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什麼是隱形受災戶?關心花蓮震後弱勢族群!
尹雯慧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 除了受地震影響的直接受災戶之外,花蓮還有許多民眾,是因為地震之後觀光客不來,間接失業,影響到家庭生計。為了協助這群隱形受災戶,有學校申請就業機會,幫助失業家長;社福團體也開出新職缺,招聘震後失業的人。期待未來能夠藉由重建家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天災臨工措施啟動 能否轉為穩定人力資源? 遭逢突如其來的天災巨變,花蓮許多依靠太魯閣觀光產業為生的家長們,面臨失業困境,連帶引發其他隱憂。 花蓮崇德國小校長謝易成表示,地震之後,校方想到家長失業的問題,這是一個全面性的問題。如果沒有照顧好家長的經濟狀況,最大的受害者會是孩子,因為有時候父母親因為經濟的緣故吵架,孩子可能會目睹家暴,甚至受暴。所以校方一直在思考,怎麼樣以學校為主,去推動一些相關的政策。 震後兩週,勞動部提出專案就業補助計畫,啟動天災臨工措施。崇德國小將申請到的名額,全數聘用失業的學生家長。 謝易成校長觀察,很多家長臨時找不到工作,還好這份專案工作現在延長到十月底。可是萬一整體狀況沒辦法馬上復甦的話,是不是十月底以後又會出現一波失業潮。 震災補助雖立意良善,但也有挑戰。同樣為學校申請專案名額的花蓮富世國小校長鄭嘉毅,提出他的見解。花蓮富世國小校長鄭嘉毅分析,因為這次地震受影響的家長,他們以往都從事觀光服務業居多,所以校方雖然有這分美意,可是他們可能有自身的考量,比較不願意來申請這類暫時的工作機會。 天災發生,就業環境條件的限縮,讓賴媽媽想透過工作,翻轉家庭經濟的想望,困難重重。除了物資與急難救助,賴媽媽更期待的是能夠自力更生。(圖/獨立特派員) 「主動廚房」主動出擊 攜手花蓮家扶中心助弱勢 獨立特派員採訪團隊來到了花蓮的「主動廚房」,在廚房裡忙進忙出的陳守實,是主動廚房的創辦人,這個機構專為脊髓損傷的傷友提供就業機會。不靠募款,是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 地震後,主動廚房與家扶中心合作,捐助自家產品給受扶助家庭。除此之外,陳守實也決定開出職缺,招聘傷友以外的一般員工。 主動廚房創辦人陳守實認為,花蓮這次0403地震造成非常深度的影響,很多旅宿、餐飲業的從業人員失業了。所以既然主動廚房有這個空間,再加上目前傷友的產能不足,在這個狀況下,是不是可以提供5個工作名額,給因為地震失去工作的失業者。 透過工作養活自己,讓傷友重拾尊嚴。從受助者成為助人者,更讓他們長出自信。 主動廚房員工歐淳友坦言,經過這次地震,傷友不再只是接受幫助的那一方,也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主動廚房以工代賑,提供花蓮受地震影響的弱勢族群就業機會,協助隱形受災戶。(圖/獨立特派員) 公民團體籲審慎評估重建方向 集中資源助復甦 東華大學美崙校區裡,一棟大樓空地整齊排放各種民生物資,並標出不同價碼。 好人會館創辦人黃榮墩說明,這些物資不是因為地震發生去募來的,是本來就有一個民間的防災系統在運作。其實受地震影響的不是只有受災戶,也有很多人收入減少。所以好人會館把這些物資進一步轉換成共同購買,像是花蓮的單親家庭、身障家庭,或者工作收入受到影響的人,都可以用比市價低廉許多的價格購買取得。 從事公民運動多年的黃榮墩,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投入救災。面對目前以振興觀光產業為主流聲音的花蓮,他提出了另一種角度的思考。 好人會館創辦人黃榮墩認為,當這個地方受災那麼嚴重,大量的經費就會進來重建。全部的人力、技術、知識,都要從觀光、旅遊、服務的角度來導引和切入嗎?要重建家鄉的這些經費,哪是觀光規模能比的呢? 時至今日,花蓮餘震仍然頻繁,極端氣候下出現的強降雨,也為花蓮脆弱的地質環境,帶來不小衝擊。重建家園的路還很遙遠,重新評估災害規模,將資源導入需要的地方,將是嚴峻的下一步。 林元凡/編輯
專欄
走出峇里島聾人村之後,如何落實聾人友善?
歐姵君 羅盛達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 在峇里島的聾人村本卡拉,他們從小學教育扎根,創造村裡人人平等的環境。而在聾人村外,也有峇里島的聾人,致力創造一個對聾人友善、平等的就業環境,有一家餐飲集團,甚至有一半的員工都是聾人,還提供聾人們一個表演場所,讓來訪的旅客,都能看見他們的才華。 從小學開始扎根 如何創造聾聽共融的環境? 印尼峇里島聾人村,當地的國小歡迎聾孩子就讀。老師會以手語授課,同學也能用手語溝通。校園的一角,有著特別提供給聾孩子的創作天地。高年級平常和聽人同學一起上課,下課時則是陪低年級的聾孩子一同玩耍。 教師I Made Wisnugiri說明,一到四年級,聽人、聾人分開上課。原因是要讓他們專注學字母、還有手語。到了五年級就會學更多,像是數學、社會科等等。 聾童將手背放在老師喉嚨感受振動,由於聽不見,無法想像聲音,只能透過感受,盡量模仿。 對聾孩子來說,學習一個聽不見的語言,並不容易,因此老師並不強迫他們學習。取而代之,教給他們大量的手語,讓他們有吸收訊息的管道,並且能夠自在地表達自己。 在這裡,老師不僅教授本地的手語,也會教印尼手語,讓孩子從這裡畢業後,也能和其他地區的聾人溝通。在這個校園裡就跟聾人村一樣,對聾人一視同仁,以平等、友愛的態度相處,讓孩子們即使離開校園,也有勇氣面對未知的世界。 這所1978年成立的學校,是聾人村裡專門開放給聾人就讀的小學。由於對聾孩子的包容以及相對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少其他地區的聾童家長,都選擇把孩子送來這裡就讀。(圖/獨立特派員) 什麼是聾人友善餐廳? 有哪些特別的體驗? 走出聾人村,峇里島其他地區的聾人也試圖創造一個聽聾和諧共存的環境。在南部北庫塔鎮,也有餐飲集團願意進用聾人,進而成為當地特色餐廳。 為什麼會跟聾人一起合作呢?餐廳經理Puty Suwan Tara表示,這個想法當初是由餐廳老闆提出來的。因為兩位老闆在其他地方常看到聾人被歧視,所以才決定要雇用這群人。 給聾人發揮舞台的還有另一家餐廳,是這家餐飲集團的第二間餐廳,店名的意思是包容性的餐廳,設計上也加入了手的元素。 餐廳人資總監Ade Wirawan是當地聾人社群的意見領袖,對於推廣聾人事務不遺餘力。會致力於營造聾聽共融的友善環境,是因為他曾經到美國求學,受到當地聾人社群的啟發。 Ade Wirawan觀察到,美國的聾人可以做任何事情,不是低人一等,而是可以擔任高階職務。這是因為有立法來保障,包括工作權、手語翻譯服務,整體制度相當完善。 除了營造多元友善的環境,這裡還有一大特色是提供聾人團體及LGBTQ族群一個展現自己的空間。 身穿華麗的服飾,跟隨著傳統音樂舞動,身段曼妙,尤其是眼神以及手部的動作,隨著節拍靈活擺動。舞者能巧妙與節拍配合,都是因為後面也有一位聾人擔任指揮,看著平板電腦上舞蹈影片的節奏,或晃動手指,或輕輕擺動,台上的表演者便跟著翩翩起舞。 遊客Francine認為這場表演很棒,也有點不一樣。因為表演者看起來很專業,所以不在乎他們是不是聾人,因為他們都跳得很精準。尤其是帶領者的動作很有趣,舞者們也跟得上節奏,非常棒! 客人上門也不用怕,聾人員工身上都有別一個徽章,比手畫腳也可以點餐。(圖/獨立特派員) 企業挹注資源 聾人村民用一技之長謀生! 峇里島的環境,有一群人在努力改變著,希望聽人社會可以變得更包容、友善。而在聾人村,也因為受到關注,有資源挹注,幫助當地的聾人發展自己的特色,改善生活。 因為有印尼石油公司的專案協助,在這裡成立了聾人紡織中心,使用傳統手搖織布機,讓聾人婦女可以有所收入。 聾人婦女Budawati說:「之前我一個人,他們說有人要來教我們織布,朋友叫我去,我們一起學,知道織布怎麼做,我就學會了。知道怎麼樣排線,完成一塊布。我能做好,也能教人。」 隨著聾人村被國際所熟知,帶來不同語言文化的交流,也帶來資源的挹注。迎向國際的同時,這裡的獨特性更加被彰顯出來,越在地、越國際。而本卡拉的聾人也帶著這片土地的滋養,期盼前路能越走越坦蕩。 黃郁婷/編輯
專欄
矯正機關開職訓課,協助司法少年重返社會!
對司法少年來說,復歸社會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其中職能探索及培訓更是少年輔導工作的重要項目。而近幾年針對司法少年的職能培養也跟過往有些不同,除了一技之長外,更講究就業導向。矯正學校之一的明陽中學以及台北少觀所,如何提供司法少年的職業培訓? 把路考搬到校園!矯正學校協助學生取得駕照 由外面控制開啟的小窗口,是在寢舍內用餐時的取餐口。寢舍的房門外,有著三道鎖,平常上的是中間的簡易鎖,上下兩道大鎖只是備而不用。矯正學校之一的明陽中學,雖然名為學校,但依然有著戒護管理的特殊性,不過比起戒護管理,校方有更費心的難題。 矯正學校的學生都是司法少年,假釋或期滿離開學校後的第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求職謀生,然而他們要找工作卻不容易。明陽中學校長涂志宏也提到,即使要送外送,也必須要有機車駕照,但是很多人進來服刑前,就已經積欠許多交通罰款,在沒有能力償還、不去參加道安講習的情況下,也無法取得駕照。 為了讓學校中因各種原因,導致無法有駕照的學生可以多一個職業選項,校方想出了一個辦法。涂志宏說:「我們學校會主動跟高雄監理站提供額外服務,讓他們來這邊上道安講習,把整個路考的設備移到學校來,取得正式的駕照。」 學校透過與監理站的合作,解決了學生考取駕照的難題。(圖/獨立特派員) 職能探索課程 讓司法少年找到一技之長 這一天,明陽中學開設了新的職能探索課程。「室內配線實務」課程從認識工具器材開始入門,學校的目標是要協助學生未來可以取得相關證照,多一分職場競爭力。 加入配料、大火快炒,中餐是明陽中學最受歡迎的實用技能項目。(圖/獨立特派員) 目前學校內開設了超過五種職能探索課程,而所有的課程都會以就業為導向做滾動式調整。明陽中學的大布告欄上,貼滿了就業與生涯相關的活動資訊,對職涯的強調,為的是少年離開學校後,也可以安身立命。 除了矯正學校之外,職業探索課程也被帶入少年觀護所內。這一天的職業探索,要介紹的是過去從未在少觀所內分享過的行業。第一次將工班課程帶進少觀所,更生少年關懷協會請來資深的工班師傅講課,除了工作介紹和經驗分享,也強調職業前景。這一天,安排了兩個班級上課,學生們反應相當熱烈,也意外發現不少孩子都接觸過工班工作。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工班師傅楊宏鑫說:「其實他們也很有興趣,希望他們以後出去的話,能去接觸到這些工種,因為他們如果不是讀書的料,當然就要學個一技之長。」 除了進少觀所講課,楊宏鑫也是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工班課程的職培師傅,常常帶著工班課程的學員到工地現場教學實作。(圖/獨立特派員) 撕下標籤 司法少年職培的未來? 這一天負責職培的社工也到現場訪視。無論是哪一種職業課程,實際訪視是讓學員持續學習的重要推力,而在第一線社工的觀察中,工班課程對學員,有相當高的誘因。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新北市少年培力園社工王庠茗說:「工班有一個滿大的特點,就是日領薪水,對少年來說,他們可能會有經濟的需求,日領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除了經濟誘因,職業的特殊現況也有利學員參與。施作過程中,必須有的協調溝通,也有助於提高學員的社交技能。而這一天學員們進行實作練習的場所也很特別,協會在今年一月取得新場地,計畫將服務範圍從原本的雙北擴及桃園地區,未來新的據點除了提供司法少年進行職能探索及培訓之外,也希望可以連結社區。 雖然已經針對新據點擬定了相關計畫,不過所有的設施、設備,都還無法就定位。不只資金困難,要改變現況的障礙也很高。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說:「司法少年就是社福體系中的弱勢,社會大眾比較難去理解背後的原因、脈絡,所以溝通的過程比較辛苦,因為非常多的標籤。」 關懷更生少年,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祕書長江元凱也說:「如果他到了成人階段,再是一個犯罪人的話,他就很難矯正。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影響也很大,改變了之後,他更願意回頭來關懷其他有問題的孩子,或者願意為這個社會多做一分貢獻。」 在就業導向的考量下,缺工產業成了司法少年職能培訓的重點產業。不過也因為缺工,可以到第一線上課的職人師資相當不好找,需要更多業內人士願意參與,司法少年的職培才能走得更順利。 李婕綾 / 採訪報導張智龍 / 攝影 黃郁婷/編輯
專欄
身障者社會企業,開啟創新商業模式
當科技產業遇上身障族群,可以創造出什麼樣的想像?台灣有家社會企業,為身障人士的就業問題,進行了數年的田野調查和商業模式的尋找,最後找到了創新且成功的商業模式。他們提供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機會。以多元、公平、共融為核心價值,在企業獲利之外,更思考社會意義。 為身障族群成立的社會企業 如何解決身障者就業問題? 2007年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成立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公司。2年後,走向以科技創新,解決身障者就業的社會企業。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說:「我們進行田野調查之後,發現M型化的狀況很嚴重。進不了企業,又進不了庇護工場的這一群人,非常適合用社會企業的方式。同時間我們也在找,科技產業裡面有沒有一些身障就業的機會可以被創造出來。」 BIM建築資訊模型,是以資訊技術來管理建築,從設計、施工到後端的營運維護。BIM工程師必須具備結構、機電等專業知識,這麼複雜的工作,要如何與身障就業連結?BIM事業部日本市場開發暨專案經理盛孝銘說:「單一的事項讓他做,他可以做得很好,所以我們會把這樣的工作流程稍微做一些拆解。」 將工作內容分拆成結構、機電、排水等項目,每個小組都有專門的負責內容。(圖/獨立特派員) 完善配套措施打造無障礙空間 創造公平共融的職場 要成為這裡的一員,不一定具備相關背景,但是要經過5個月培訓,採訓用合一,通過率大約3到4成。BIM事業部建築工程師傅漢隆說:「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有軟體的操作。因為這個軟體也是我們從來沒有碰過的,一個禮拜左右就會跳下一堂課,所以那時候進度跟得很辛苦,壓力很大,甚至想要放棄。」 職訓期間,導入諮商師和主管輔導的機制,提供員工心理和工作上的支持。BIM事業部日本市場開發暨專案經理盛孝銘說:「鼓勵大家能夠把自己的需求或困難點,去跟同伴或是主管討論,因為這樣彼此才會知道說,怎麼樣可以來協助你。」 公司裡的走道是非常寬敞的,當初設計的核心理念就是,能讓兩台輪椅同時通過。(圖/獨立特派員) 除此之外,一旦遇到火災,輪椅族該如何逃生,也在消防演練的規劃中。身障者就業問題,提供的不僅僅是工作機會和無障礙設施,這裡打造的,是一個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說:「它不是一個齊頭式的平等,它是立足式的平等,所以當這些東西給他之後,大家可以公平地在職場上發揮潛能是很重要的。」 社會對於無障礙普遍還停留在硬體設施,卻忽略個別化的需求有所不同。對於上肢無力的輪椅族來說,他們無法自行從輪椅移到馬桶上,萬一跌倒,甚至連求救鈴都按不到。(圖/獨立特派員) 公司內從無障礙的基礎建設,到職場協助員這類更細膩的配置,是一個逐漸改善的過程。職能治療師能針對職務再設計進行評估,包括提供升降桌、軌跡滑鼠、打字輔具等,加上改善環境,來降低身體的不便,建置一個更公平的工作場域。更大的空間、更多的人力配置,雖然會被企業視為更高的成本,但他們卻認為,長遠來看,這是人才的永續之道。 在職能治療師的建議下,有了這間減壓室,降低輪椅族褥瘡的風險。(圖/獨立特派員) 辦的不只是活動!在共融運動會中相互理解 不到百人的公司,45%是身障員工。要如何舉辦一場跨越不同障別,以及一般人都能參加的運動會呢?人才發展部資深人資專員洪盈琇說:「會因應大家不同的狀況去做一些不同的輔具,但後來發現,直接邀請他們來做這些測試,或是直接詢問他們,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在規則設計上,也讓身障者可以在競技活動中,扮演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舉辦的不只是活動,而是增進彼此的理解。(圖/若水國際) BIM事業部機電工程師阿龍說:「大家參與的狀況看起來,也可以更加了解到,原來身邊的身障夥伴,他們的狀況是怎麼樣,也更有一個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的同理心。」 參與活動、溝通討論,是公司文化,也是相互共融的進程。對經歷受傷、復原再次踏入社會的身障族群來說,有其正面意義。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是每一個人所值得擁有的,當企業有不同的看見與實踐,就是推動社會改變的關鍵力量。 婁雅君 / 採訪報導袁宏書 / 攝影 黃郁婷/編輯
專欄
精障者求職困難重重,「雞蛋糕攤車」支援就業路
精神障礙者在求職路上困難重重,原因大半來自社會偏見引起就業歧視,導致雇主對精障者的能力及穩定性有疑慮。現在有學校和民間機構,為了協助精障者進入庇護工場,推出雞蛋糕攤車的計畫,雇用精障者員工,讓他們融入社區、走入人群,鋪好他們的就業之路。 精障者求職不易 庇護工場助工作培力 精準掌握手沖咖啡的每個環節,咖啡店員阿傑是店裡不可或缺的好手。他在店裡工作8個月了,時間不算長,卻是他踏入社會以來做過最久的工作,因為阿傑患有思覺失調症。 阿傑坦言,他壓力大時會幻聽,曾在加油站工作,卻因動作太慢被解雇;做了半年國小警衛,但眼睛因為吃藥的關係一直眨眼,所以早上無法騎機車到學校,就自己辭職了。 當時的阿傑信心受挫,卻沒放棄想踏入社會、自力更生的決心。他透過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中心,進到這家咖啡店工作,這裡是一家庇護工場。店裡對店員的包容性高,給他們修正及學習的空間,做不好可以重新再來。 駐店的就業服務員除了要教員工技能,還要陪診,多與員工互動,了解其生活狀況。庇護工場之所以提供員工多元的支持環境,是因為就業對精障者而言,是不小的挑戰。 勝利基金會執行長張英樹觀察,精障者對於現實感、自我認知與環境變化的狀況,不是掌握得很好,對自己的能力跟需要擔任工作的看法是有落差的。 張英樹也發現,和其他障別者相比,精障者應徵庇護工場的比例升高,表示他們在一般職場上求職可能更加困難。 只要在咖啡店裡,阿傑就會進入專注模式。(圖/獨立特派員) 大學與民團推計畫 精障者藉雞蛋糕攤車走入人群 而尚無機會進到庇護工場的精障者,也有其他工作的選擇。不少有求職困難的精障者,會進到工作坊學習一技之長,讓他們有賺錢的機會。患有躁鬱症的雁子,就是布藝工作坊的一員。但畢竟這份工作較缺乏一般職場所需的人際接觸,於是雁子決定嘗試參加「雞蛋糕攤車」計畫。 雞蛋糕攤車,是長庚大學、秧風工作坊和康新康復之家,三方的合作的大學社會責任種子型計畫,藉著攤車營業的訓練,增進精障者的工作能力,讓他們下一步至少能進到庇護工場工作。 長庚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李冠逸指出,較有機會通過庇護工場面試的,反而是智能障礙個案。精神障礙者因為病情的干擾,或是社交等因素,面試的通過率並不高。 雞蛋糕攤車還有專任管理員,會在工作現場陪伴員工,引導他們處理職場上的問題。秧風工作坊專任管理員楊菱恬說道,「雞蛋糕攤車不單單是在訓練技能,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在個案的工作態度。」 雞蛋糕攤車讓精障者走入社區,與民眾自然相處。(圖/獨立特派員) 精障者就業遇情緒、體能問題 雞蛋糕攤車訓練人際交流 雞蛋糕攤車的店長佳蓉是躁鬱症患者,而店長這份工作幫助他改善症狀。這天來了幾位常客,佳蓉站在第一線熱情招呼客人,應對非常到位,因為攤車的員工,都要通過職前訓練。 康新康復之家執行長王偉信說明,「會有類似面試的模擬,問說如果客人怎麼樣要求,你要怎麼樣去回應。這其實是一系列從預備、實戰,到事後檢討,一個很好的社會學習。」 佳蓉職前訓練過關,如今當起了稱職的店長,但他之前在職場上並不順利。佳蓉說,代工包裝、美容美髮,或早餐店,幾乎都撐不到3個月,會出現症狀,抵抗不了工作壓力。 即使精障者的工作能力沒有問題,但有時會影響工作的,除了情緒障礙,還包含體能通常較差的困境。長庚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李冠逸解釋,思覺失調症在發病前,或許因為大腦病變已經在進行,體能就會下降,另外一個因素,是罹病的時間長。 雞蛋糕攤車讓精障者走入社區,直接和顧客面對面接觸,訓練他們往後在職場上與人互動的技巧。其實攤車剛開幕時,並沒有強調他們來自什麼機構,很多居民只知道雞蛋糕好吃,卻不知道他們是誰。 康新康復之家負責人楊佩珊說:「我當然期待是因為我們本身雞蛋糕好吃,而不是因為我是病友,你來買我的雞蛋糕。」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命故事,卻同樣在為生活打拚,精障者也不例外。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專欄
中高齡勞動力成生力軍,能改善缺工現象嗎?
根據調查,台灣15到44歲的勞動力正在大幅衰退,只有45歲到64歲的勞動力增加,中高齡勞動力將成為台灣產業的生力軍,有助於紓緩國內缺工危機。如何協助中高齡者重返職場,並打造友善的工作環境?而他們到底能為人力缺口挹注多少? 中高齡勞動力注入市場 需打造友善就業環境 中高齡工作者莊坤榮今年75歲,透過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的協助,找到了清潔員的工作,展開了他老後的二度就業人生。其實,莊坤榮的熟年求職過程中,還感受到雇主年齡歧視的壓力。 莊坤榮坦言,「普遍的反應就先問你年齡多大?我就虛報,報的時候我已經接近70歲了。」不少中高齡者,因為種種原因需要再度就業,但很多人卻跟莊坤榮一樣,遇到求職資訊少、能力受到質疑等問題。 根據統計,台灣中高齡者的勞參率從60.7%,今(2023)年4月大幅提升到66%。10年來增至80萬人,求職人數也增加4萬人,顯示有越來越多中高齡者進入勞動市場。如何為中高齡者打造友善工作環境,是台灣需要面對的課題。 現年50幾歲的中高齡工作者許小姐,主要的工作是負責超商櫃檯收銀。這家超商從2018年就開始推行中高齡就業專案,他們很重視依照中高齡員工的身體狀況,提供他們輔具。為了讓中高齡員工看清楚商品說明或日期標示,貨架上還有放大鏡作為輔助。 在超商工作的許小姐使用貨架旁的放大鏡,方便看清楚商品上的說明。(圖/獨立特派員) 為何要雇用中高齡者?缺工危機現在進行式 疫後缺工的現象,持續延燒。人力銀行統計出,台灣今年5月的工作機會總數為107.8萬,而在破百萬的職缺下,求職人數卻維持在61萬。換算下來,大約會產生46萬的人力缺口,是個大警訊。 目前缺工產業前5名,和中高齡求職需求5大產業高度重疊。中高齡人力銀行總經理吳麗雪指出,不管是需求人數最大的產業,還是中高齡的需求第一名,看起來是同一個,都是住宿餐飲業。 旅館行銷公關協理林瑜真說明,過去大部分的人力都是來自於餐飲學校的實習生,可是因為少子化,所以近幾年實習生人數大幅下降。再加上今年開始國境開放,許多學生選擇到國外實習,更對人力缺少雪上加霜了。 根據國發會統計,15到64歲的勞動人口數,在2015年達到1737萬高峰,預計到了2070年只會剩下不到一半的776萬人。人力銀行也悲觀認為,未來即使以45歲以上的勞動力補缺工,還是難以補足勞動力缺口。 勞動力發展署身心障礙者及特定對象就業組副組長何維敦表示,台灣現在的勞動人口,有很大一塊必須從中高齡及高齡者來開發,所以呼籲雇主放棄刻板印象,並且不要有就業歧視,儘量雇用中高齡及高齡者。 住宿業出現人力缺口,大力招募中高齡員工。(圖/獨立特派員) 中高齡生力軍重返職場 青銀和諧共事是重點 而台灣在提升中高齡勞動力的趨勢下,如何讓青銀和諧共事,變成令人關心的課題。 中高齡工作者徐富美在西式速食餐廳工作,同事大多是年輕人,剛開始共事時,彼此難免有誤會。徐富美說:「有問題要請教年輕人時,他們可能翻個白眼,裝作沒聽到就飄走了。我會產生疑問,他是歧視嗎?他是嫌我老嗎?」 但長期相處之後,他和年輕同事之間能彼此理解,融洽共事。尤其公司的制度之一,是年輕員工會陪伴在中高齡員工身旁,肩並肩輔導他們,有助培養雙方默契。 西式速食業者讓年輕員工在旁輔導中高齡員工,培養默契。(圖/獨立特派員) 而這家西式速食業者,從2016年就開始積極進用中高齡員工。速食業人力資源部副總裁藍郁琇解釋,學生族群的流動率會較高,但是中高齡者目標清晰,穩定性較好。在職場倫理或自我要求上,中高齡者也可能比年輕人更加清楚。 2020年,勞動部推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專法》,提出禁止年齡歧視、支持退休者再就業等六大施政重點,希望有效促進中高齡勞動參與率。 但人力銀行業者吳麗雪提醒雇主,在進用中高齡員工之前,先檢視職場環境與制度是否已經做足準備。吳麗雪表示,需要同理中高齡者本身會有六大衰退的生理現象,首先是肌力、耐力,再來是視力、聽力,還有心智跟動作控制。 促進中高齡就業不僅是當前的政府政策,也是雇主應對缺工潮的好方法。唯有整個社會為中高齡者打造更友善的就業環境,才能讓這些中高年級生力軍順利重回職場,一同維繫台灣產業的競爭力。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