」賴曉芬說,日本在車諾比事件之後,民間社會就非常積極的學習自主監測,台灣應該也要讓民間機構也擁有相較簡單的偵檢機器,方便民眾可以就近送驗或是討論學習。 主婦聯盟與環保團體長期關注食品輻射議題,2016年也實際前往日本福島了解核災後當地的情況。他們強調通路把關責任以及公民參與機制,同時也擔憂邊境的人力及檢驗量能是否足夠。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則回應,邊境把關人力在民國100年時有46人,而到了民國110年已有103人,提升幅度超過一倍,而實驗室量能也從當年的2萬件提升到了7萬件。以往日本進口查驗數量每年約1萬7千件,再加上福島五縣產品預估1萬件,總計邊境檢驗需求約2萬7千件。以全台每年量能7萬件來說,還有4萬多件可提供各地方政府做市場抽驗。 主婦聯盟與環保團體的嚴正抗議,成功使政府停止修正草案。(圖/獨立特派員) 國際貿易與食安管理,政府如何找到平衡? 為了讓消費者能夠清楚辨認,之前規定日本食品產地必須標至「都道府縣」,而在解禁之後,政府也宣布將擴大查核。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建議,一般人可額外暴露的輻射年劑量不可超過1毫西弗,而台灣自2016年也依國人飲食習慣,以日本食品檢出的輻射殘留量,做出六份風險評估調查。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表示,調查的立論基礎是採用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而食材則是選用日本五縣含輻射檢出的合格食品進行模擬。六份報告中所得出最高風險值為每人每年0.023毫西弗,相當於是照一次胸部X光。若以搭飛機從台北到洛杉磯來回大概約0.07毫西弗做為假設基準,可以了解到相對風險是十分的低。 而面對政府的再三保證,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則認為,雖然現在政府提出許多管制機制,但是未來是不是執行到位仍有待觀察。而他們也期待後續政府在公民參與跟社會溝通方面,可以有更多具體的積極作為。 自由貿易下,國家有必須符合國際標準的壓力,更透明的資訊公開、更多的公民參與,才能讓民眾釋疑,在國際貿易與食安管理中找到平衡。 (※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