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如何影響產業與國安?
今年3月,美國總統川普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宣布,台積電將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加碼投資,再蓋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和1個研發中心。有專家認為,這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拓展市場的好機會;但也有人擔心,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晶圓技術和護國神山的矽盾效應,會不會受到衝擊? 鉅額投資美國 台積電的決策是否正確? 今年3月,台灣最震撼的產業新聞,就是美國總統川普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宣布,台積電將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加碼投資,原本已經計畫投資650億美元,在當地興建3座晶圓廠,現在要再加碼1000億美元,另外蓋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和1個研發中心,總額達1650億美元。 1650億美元的概念是什麼?攤開台積電近年資本支出數字,2024年是298億美元,也就是說,1650億美元相當於2024年全年資本支出的5.5倍。再從台積電近年營收看,2024年是933億美元,換算下來,台積電將拿2024年全年營收的1.7倍鉅額去投資美國。 這巨大投資承諾背後,還有跨國設廠的各種挑戰,一切是為了什麼?魏哲家表示,到每一個地方去蓋生產線,都是為了客戶的需求。各界討論,台積電會如此大規模投資,可能是基於關稅威脅或反壟斷法隱憂等壓力;但無論真相為何,台積電的決策明智嗎?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認為,跟美國談判的過程中,台積電有點太急了,台灣其實可以透過這麼好的籌碼,爭取到未來跟美國貿易的優惠的條件。 根據TrendForce統計,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產能仍以台灣為主,先進製程占比分別為71%;到了2030年,將下降至58%。(圖/獨立特派員) 不少台灣人擔心,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會不會不再靈驗?國內經濟會不會受衝擊?曾擔任台積電工程師的議員曾獻瑩不諱言,台灣關鍵經濟命脈的半導體產業鏈,可能因此外移。但科技公司執行長曲建仲認為,這是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在美國拓展市場的契機。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則表示,廠商赴外投資是趨勢,台灣應該持更開放的態度看待。 美國設廠成本高 技術外流成一大顧慮 各方關注產業鏈是否外移之外,也顧慮技術外流,而這些都連動著台積電擴大投資的興建計畫。魏哲家在記者會上特別強調研發中心,加上日前川普宣稱,要在美國做出全世界最好的晶片,許多人因此猜想,這是否意味著台積電獨霸全球的技術,會隨此次投資案外流? 魏哲家提到,將於美國興建的研發中心,任務是生產線製程的「改善」。而科技公司執行長曲建仲認為,半導體上中下游有各種技術,台灣其實未必占技術優勢,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反而可能補足台灣的技術不足之處。他也點出,半導體先進製程的良率,是台積電領先全球業界的關鍵優勢,而這有賴於台灣員工的共同奮鬥,才能保有競爭力。 前台積電工程師羅先生提到,台積電的台灣員工,有著隨時待命的工作態度,而根據他的觀察,這和台積電美國員工的工作文化很不一樣。羅先生表示,外國人不習慣「卑躬屈膝地去請教問題」,也很難適應「使命必達」的精神,因此很多外國人會選擇離職。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在美國設廠生產成本提高,對於實際上的獲利,難免會有一點遭到侵蝕的狀況。 台灣的價值只能是台積電?如何打造護國群山? 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會不會侵蝕獲利,還有待觀察。而就國家安全層面來說,台灣在現今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情勢下,所謂的矽盾效應,是否會隨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而減弱,也讓不少國人擔憂。 2025年3月4日的記者會上,川普被問到,台積電總部在台灣,若中國決定孤立或佔領台灣,是否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美國晶片帶來衝擊?很多人解讀,川普的回答中,並沒有直接對保護台灣安全做出承諾。面對種種疑慮,科技公司執行長曲建仲提醒,在美國擴廠的同時,台灣必須趕快產業競爭力,減少後顧之憂。日前,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後,台灣完全有價值,因為台積電的成就,讓台灣變成全球矚目焦點。這番話也令人反思,台灣的價值、護國神山,只能是台積電嗎? 在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案已成定局之際,路透社又報導,消息人士指出,台積電將負責經營Intel晶圓代工部門,但持股比例將不超過50%;也傳出台積電同時向高通(Qualcomm)提出同樣提議。即便消極未經證實,但引發更多揣測,讓台積電的美國布局議題增溫。面對這麼多不確定的局勢,或許台灣能做的,就是掌握機會,扶植有潛力的產業,讓台灣的經濟體質更強健。 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是會影響到台灣未來發展的重大課題;或許現在正是時候,政府該盤點及善用有限資源,扶植內需產業、中小企業,讓多元產業均衡發展、分散風險,打造出台灣的護國群山。
專欄
俄烏戰爭三週年 烏克蘭還有何籌碼?
2022年2月24日清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烏克蘭從原先被認為撐不過三天,到如今已滿三週年,俄軍奪下烏國領土20%。從最初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慷慨激昂地在各國呼籲團結,到如今似乎也只剩呼籲團結一途,甚至此一途徑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一句「你沒籌碼」後也前途堪慮。獨立特派員盤點此一年來的新變數及各國未來的談判籌碼何在。(圖1,烏軍擄獲兩名北韓兵。圖/烏克蘭國防部) 北韓習新戰術 「你知道你正在攻打烏克蘭嗎?」受傷的北韓軍對著翻譯搖頭。 今年1月11日烏克蘭公布在烏軍占領的俄羅斯領土庫斯克地區(Kursk),擄獲兩名北韓士兵。其中一人說自己擔任偵察,小隊約百人乘坐貨運船與火車來到俄羅斯。在1月3日的戰役中受傷,待了數天才被烏軍發現。 「他手上有一枚手榴彈,嘗試告訴我們不要靠近,」發現北韓軍的Green是烏克蘭第八旅特種部隊隊長,他回憶,當下北韓軍準備自我犧牲。另一名特種部隊隊員Greggor告訴記者,帶著被擄的北韓兵撤退時,地方砲火仍然猛烈沒有撤退跡象,「他們直到最後一刻都不希望我們帶他離開,或許是要隱瞞他的行蹤,或是不希望被烏兵虜走。」 去年10月起,傳出北韓將派兵協助俄羅斯,網上也流出在俄羅斯遠東謝爾蓋耶夫斯基訓練基地見到亞洲面孔。據說是來自北韓精銳的風暴兵團(Storm Corp),專門深入敵陣製造混亂。北韓否認派兵,俄羅斯總統蒲亭則從未正面回應。 「俄軍不太希望用自己的兵力,我認為北韓兵被當砲灰了。」但這些砲灰的身手可不簡單,Green形容北韓兵是「絕佳的士兵(perfect soldier)」,靈敏、體魄好、人數眾多與服從性強,「心態比較強悍,並且做好作戰的意願跟準備。」 從北韓兵身上搜出止血帶說明書、無人機戰略小冊子與俄羅斯證件,沒有照片、捏造的名字,用來掩飾北韓軍的身份。烏克蘭與南韓政府預估,北韓至今派遣約一萬至一萬二千名士兵協助俄方;基輔預估有近三百名北韓兵死亡,2700人受傷。 Green觀察,北韓兵只運用基本戰術。然而,「別搞錯了,北韓兵並不軟弱,他們現在正在學習如何打現代戰爭,」澤倫斯基2月15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演講時提到,北韓兵仍在前線戰場。 「我覺得被背叛了,沒人對此(北韓派兵)說什麼,我們卻要對抗兩個、甚至更多國家,」Green認為,烏克蘭沒有足夠來自其他國家的志願兵,形同「孤軍奮戰」。 沒想過會碰到北韓兵的,還有南韓籍的烏克蘭國際志願兵李炳勳,「他們不知道另一個國家、另一個世界的事情,」李炳勳看到這群20歲左右的北韓兵相當惋惜,「他們那麼年輕為何會在這裡(戰場)?我不明白,這太可怕、太瘋狂了。」 在北韓,除非特殊情況,只要滿17歲的男女都需要服兵役,男性至少8年 女性約5年,特種部隊則長達10年。未經許可的平民,不可以使用電話、電腦、電視接收資訊,違者會被視為反社會主義行為,強迫勞動或處以酷刑。 李炳勳在南韓服兵役時進入海軍陸戰隊,約一年半的時間,在距離北韓邊境約700米的地方擔任觀察員,「我每天的任務就是觀察北韓(動靜)。」 原本以為對岸是洪水猛獸,後來逐漸明白人民的無知是極權的產物,「很多人姓金、李、白、崔,很多南北韓的家庭是有關聯,」南北韓內戰歷時約三年,與俄烏戰爭一樣,許多人民戰死沙場。 李炳勳自2023年夏天便沒有回家,加入烏克蘭志願軍後去過多個前線,在2024年7月,扎波羅熱州作戰時遭無人機攻擊,當時8人小隊,有兩人陣亡,他與另一名士兵受傷。他的左手因為14小時失血而截肢。逃離鬼門關後,李炳勳決定重拾多年電視製作人的技能,製作影片向北韓兵打宣傳戰,「他們可能會在網路上搜尋,他們會逐漸明白(真實的世界)」。 中國伊朗援俄 2024年一直有消息指出,伊朗已出售飛彈、導彈與無人機。即便中國官方在公開場合堅持「勸和促談」,但美方指控向俄羅斯出口放在坦克與導彈武器的晶片。 面對西方國家經濟製裁,中俄雙方貿易總額2024年達2448.1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社群抖音平台上搜尋俄烏戰事,大多是親俄報導,甚至有中國志願兵到俄羅斯的「友好」內容。 在普遍親俄的輿論中,出現部分例外。 2024年11月在前線陣亡的中國籍志願兵彭陳亮,30歲,來自中國雲南省。曾在社交媒體批評蒲亭及支持港台言論被告發,判尋釁滋事罪坐牢七個月,出獄後於2024年加入烏軍國際志願兵。 彭陳亮好友Freeman受訪時表示,「他只是覺得我們最基礎的不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最基礎的是我們是一個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我生在中國大陸但可以選擇來為烏克蘭而戰的這樣的自由人。」 彭陳亮生前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上拍影片立遺囑,「如果哪一天我有不測,請把我的照片和我的國旗,放在(曾)聖光(赴烏克蘭台灣志願兵)的旁邊,我身上蓋著就是這個旗幟(台灣國旗),五星紅旗不代表我,只有青天白日滿地紅能代表我。」如今,彭陳亮遺照按其遺囑擺放。 俄烏戰況 (圖2,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親俄離烏的政策走向令歐洲跟烏克蘭憂心。圖/公視) 美國總統川普就任後,積極推動和談。俄烏雙方有什麼談判籌碼呢? 烏克蘭兵源益發吃緊,一月份推出新的徵兵制度,包括年薪約2.4萬美元、零利率房貸,以及服役滿一年可出國旅遊,因為目前烏國18歲至60歲的男性被禁止出國。 新制推出後,烏國國防部表示,1月諮詢入伍的人數增加5381人,成為候選人新增955人,其中20%為女性。 但是目前俄軍占領約20%的烏克蘭領土,面積約11.2萬平方公里;烏克蘭只控制俄國庫斯克地區450平方公里土地,雙方差距近250倍,削弱烏克蘭談判籌碼。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洛夫2月份曾公開表示,談判絕不能有的想法就是讓出俄方控制的土地,「難道要讓出俄羅斯人居住、有礦產的土地嗎?」 美國支持誰? (表1,美國原訂金援烏克蘭1828億美元。圖/獨立特派員) 烏克蘭第二個談判籌碼是美國支持。川普表示,不會降低或撤掉在東歐國家的駐軍,但直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烏克蘭拿價值五千億美元的天然資源來交換。 2月28日澤倫斯基親赴白宮談礦產協議,原本行禮如儀的流程與互動,卻在眾目睽睽下,澤倫斯基、川普跟美國副總統范斯爆發口角,這齣真人、實境、直播的大型吵架現場震驚全世界。川普早前甚至用「沒有經過選舉的獨裁者」來形容澤倫斯基;對蒲亭,川普只說「我們關係良好」。 以援助來看,根據2月份的美國政府監督烏克蘭金援(US Government Inspector General Ukraine Oversight),截至2024年底(表1),美國原訂援助的金額為1828億美元,但已支付僅834億美元,有27億美元失效無法再撥款,國會通過但是尚未指定項目的金額為396億美元,已指定項目卻尚未支付約570億美元。 另一方面,川普撇下烏克蘭,單獨與俄羅斯高層於2月18號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會談,俄羅斯為何願意坐下談呢?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吳自立分析,俄國經歷三年的經濟制裁,在經濟與外交方面,「美國掌握了主動權,俄國希望藉美國釋出善意來解決他的經濟問題。」 歐洲撐得住? (表2,歐洲原訂金援烏克蘭1320歐元,約1385億美元。圖/獨立特派員) 烏克蘭第三個談判籌碼,是歐洲國家的支持。 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追蹤數據(表2),歐洲各國援助金額約為1320歐元(約1385億美元),包含財政人道援助700億歐元(約734億美元),及軍事援助620億歐元(651億美元)。 然而,歐洲少了從俄羅斯來的便宜能源,再加上中國商品低價傾銷、物價通膨等,都讓歐洲經濟苦不堪言,部分東歐國家也親中親俄,導致支持烏克蘭聲浪不斷有雜音。在在都讓澤倫斯基不斷呼籲,期盼歐洲立場堅定。 澤倫斯基在202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根據掌握到的情資,俄羅斯預計今年夏天以演習為藉口向俄羅斯派軍,「這正是他們三年前發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前的兵力部署方式。」 澤倫斯基認為,過去有人曾提出建立「屬於歐洲自己的軍隊」,「我堅信這個時刻已經來到」,他表示,烏克蘭是歐洲唯一一個擁有與俄羅斯打現代戰爭的經驗的國家,但仍需要「武器、訓練、制裁、資金、政治壓力及團結一致的支持。」 但何謂「歐洲自主軍隊呢」?吳自立分析,美國在北約(NATO)扮演關鍵角色,如果建立一支沒有美軍的歐洲軍隊,自主權較高。 對此,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洛夫表示,無論出自北約、歐盟或他國的軍隊,「對我們當然都是不可接受的。」
專欄
2024美選倒數計時,候選人政策對台灣的影響?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 許為庭  / 整理報導2024年被稱為「選舉年」,全球共76國舉辦大選,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無疑是今年眾所矚目的壓軸場。隨著俄烏戰爭、中東戰爭、印太緊張局勢等地緣衝突下,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美國下任領袖的選擇更顯關鍵。身在地緣衝突最前線的台灣,專家對台建議有三:切勿選邊站,而是成為美國兩黨共識議題;培育國際談判人才,以及新東向台商須留意友岸外包趨勢。非典型美選 「我們將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打著跟2016年選戰一樣的口號捲土重來,投入2024問鼎白宮之戰,「川普成為公眾人物到現在其實都滿一致的,」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川普所有的選戰語言、策略、政策說服的方式以及得罪女性與少數族裔的歧視語言皆從未改變。 經典例子是川普在與賀錦麗(Kamala Harris)電視辯論會上,說出海地移民會吃貓吃狗的言論,引起譁然,儘管沒有官方數據或文獻證明此事。又,川普曾質疑賀錦麗「一直以印度人自居,突然間轉變成黑人。」事實上,賀錦麗母親是印度裔、父親是牙買加裔。 78歲的川普原本是川普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後來跨界主持實境秀節目《誰是接班人》,獲得全國知名度,2015年6月宣布參選總統,成功登上第45任美國總統。2020年連任失敗,作為曾被彈劾、且面臨多起訴訟的前總統再次參選,這在美國歷史上十分罕見。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也是非典型,他是美國第一位女性、且為亞非裔的副總統。賀錦麗是舊金山地方檢察官出身,曾任加州總檢查長和一任參議員。長達34年的公職與政治生涯,在全美聲量中是安靜的存在,結果卻在選戰倒數100天時,臨危受命批上選戰袍。 60歲的賀錦麗一出線,他魔性的笑聲被川普評為「瘋子大笑(laugh of a crazy person);但在競選團隊的操刀下,成為網路迷因,全網暴紅,對比常攻占版面的川普,賀錦麗確實殺出一條血路,得到普羅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目光。 兩位候選也各自得到名人加持。川普最有名的支持者就是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不僅站台,甚至宣布,在11月5日投票日前,每天都會隨機抽出給簽署「支持言論自由與擁槍權」網路請願書的搖擺州選民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200萬元),此舉引起譁然。 賀錦麗的支持者則是兩大流行天后碧昂絲(Beyoncé)跟泰勒絲(Taylor Swift)。泰勒斯在IG發言力挺賀錦麗,署名「沒小孩的養包女」,回擊川普副手范斯(J.D. Vance)曾抨擊賀錦麗是「沒小孩的養貓女」。 瘋子政治學 川普此次競選,仍揮舞「美國優先」大旗。過去在任總統期間,川普直接「退群」國際組織,包括巴黎氣候協定、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以及美加墨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儘管最後NAFTA重啟談判,沒有解散,但一連串的退群舉動都顯示川普濃濃的孤立保護主義味道。 「你要影響世界才有辦法偉大,」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林建甫認為,美國老百姓不在乎「退群」,但美國退群後,對世界影響力變小,如何偉大? 在外交上,川普將美國傳統盟友都指認是占美國便宜,祭出保護費說法。包括今年2月10日曾公開說,北約成員國軍防支出占比太低,「你想當賴帳的人嗎?他說是,如果是這樣,我不會保護你,我會鼓勵他們(俄國)為所欲為。」 對於獨裁政權引起的地緣政治衝突,川普表示,如果是他在任,他會轟炸莫斯科;如果中國犯台,他會轟炸北京,又說中國如果「進入」台灣,他將對中國課徵150%至200%的關稅。與此同時,川普又說他與中國主席習近平、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俄羅總統蒲亭都「關係良好」。細數川普的外交經歷,確實與獨裁政權的領導人都見面過,甚至與習近平見面多達四次。 「他的外交思維是一種交易式的思維模式,」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川普把美國傳統強調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先放一邊,「所有事情都可以拿上談判桌談,所以的確是跟這些領導人都有見面的機會。」 川普不可預測的言行成為標誌性的治理風格,「這叫瘋子政治學,當你夠瘋狂的時候,別人會怕你,不知道你會做什麼,」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嚴震生表示,他人會忌憚不按理出牌的人,在外交上有談判優勢。 「但反面就是對美國的盟友來說也是不確定性的,」陳方隅認為,由於盟友國不清楚川普的底線,「對美國的信任度也會下降。」他進一步指出,川普亂放話還會影響到台灣形象。譬如川普說台灣軍備預算太低,都不想自我防衛、不負責任等言論。事實上,台灣國防支出占GDP2.6%,比大多數北約國都還高。「甚至會引起疑美論,質疑美國只是想敲詐台灣,並非真心幫助,」陳方隅分析。 川普在2020,促成以色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巴林達成和平協議。「能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坐下來談,確實是滿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然而,陳方隅也指出,從後來的衝突再起,就能知道衝突的根本性結構因素不是簽了幾個協議、造訪見面幾次就可以解決的。 但另一方面,俄烏、中東、印太等衝突,確實都是在拜登任內陸續發生與加劇的。「民主黨沒辦法用提供援助,作為要求對方走上談判桌的強而有力的工具,」嚴震生分析,這是民主黨政府的糟糕之處。 美國共識:抗中 雖然美國兩黨競爭激烈,但在中國議題上是一致的,都將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 以國防戰略來說,2017年川普提出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陳方隅指出,美國政府「傾全政府之力(Whole-of-Government-Approach)」圍堵中國,開始跟中國展開競爭賽。 拜登任內,加深加廣印太戰略的連結。包括成立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係(AUKUS)。連續舉辦四次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還促成美日韓三方安全會談,「促成日本韓國兩個世仇、死對頭的國家坐下來談,並且簽署合作協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陳方隅分析,這對台灣有直接影響,日韓願意合作,韓國穩定韓半島,假設台灣海峽有事,美國與日本就能專心處理台灣海峽議題。 經濟上,川普開啟貿易戰,或稱科技戰。其中,被針對最多的國家就屬中國。林建甫分析,川普由於孤立保護主義的思維,認為其他國家都在占美國便宜,因此以關稅為主要手段,希望讓製造業回流美國。 關稅戰後的實際成效呢?林建甫分析,美國進口商得支付調漲的關稅,並轉嫁成本給消費者;第二種,要求對方出口商付關稅,但研究證明此方面力量不大;最後,出口商會重找供應鏈,免掉關稅困擾,但是新的供應鏈談判曠日廢時。 此次川普仍打著製造業回流美國的口號,便曉得過往實際成效不如預期。「我覺得川普不夠誠實面對這個問題,」嚴震生指出,在全球化的分工鏈中,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已然下滑;最具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也以亞裔居多,造成白人沉重的失落感,「川普騙他們說我可以把汽車工業、鋼鐵工業再帶回來,其實真的很難。」 出身中產階級的賀錦麗,以重建中產階級為政策主旋律,擬推動史上首個禁止廠商哄抬物價的聯邦禁令、提供新生兒家庭6千美元的抵稅額、調降企業稅率從21%至28%。但是對於減稅後的舉債預算從何而來,賀錦麗團隊並無正面回應。 各界預期賀錦麗無論內政或外交都將延續拜登模式。雖然拜登不以關稅為主要手段,但仍部分延續川普時期的關稅政策。今年5月中旬,也對總價值18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2022年8月9日拜登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要與中國爭奪晶片霸權。該法案承諾向在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投資520億美元,包括赴美投資的台積電、三星等外國公司。接著,拜登針對出口至中國的高階晶片、超級電腦、半導體設備與相關人才相繼祭出管制。「拜登時代對中國的卡脖子政策,某些卡得非常緊,尤其在晶片,」林建甫指出。 台灣因應之道 經濟上,各國開始重視國防安全、邊境安全、供應鏈安全的「友岸外包模式」,林建甫表示,傳統經濟學講Just in Time,意即供應鏈即時趕上與壓低成本;友岸外包則是Just in Case,你要為「萬一」做準備,以安全為優先考量,而非成本。 因此,林建甫強調,對於想跟美國做生意、甚至在美國落地生根的台商一定要有友岸外包的思維。如果是以大陸市場、甚至大陸內需市場為主的台商,一樣要有友岸外包的思維。 外交上,政治生涯大多以內政為主的賀錦麗,在熟稔外交事務的拜登手下,外交發揮空間著實不大,被各界戲稱外交盲。對比拜登多次公開中國若犯台,美國必定軍事協防的言論,賀錦麗都以「不回答假設性問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包括協助台灣有自主防衛能力」帶過。 「拜登這樣講其實是不正常的狀況,」陳方隅指出,賀錦麗的回應是美國傳統路線:戰略模糊,不明講是否協防台灣,因此拜登每次講完,一定有國務院或白宮官員出來講說一中政策不變等言論。 川普方面,有別於過往,本次競選時,川普多次提到台灣,但皆為負面內容,包括提出台灣國防支出應提升至占GDP 10%的天文數據、台灣搶走美國晶片工作、台灣太遠難以協防等。甚至曾任職川普政府的官員也爆料說,川普曾言,台灣是筆尖、中國是桌子。 本屆除了選出美國正副總統之外,任期兩年的眾議員,今年435席全面改選;任期六年的參議員,每兩年改選一百席中的三分之一席,與選民權益更加緊密。 嚴震生指出,「當川普瘋狂的時候,國會要正常,但是國會也不敢正常,」如果參眾議院都被共和黨掌握,那就失去制衡的力量,也對台灣最不利。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共和黨籍前俄懷明州聯邦眾議員麗茲.錢尼(Liz Cheney),因為反川普的言論,即便他貴為前副總統錢尼之女,2020年得票率逼近7成,仍然在尋求三連任的黨內初選慘輸,得票率僅28.9%。「與川普相抵觸的共和黨黨員,在初選中就會被清算,」嚴震生觀察。 對此,陳方隅強調,台灣應該讓台灣議題成為美國兩黨共識,而非選邊站,不能被說了什麼就跟另一黨抱怨,將台灣議題變為兩黨互相攻訐的武器。 如同賀錦麗競選時所言,「這是兩條路的選擇」,一個是單邊談辦,一個是多邊協商;一個是孤立保護,一個是自由開放。無論面對哪一種白宮新主人,林建甫建議,台灣極需培育國際談判人才,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有能力與之團隊協商、談判,謀求雙贏局面。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在公共政策治理上,有許多可讓美國借鏡之處,例如美國城鄉同質性高,不像台灣推動一鄉鎮一特色,或許可推動地方合作。 在美國16年的陳啟耕,目前是加州柑縣台美商會僑務委員。他觀察,台灣議題在美國社會與政壇的能見度愈來愈高,「10多年前,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把台灣誤會成泰國(Thailand),」如今,從珍珠奶茶、周杰倫、一直到為何用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參加奧運等事都引起美國人好奇。再加上帶來投資、甚至成為選民的台裔與台商都可望成為影響美國參眾兩院的重要草根力量。 北美華人會計師協會創會會長林清吉,赴美生根45年,他以雙重課稅為例,台美雙方希望能將目前30%的稅降至10%,目前眾議院已通過,就等參議院結果。一旦通過,在稅務上,台灣廠商將與其他國家公平競爭。這需要台灣政府與當地台商、台裔選民繼續共同遊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