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護理人員離職潮 ,迎來什麼樣的醫療現場?
台灣在今年2月份,超額死亡率竟然高達29%,創疫情後新高。台大公衛學院就發現,人口老化、慢性病、癌症人數增加,還有近期急診壅塞,都是造成超額死亡的原因。護理人員持續離職、急診一床難求,連CPR也只能在地上進行。這樣的醫療現場,不只醫護人員壓力大,患者的照護品質也堪慮。
護理人力荒 照護品質誰來把關?全台急診拉警報,一路從北到南,甚至到了東部,然而這恐怕不是一時一地的現象。護理師離職、病房人力不足,需要住院的病人就塞在急診室。床位不足,院方在座位區架設點滴架因應,這樣的狀況已成常態。(圖/獨立特派員)羅東博愛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許智翔說:「急救室大概有五床的空間,可是嚴重的時候,可以塞到八到九個病人,處置的量能跟複雜度、混亂度,對於現場的醫護人員是非常大的壓力。」急救室超收,留觀室護病比無限放大,醫護人員不但要搶救重症患者,還要照顧等待住院的病患,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顧不了照護品質。在忙碌過勞的狀況下,醫療照護也容易出問題,輕則給錯消炎止痛藥物,嚴重的甚至會危害病人生命安全。不少醫院在疫情後,就開始建置輔佐人力,希望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許智翔表示,現在醫院有護佐協助做心電圖、量生命徵象,也有單純協助抽血、打針的工時護理師。衛福部一再呼籲民眾要落實分級醫療,然而政府沒有建置好轉診系統,醫院未必願意將病人轉出,民眾習慣也難以改變。急診壅塞的根本原因,也不在分級醫療未落實。許智翔指出,雖然流感諾羅齊發,導致急診人數暴增,但是高峰過後,急診壅塞的情形並不會緩解,因為這些患者多半不需要住院,等待病床的仍以高齡慢性病患者居多。護病比過高 護理人員流失成惡性循環台大公衛學院發現,今年二月份,台灣超額死亡率高達29%,創疫情後新高。新北、高屏地區殯儀館,同時間也出現排隊狀況。主要原因與呼吸道併發症、慢性病、癌症人數增加有關。此外,台灣在今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相關的急診住院需求只會逐年攀升。最近十年,護理人員在診所工作的比例逐年增加,反觀在醫院的比例則是逐年下降。(圖/獨立特派員)病房護理人員大量離職,是急診待床的主要原因。人力不足,導致護病比過高,又加速護理人員流失,形成惡性循環。衛福部去年三月公告實施三班護病比,今年初公布成果,醫學中心和地區醫院的達成率分別超過三成和八成,不過這些數據由醫院自行填報,護理團體質疑可信度。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羅運生表示,三班護病比的標準其實是一整個月的平均值,沒有達標的那幾天,護理品質以及病人權益的受損依然存在。護理團體一再要求三班護病比入法,但政府只獎勵實施,立法卻零進度,醫院端也一直無法招募足夠的人力。護理師缺工效應,已經在門急診、病房之間,形成了資源排擠,下一個未爆彈,會是哪裡?想留下人力 護理過勞根本問題解決了嗎?為了解決人力荒,行政院推出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從112年開始,多增加一次國考,並降低考試門檻,113到119年預計增加4.2萬名護理人力,但這樣的策略卻引發醫護團體反對。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長邱宇弘說:「這樣子突然去片面降低國考的標準,職場霸凌、業務繁雜、支援調動,這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只見短期的成效,沒有看到中長期長遠的發展。」根據護理公會全聯會調查,每年有9000名左右護理相關科系畢業生,但是只有六成投入職場。降低國考難度,真的能有效增加護理人員?此外,是否影響人力素質也是背後的問題。想要留下護理人力,薪資改善也是一大重點。政府去年針對病房發放夜班津貼,今年因應急診壅塞,擴大到慢性和急重症病房,但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羅運生認為,這樣的獎勵政策並不是長久之計。根據護理公會全聯會的調查,111年醫學中心新進護理人員,三個月內的離職率來到8%到29%之間。新世代護理人才面臨了畢業人數、執業率、留任率三低的情況。此外,未受到尊重以及不友善的職場文化,也是離職的一大主因。政策端不解決護理過勞的根本問題,立法院不同黨派立委提案凍結護理人力政策部分預算,要求衛福部說明、提出修正方案後才能解凍。全台護理人力不足,但各醫院卻持續擴建、申請醫學中心升等,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人力;有醫院為了評鑑,延後護理人員離職日期,製造人數足夠的假象,也讓不少醫院上演排隊等離職的狀況。護理人員持續流失,台灣會迎來一個什麼樣的醫療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