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雞伴與羈絆 藥癮者與精神患者的養雞之路【獨立特派員】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 一般人生病,通常會吃藥治療,不過近年還有一種動物輔助治療的方法,不只有常見的狗醫生,甚至還有雞。台灣朝露農場透過養雞,協助毒品藥癮者遠離毒品;屏東佑青醫院則藉此協助精神病患做職能治療復健。雖然「治療」疾病還需要更多科學實證研究,但是在日復一日的養雞過程中,產生的療癒效果、收斂了病患失序的生活,也讓部分病患減少用藥,對生命再次有了盼望。也給予平常只把雞當成食物的民眾有了不一樣的思考。雞伴 一身黑色T恤跟運動短褲,Tim(化名)雙手各拿一把藥草給蛋雞們吃,邊向著一群才吃過飯、對藥草興趣缺缺的母雞們喊著:「拜託賞臉一下!」。接著,Tim開始換水、掃雞舍,「我會把自己比作大公雞,去照顧這些小母雞。」 自比大公雞的Tim與雞互動相當熟練且熱情,但半年多前並非如此,一聽養雞的反應是:「蛤!有羽毛耶,好可怕喔,雞舍一定很臭。」害怕鳥類的Tim是毒品藥癮者,他稱毒品為戰備存糧,「我渴望它衝上來的那種身體酥麻感,很想要解放自我的感覺。」瞬間帶來暢快的身體反應可以持續4小時至12小時。 暢快後,隨之而來的是工作、家庭、經濟與人際關係上全面混亂失序。「我根本不覺得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Tim回憶那段失控的歲月,「因為用藥的關係,我覺得我很爛、我很糟,我也曾經在我媽面前就這樣想要把自己吊上去。」 Tim表示,毒品初體驗當下並不知道使用的東西叫「毒品」,知道後也不是沒想過回頭,但已成癮,「我覺得這一切我不受控了、我不想要了,我覺得我是一個爛人、我覺得我無計可施了、我真的覺得我無能為力了,然後我想要為自己做一點調整或者是改變,所以我開口跟社工說我需要求助,然後才來到這。」 2023年Tim來到成立於2012年的朝露農場,是一個協助藥癮者的治療性社區,安排一連串課程幫助學員們遠離毒品重新來過,種植蔬果與養雞便是其中一種輔助治療方式,「所有的治療都帶出一個課題,當沒辦法如你所願的時候,那你怎麼去應對?放棄嗎?還是想辦法讓他更好?」朝露農場主任伊魯表示。 藥癮對身心帶來極大的痛苦與不舒服感,來朝露農場三個月的小智,原本認為自己可以控制,因而用藥,等到發現失控時,為時已晚。他分享,照顧雞的過程中產生療癒的力量,「他們可以是我們的寵物,也可以是我們的食物。」 雞同時擁有食物跟寵物兩種形象,是不同於一般貓狗寵物的獨特之處。 羈絆 事實上,台灣目前約有八成蛋雞用格子籠飼養,A4大小的空間塞進三至四隻雞。雞隻為爭奪空間相互踩踏打架,導致雞隻受傷、生病,產蛋率也隨之下降。因此,工業化管理的雞場會在水跟飼料中摻入藥物保持雞隻健康,並且以斷食斷水來強迫換羽代謝維持產蛋量。然而,土壤河川卻被大量含有化學藥物的雞糞便汙染,甚至雞蛋本身也可能有藥物殘留。 朝露農場找來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協助建立友雞飼養循環再生系統。放牧飼養讓每隻雞擁有寬敞的活動空間,「不要讓雞變成大量飼養,降低經濟需求的這個層次,他才會開始轉換到這隻雞帶給他療癒層次的元素,」楊環靜說。 楊環靜解釋,飼養過程完全不使用藥物,不含化學藥劑的雞糞便會落在混合了樹枝落葉的土壤,自然發酵一段時間後,可作為農場裡蔬果植栽的堆肥。楊環靜的手直接伸進雞舍旁、已自然發酵的雞糞儲存槽扒抓,讓記者湊近聞,真的沒有任何味道。 被友善對待的母雞們各個長得健康漂亮,也親人,雞舍明亮且沒有臭味異味。「雞牠原來可以養得那麼的chill、那麼的悠哉、那麼的有格調,那麼的乾淨,」Tim開心的說。 為了不用藥也能夠保持母雞們身體健康,學員們每天都得固定給雞吃三種草,Tim甚至為此做了百草圖鑑,整理農場中有哪些植物,及其模樣、療效等,發現路上野花野草是有生命的、有功用的,有意義的,「然後回到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就發現,我存在並不是沒有意義啊!」 餵飼料、掃雞舍,在日復一日又平淡的例行工作中,逐漸收斂了朝露學員們因藥癮而變得失序的人生。「你在照顧他們的同時,你也會意識到說原來你還有能力去照顧別的,不管是動植物還是什麼,」小智認為說來也玄,雞會理解人的心情、情緒,並給予回饋。他從一開始單純餵飼料,到後來「會有點靈性上的交流,」甚至「建立一些不一樣的羈絆」。 面對雞的生老病死,也反映出學員們的生命狀態與價值觀。「有些時候我們在思考生命議題的時候,其實要有一個對照的角色,」楊環靜表示。至於蛋雞們最終會否成為桌上的食物呢?「我覺得那個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啦。我是不是懷抱著感恩的心,感謝牠這輩子為我們付出很多,從牠身上得到了不管是療癒的力量、被需要的力量,或者是雞蛋跟雞料理,」Tim說。 養雞職能復健 位於屏東、專門收治精神病患的佑青醫院,則是藉由養雞協助病患做職能治療。醫院正門對面,就是占地百來坪的雞舍,共養了200多隻蛋雞。記者造訪醫院的前一天,凱米颱風後腳剛離開台灣沒幾日。雞舍潮濕,放牧區矮樹被吹倒,整體環境卻沒有異味。主要承擔養雞工作的有四位精神病友。記者跟著其中一位病友卓大哥一起走進雞舍旁的溫室架棚,全都是蛋雞很喜歡的零食黑水虻,外觀全身黑、長約兩三公分。佑青醫院兩百多名病患與醫護人員,每日三餐產生大量的廚餘,以往需要付好幾千元請廚餘車載走,現在處理過後,就成了黑水虻幼蟲的美食。卓大哥因父母過世,心緒不佳,進而飲酒,造成生活混亂失序,被家人送至醫院,一住就是13年,期間,重過蔬菜,目前則是負責飼養黑水虻。剛入院時,卓大哥睡眠品質不佳,「自從出來農場做,像我現在就流汗,睡覺就比較好睡,對身體也比較好,你看我現在身材不是都很好。」佑青醫院副院長莊奇陵觀察,參與養雞活動的病友,生活較固定規律,跟雞互動多了歡樂,每日收雞蛋跟賣雞蛋也有成就感,「心情變好,抗憂鬱劑、安眠藥的使用劑量也都減少。」精神病屬於腦的疾病,疾病致使腦功能損傷退化;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敬恐懼的態度,則導致病患社交功能退化。雙重退化的狀態,需要透過職能治療協助病患復健。「我們一般身體疾病的復健叫物理治療,精神科的復健是職能治療。」佑青醫院院長陳永興解釋,所謂職能治療就是職業、工作能力的訓練,「藉由各種不同的活動來訓練病人,增強他回歸社會的能力、工作的能力。」74歲的陳永興院長從醫50年,他表示,醫院病患主要以思覺失調症以及躁鬱症等情感性精神病為主;但近年來,家暴者與毒品導致精神狀況的病患越來越多。藥物主要針對疾病症狀,但對「退化」無能為力,「雖然他幻聽減少,可是他變得懶散、變得被動、變得面無表情、變得退縮不想外出,他就會一直被放在醫院,變成永久收容,」陳永興解釋職能治療的必要性。每個精神病醫院選擇的職能治療方式不盡相同。佑青醫院位處屏東,土地面積較都市醫院大,且靠近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義是務農大縣,農業資源豐富,因而選擇種菜跟養雞作為職能治療活動。當病患病情穩定後,經由職能治療師與心理師評估病患的退化狀況,再讓病患進行職能治療復健。養雞能治病? 除了心靈療癒跟職能復健外,養雞是否真的對疾病本身及藥癮產生的生理病變有「療效」呢?陳永興院長表示,目前種植蔬果與養雞停留在職能治療復健及臨床觀察階段,是否有助於治療精神疾病仍待嚴謹的科學研究。不過,要先解決養雞與科研的成本。「因為你要做醫學研究,樣本要夠,病人案量可能要100個、50個以上,」陳永興指出,台灣社會對精神患者負面標籤太根深蒂固,精神復健機構較少,尤其都市社區更罕見,因此不易擁有足夠的研究量能,成本上也就難以負擔。藥癮方面,小智認為,養雞過程也可能有不適應、不舒服,如果連照顧雞都沒有辦法調適,那面對藥癮當然更不容易去調適,「所以他其實有點像是藉由雞讓你去學習(跟不舒服相處),比較不是說你照顧雞我就一定不會用藥。」疾病療效有待科學實證,但是生命與生命相遇後擦出的火花肉眼可見。「有時候真的會了解到生命都是有存在的意義,你就會覺得說,自己可以更有意義的去過自己接下來的生活,」小智說。
專欄
馬來西亞無國籍孩童求學難,非營利組織如何協助?
根據馬來西亞資料局統計,沙巴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為無國籍人士。這些無國籍人聚集地環境惡劣,難以像一般國民享有合法就醫、就學的機會,如何生存成了最大的挑戰。幸好有些非營利組織在當地開辦學校,提供無國籍孩童受教育的機會,希望他們能重拾人生。 無國籍者生存挑戰大 難以就醫成常態? Emma以及附近一百多戶人家都以沙巴拿篤的這座垃圾山維生,旁人眼裡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對於白手起家的無國籍人來說,卻提供他們翻轉人生的機會。 沙巴無國籍人士Emma說:「如果那座垃圾山被轉移處置的話,那邊的村民,包括我在內,全部沒有工作了。」 無國籍的身分除了面臨被追捕、沒有工作之外,還面臨缺乏醫療、教育等問題。像是莉娜,他的前兩個孩子無法在政府學校就學,且超過十二歲之後,孩子也無法像一般公民用較低的價格到地方醫院看病。 沙巴無國籍人士莉娜坦言,這裡的人通常生病了,會先考慮去私人診所,因為醫院的費用高於私人診所。 對於這裡的居民來說,難以就醫、積欠醫藥費幾乎是人人都有的經驗。因此在街邊時常可以看賣到成藥的小攤,成了無國籍人生病的首選。 這座垃圾掩埋場在2012年啟用,如今有十幾戶家庭,居住在垃圾山周圍,更有數百人在此撿拾垃圾維生,他們大多是無國籍人士。(圖/獨立特派員) 非營利組織辦學 提供無國籍孩童受教機會 為了解決孩子們的就學問題,非營利組織在沙巴開辦各式學校。沙巴仙本那的水上屋裡,老師正在教無國籍的學生學習馬來語。這裡是由沙巴大學生團體所創立的「婆羅洲另類學校」,專門給無國籍的孩子就讀。 婆羅洲另類學校老師Syahfeeq說明,學生在學校除了學習識字跟算數,也會學一些技能,例如縫紉、烹飪、印刷襯衫等。 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意願,學校有音樂、藝術以及手作課程,甚至找藝術家來替學生上課。學校也教導學生生存之道,讓他們理解自己的處境。由於沒有法律保障,學生將來可能面對低工資、長工時、未成年結婚等問題,他們該怎因應。 由於大多數的無國籍學校學籍都不受政府承認,因此從教材到學費,學校都得自行籌款。無國籍學生家裡大多貧窮,只能象徵性收幾十元到幾百元馬幣。(圖/獨立特派員) 無國籍人日益增加 是否有解方改變現況? 除了由在地年輕人創辦的學校,也有地方教會開辦的學校。加略山教會在沙巴拿篤、斗湖等地方創辦學校,學校提供馬來語、英語、技能課程等教學。 學生畢業之後,學校提供的離校證書被部分私人學院承認,若是家庭環境尚可的孩子,就有機會繼續升學,或是想辦法拿到身分,回到父母的國家。 沙巴拿篤加略山教會主任牧師鍾岳余表示,經濟狀況允許的話,學校會物色一些比較有潛能的學生,並跟他的父母親溝通,學校多贊助他們五年,繼續到外面的私立學校升學,希望五年後達到中學教育程度,之後找工作比較容易。 在馬來西亞的斗湖,也有另外一間給無國籍小孩就讀的學校。恩典訓練中心課堂上老師教同學製作甜甜圈,增加一技之長。學校使用跟馬來西亞正規教育一樣的課綱跟教材,加上有中文課,讓學生未來想升學,更容易銜接。 教會學校校長Esther Thu坦言,學校有很多的小孩子沒有來讀書,不是因為他們不要,是他付不起學費。那麼學校就去幫助他們,因此這邊大概有40%到50%的學生都是由校方資助。 隨著無國籍孩童的人數不斷增加,未來他們也將繼續在沙巴這塊土地上生活,面對越來越多的無國籍人,是否有解方? 新紀元大學學院講師周兆鴻認為,現在政府需要有一些作為,包括發放臨時證或是電子證件給無國籍人。這個措施可以讓這個群體獲得基本的人權保障,以及政府可以更有效去控制人口。也要讓無國籍人獲得基本的教育以及工作的權利。 在沙巴,無國籍人士面臨各種生活上的問題,這些無解的難題,將繼續複製到下一代的生命裡。 梁德珊 / 採訪報導李文傑 / 攝影 黃郁婷/編輯
專欄
緬甸毒品氾濫,問題家庭陷入惡性循環
緬甸偏鄉的教育資源少,不少偏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得離鄉背井,住進專門給孩子們住宿的學生中心。不過屬於慈善性質的學生中心,經費大多窘迫,居住環境簡陋,有些孩子甚至來自單親或家長吸毒的家庭。這些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們住進學生中心後,教育能不能為他們的未來帶來希望呢? 父親吸毒毀家庭 姊姊打工只為求弟弟學費 還在讀幼稚園的紀榮,洗起碗來手腳俐落,這是他每天要做的家事之一。來自單親家庭的他,和姊姊們跟著父親一起生活,他們的父親身形特別瘦,因為他有個很糟糕的的壞習慣。毒癮,讓他的爸爸只能打零工,家境清寒。 紀榮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家人送他上華文學校,他背負起家族的期待。為了籌紀榮的學費,姊姊們得犧牲學業去打工。 先前,紀榮一家人連居住都成問題,奶奶拿出自己幾乎全部的財產,才蓋了現在這個屋子。(圖/獨立特派員) 15坪宿舍擠44人?學生中心成為孩子第二個家 紀榮有家,還有家人在身邊。但在當地,有的孩子回不了家,甚至沒有家可以回。 伙房裡柴火正旺,香涵紮起長髮,查看食物煮到幾分熟,劈柴生火,是孩子們必備的技能。這裡是白族學生中心,收容離家就學的孩子。 香涵還要整理早上大家吃剩的菜餚,天氣炎熱,這些沒有冰箱冰的食物容易腐壞,但只要還能吃,大家就得惜食。(圖/獨立特派員) 偏鄉學校少,家裡附近若沒學校,學生家長會挑村外學費較便宜的學校給孩子讀,且送他們到離校近的學生中心住宿,香涵就是這樣住進來的。 這家學生中心環境簡陋,房屋只用竹籬笆圍起來,孩子們的房間,目測不超過15坪,卻擠了44個人。(圖/獨立特派員) 這裡有這麼多學生,是因為收費低廉,家境窮苦甚至付不起住宿費的孩子,都被家長送來這裡,因此中心時常入不敷出。白族學生中心經營者說:「這邊的生活花費也是常常不夠,大家都會看情況,你們困難的話,我們就多幫忙一點。」 學生中心也收容不少失能家庭的孩子,對他們來說,這裡是能讓他們遠離原生家庭傷害的第二個家。住在中心的小孩,各自都有不得已的理由,就像中學二年級的香涵,即使家裡附近最近蓋了學校,他還是不肯搬回家。香涵說:「因為我們白家(苗族),有些人十三、十四歲就會去嫁人了,所以爸爸、媽媽才不會叫我們回去。」 家長一年只能來兩次?嚴格規矩讓孩子不學壞 科峎另一頭,還有一家蒙恩堂學生中心。蒙恩堂學生中心老師曾美珍說:「這裡對他們的家長來說,也是一個比較放心的地方,在家怕跟到壞朋友,在這裡的話,必須要按照規矩。」學生中心還規定,家長一年只能來看孩子兩次,讓他們習慣自律。 在這間學生中心裡,學生很自律,鞋子排放整齊、房裡床鋪周圍打掃得乾淨,個人物品也收拾妥善。(圖/獨立特派員) 即使這家學生中心環境好一些,但同樣有學生家境窮困、經費不足、資源缺乏的難題。雖然如此,但老師仍然特別照顧這些孩子,因為他們有不少人,來自破碎的家庭。 曾美珍說:「像有的家庭是單親,留下給他們的爺爺、奶奶照顧,老人家又沒有辦法很好地照顧自己的孩子,不放心,就把孩子送到中心來。另外一些是因為父母親吸毒,在家的話,只會跟著父母親敗壞。」 緬甸毒品氾濫 台灣志工帶來反毒課程 家庭失能、單親、孤兒、父母吸毒,這些都是寄宿在學生中心的學生常有的故事。另一間博愛中小學,是當地唯一設宿舍的華文學校,宿舍類似學生中心,也會接濟困苦學生。而徐永強,就因為父親有毒癮,被校長接來住宿。 博愛中小學校長傅彩威說:「我們看到那個孩子非常可憐,瘦瘦的,有的比他大一點的就會跟著吸毒。」博愛中小學教老師李路加更表示,有的父母養不起小孩,還會把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甚至將孩子賣掉。 來到博愛中小學的台灣志工,特別為學生規劃了反毒課程,教學生辨識毒品的外型。這裡的學生很少有機會充分地認識毒品,導致容易深陷毒癮,加上當地毒品便宜且取得容易,孩子的周遭可能有很多親友是吸毒者,要拒絕毒品的誘惑,得要相當有決心和技巧。 離情依依,志工的到來,不只為這些容易被遺忘的偏鄉孩子帶進資源,更帶來關懷和希望。(圖/獨立特派員) 一期一會,讓志工和孩子們,彼此產生情感的羈絆;為緬甸和台灣之間,搭起了一座友誼的橋。即使緬甸內戰的戰火持續延燒,台灣志工卻為當地的孩子,開啟了世界的窗,點燃希望的火苗。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延伸閱讀 緬甸政局動盪,華文教育為何成為脫貧契機?有感緬甸偏鄉孩童生存不易,雜貨店夫婦如何翻轉他們的命運? 黃郁婷/編輯
醫療公衛
主題
無間
行政院長林全宣布將在四年內投入100億經費反毒,可見毒品氾濫已經成為不可迴避的議題。日前台灣高檢署召開了「新世代反毒策略」研討會,法務部長邱太三表示,台灣的毒品發展已經來到了一個新世代的情境。 而檢察總長顏大和說,2016年檢察機關處理毒品的案件,大約6萬多件,因案被羈押的有2萬7000人,占整體人犯的五成,這還不包括因為毒品而引起的刑事案件。 毒品的戒治和重回人生軌道有多少的誘惑和挑戰?李惠仁導演花了四年時間,記錄藥癮者由家人陪同戒治毒品的生活歷程。在節目當中,我們要透過幾位吸毒者的生活日常,試著理解他們難以擺脫的吸毒路徑。 不論是戒治分監或者是教誨志工都非常看好已經服刑7年的編號3648應該會是一個成功的戒毒案例。我們除了持續追蹤編號3648的出獄後生活之外,也要帶各位看另外一位出身於書香世家的毒癮患者。看他如何逃學、混幫派然後陷入毒品的深淵。 對毒癮患者來說,要擺脫毒品,最重要的就是一定得離開原有的吸毒路徑,包括藥頭、毒友、獄友、環境以及當初吸毒的情境。否則只要再碰到一次毒品,所有的反應和記憶會立刻被召喚回來。還好徐肇成認識了台北市聯合醫院的護理師郭蕢瑩,他們相識、相愛、相互扶持,同時還有了愛的結晶。只不過從無間地獄爬回來的人卻常常四處碰壁,他們要面對哪些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