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比特犬禁養令上路,可降低犬隻攻擊事件?
農委會公告自今年三月一號起,禁止輸入和繁殖比特犬,到明年二月底為緩衝期。但在2010美國有多項研究指出,禁養特定品種的犬隻,無法降低攻擊事件,而是飼主應預防犬隻攻擊才是正道。在2020年農委會開始預告禁養比特犬後,各地陸續傳出棄養潮,也衍生出收容所後續照養負擔和動物福利等相關問題。隨著動物福利和寵物行為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或許思考更多元的配套方式及策略,才能真正降低犬隻攻擊事件。109年農委會預告將禁止比特犬飼養以及輸入,各縣市動保處擔心發生棄養潮。對此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澄清,此為媒體上傳聞的誤會,根據機關所掌握資訊顯示,所收容的比特犬應不到70隻,期間內也沒有異常增加的跡象。 查詢全國動物收容管理系統,截至四月初共有94隻比特犬待在收容所裡。而這項政策有沒有掀起一股棄養潮,《獨立特派員》實地走訪不同縣市的動物收容所一探究竟。 「進到我們園區裡面的,不論是拾獲或是不擬續養的數量都有所增加。」台中市動物之家組長洪惠雅說,整體數量大概增加了3~4成左右。而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獸醫師李宥明也表示,自109年開始的確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增加趨勢,只不過由於歷史資料上的比特犬數量稀少,因此無法判定是否算是棄養潮出現。 自109年起,動物之家犬隻收容數量出現上升趨勢。(圖/獨立特派員) 美研究禁養無法證明成效,不當飼養才是犬隻攻擊主因 比特犬不時傳出攻擊甚至致死事件,引發社會恐慌,農委會因而決定祭出禁養令。對此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直言:「動物是無辜的,其實最大的關鍵就在於飼主。」 不當飼養,可能是導致這類事件的主因,許多起犬隻攻擊事件,都是沒有繫牽繩的比特犬攻擊無辜民眾。台大獸醫專業學院教授王儷蒨指出,美國和歐洲在1990年代也曾經推出品種特定立法(Breed-specific legislation),簡稱BSL,禁止特定犬種的飼養和繁殖。 「鬥牛犬這一類的犬種,牠們在遺傳上可能有所危險,透過執行BSL法案,可以人道的去阻止牠們繁殖,進而增進社區的的安全。」王儷蒨也說明,在2010年美國進行後續研究時,發現數據無法證明法案能夠確實有效地降低犬隻咬傷人的發生率,導致截至2021年全美國只剩下不到4%的城市沿用這項法案。 上個世紀的品種特定立法,台灣選擇在此時沿用,真的能有效降低比特犬的攻擊事件嗎?這是一個未知的大問號。不只台中市動物之家技士丁昭文認為禁養比特犬不見得能有效減少犬隻攻擊事件,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也建議,預防犬隻攻擊行為比禁養特定品種來得更為有效。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王儷蒨教授補充,犬隻的基因、生活環境、飼主的教育方式,都會影響狗的心理狀態,這些因子與犬隻行為息息相關。因此瞭解狗的肢體語言,不只能夠讀懂犬隻情緒,更能保護自己的安全。 犬隻的心理狀態與環境息息相關,理解犬隻肢體語言是飼主的必備技能。(圖/獨立特派員) 所有權回歸收容所,飼主擔憂因而退養 目前全台灣還有近百隻比特犬在收容所裡,為了判定遭到棄養的犬隻是否為比特犬,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之家利用人工智慧系統進行外觀辨識,但若因為長相符合,就被歸類為具有攻擊性比特犬,進而遭受到禁養的限制,對動物本身是否公平仍有待思索。 桃園動物保護園區目前收有21隻比特犬,為全國收容數量之冠。這一區的犬隻都是一犬一籠,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待在籠內。桃園市動物保護園區獸醫師李宥明解釋,由於有些犬隻環境破壞力很高,或是對其他狗狗具備明顯侵略性,因此不太適合牽出籠活動。而能夠牽出的犬隻也因為力量龐大,導致光是牽繩遛狗,對所方人員而言都是一項大挑戰。 農委會規定,自今年3月1號之後,民眾無法認養,只能以代養的方式,也就是所有權仍在收容所。同時規定現行比特犬飼主,才具備代養資格。規定上路後,便有主人因為自己無法控制犬隻,擔心造成他人損傷,而選擇將犬隻歸還收容所不再續養。 棄養的飼主不需負擔責任,而被棄養的犬隻未來的命運如何,還得觀察牠和人的互動狀況。台中市動物之家組長洪惠雅說明,待犬隻比較降低警戒心與防備心時,飼養照護員會嘗試帶出籠。假設狀況良好、所方判定尚有接受訓練的可能,就還有再次被代養的機會。 些許比特犬因破壞力強,因此只能長期待在收容所牢籠中。(圖/獨立特派員) 正確教養負擔責任,才能有效減少悲劇發生 新北市為了防止棄養行為,針對比特犬飼主推出終養方案。動保處處長楊淑方表示,不論是有照顧、醫療或是飼養上遇到任何問題,都可請新北動保處進行協助。 但按照現行規定,比特犬出門必需繫牽繩、帶嘴套,光是兩項規定就難倒不少飼主。比特犬飼主陳慧珍告訴《獨立特派員》,由於自家狗狗十分不喜歡戴嘴套,加上本身力氣龐大導致無法順利利用牽繩控制,最後只好選擇讓狗狗在自家庭院活動,除了避免造成他人麻煩,也避免來自鄰居的異樣眼光。 「指指點點啦,甚至就會問你說為什麼要飼養這種狗。」陳慧珍說,除了常被詢問犬隻是否具備高攻擊性之外,也常常看到他人保持距離不敢靠近的恐懼表情。 法規只是消極地讓比特犬慢慢地消失,在配套不足的情況下,比特犬的代養也越來越困難。主管單位是否提供正確的飼主教育,飼主本身是否擔負起教養責任,才是能否有效防止攻擊事件發生的關鍵。 (※ 婁雅君 袁宏書/採訪報導)
專欄
救災、偵蒐都需要「牠」,工作犬擔負重要任務,心理健康狀態不可忽視
許多災難現場、港口海關都能看見工作犬的身影,牠們擔負起救災、邊境檢疫的重要工作。這些訓練有素的狗,平日要承受高強度的專業訓練,相對的身心壓力也不小。 近年來,許多單位開始關注牠們的心理健康,希望狗狗能夠樂在工作,而非在壓力下不得不工作。動物行為與心理的訓練課程,不只協助領犬員更了解他們的工作夥伴,也讓日常生活、訓練,以及執勤工作更為順利。 不了解動物行為問題 訓練過程頻頻卡關 搜救犬必須通過國際搜救犬組織(簡稱IRO)的考試,才能進行搜救任務。在訓練過程中,每隻狗的狀況不同,因為牠們和人一樣,有的勇敢無懼,有的容易緊張。 桃園市消防局搜救犬隊隊員吳曜任分享過去參與訓練工作犬的狀況:「一開始牠一直非常容易受驚嚇,甚至沒有辦法在壓力很大的狀態下聽從我的指令。」 這樣的個性,在進行到搜索訓練的時候,人狗雙雙卡關。為了突破訓練瓶頸,桃園市消防局搜救犬隊向獸醫師尋求協助。 「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獸醫師謝明穎分析沒有顧及心理狀況可能會導致的問題:「牠不是不會做,牠其實都會,只是因為一緊張什麼都不會了。」 過往的訓練方式,只著重在專業訓練,忽略了牠們的心理和情緒,進而引發工作犬的行為問題。如果領犬員沒有學習過相關的知識,不但看不懂狗的肢體語言,甚至可能錯誤解讀。就像搜救犬Nero一進場,看似跟每個人親切地打招呼,其實不然。 獸醫師謝明穎點出搜救犬Nero的行為所暴露出來的訊息:「牠對人有一點點的不安跟緊張,因為牠來到我身上就撲我,撲我兩次之後牠是用含的,這個叫作過度興奮。」 桃園市消防局搜救犬隊小隊長童逸賢分享了自身的經驗:「很多的行為不受控,包括我們要叫牠回來的時候可能要叫個好幾次,甚至有時候叫到有點生氣了,牠才會聽你的,有一點心不甘情不願的。」 搜救犬執勤時,通常處在嘈雜和充滿陌生人的環境,這些都是壓力源,可能導致動物的緊張。如何讓牠們專注在領犬員身上,是必要的訓練。 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獸醫師謝明穎提醒其中的關鍵:「牠其實什麼都會,但環境一變動就不行了,那我要告訴牠,環境有變動的時候,你就乖乖跟著主人,就不會有問題。」 重視夥伴心理狀態 犬隻樂意服務才是關鍵(圖/獨立特派員) (圖/獨立特派員) (圖/獨立特派員) 桃園市消防局搜救犬隊小隊長童逸賢反思了過去的盲點:「因為以前我們在做訓練的時候,往往只知道要怎麼去訓練牠這些動作,而不知道當犬隻有一些不一樣的行為或者表現的時候,該怎麼去調整。」 桃園市消防局搜救犬隊隊員林建宏則透露過往訓練時忽略掉的關鍵:「IRO(國際搜救犬組織)的訓練裡面第一句話是說『狗狗要很樂意主動提供行為。』可是我們在閱讀手冊的時候都會忽略掉,其實它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牠不想要,你勉強牠之後就會變成惡性循環,越練越爛。」 海巡偵搜犬區隊,正在進行為期八個月的訓練。人狗都是新生,在接受專業訓練的同時,領犬員也得照顧狗狗的日常。一些生活上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造成人狗的困擾。像這樣的動物行為心理課程,有助於人狗的日常生活、訓練,以及未來的執勤工作。 獸醫師謝明穎則強調:「我的工作不是去訓練狗,我是去教主人或是領犬員,怎麼去跟他的狗互動,怎麼跟他的狗好好溝通,所謂的溝通,不是那種寵物溝通,是以有科學依據的方式去告訴牠,什麼是我們要的。」 (圖/獨立特派員) 正向訓練 兼顧動物福利與人類需求 一直以來,工作犬承受高強度的訓練,坊間也存在各種不同的訓練方式。 獸醫師謝明穎提倡以獎勵代替處罰:「因為你用懲罰的話,第一個心情就不好。情緒好,行為就會好,情緒不好,行為一定是不好的。我們與其去抑制或是遏止這個行為,倒不如去轉變牠的情緒。」 工作犬協助人類進行搜救、邊境檢疫等重要工作,牠們的動物福利與身心健康,值得更完善的對待。 (圖/獨立特派員) (※ 婁雅君 劉建邦 羅盛達/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