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高雄新堀江的潮起潮落,商圈轉型的困境與挑戰【獨立特派員】
王皓民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你逛過高雄的新堀江商圈嗎?這個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商圈,是高雄人的共同記憶。然而經歷大統百貨失火、高雄氣爆,到後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民眾的消費型態。再加上高雄市城市發展轉移到北高雄,如今新堀江已經榮景不再。到底商圈為什麼沒落?政府有什麼政策搶救新堀江?1990年代 高雄新崛江如何崛起? 奧斯卡影城播放最新的電影,街邊各式各樣的新潮小吃,還有最新、最流行的服裝、飾品,1990年代,在高雄說要逛街,大家都會去新崛江。當年新崛江的繁華,正是因為對面的大統百貨。 史竹清是史家10兄弟中的小兒子,他的哥哥史竹山,是1988年籌劃新堀江商圈的重要人物之一。史竹清說:「因為我哥買那兩塊地是一個120幾坪、一個60幾坪,然後他稍微改造之後就做成一間一間的商場,十萬塊就可以來創業,押金、簡單的裝潢就可以。」 史竹清也說:「那時候最迷人的就是舶來品,大家出國還比較少,所以大家都從國外委託人帶進來,或是自己去跑攤都有。年輕人只要想找東西,去那邊逛街,你也不知道你會逛到什麼,就有一種,不像一般的百貨公司。」新崛江榮景不再 壓垮店家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1995年大統百貨火災,一把火燒掉了高雄人共同的記憶,但即使這個地標付之一炬,對街的新崛江,依然是高雄流行文化與娛樂的中心。新商品、明星新歌發表,都會選在新崛江,年輕人為了一睹偶像風采,把整條街擠得水洩不通。新崛江不只可以逛街,還有電影院、速食店、泡沫紅茶、舞廳,成為假日年輕人的娛樂中心,但這些榮景,如今卻只存在高雄人的記憶裡。 新堀江商店街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楊翔茗說:「我從新堀江人最多到現在最少,因為我們經歷過兩次比較大的風暴,氣爆、SARS,還有COVID-19。」但疫情過去了,商圈的人潮還是沒回來。面對電商挑戰,越來越多人透過網路去購物,商圈的店家們也在改變原有的營銷模式。新崛江服飾業者蘇TOMMY說:「有些人會用網路、實體店面的價錢全部都是一樣的,但我們這裡的成本會比較高,租金、人事成本,對我們來講會比較就是吃不消。」為了留住客人,商家們使出渾身解術,線上線下雙頭經營是基本功。然而,往往壓垮商家們最後一根稻草是昂貴的店租。新堀江商店街永續發展協會總務陳志豪說:「他一般招租的預算是在六萬左右,一般創業的年輕人兩個月的押金和一個月店租在18萬左右,但是像26萬那個,一般創業的人哪有這麼多錢?」歷經華與落寞 等待蛻變的新崛江許多店家因為長期虧損,決定離開新崛江,面對大環境的衝擊,到底該如何解決?單靠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新崛江滑板運動業者大金說:「我覺得或許政府可以投入一些資源在這個商圈內,因為這邊需要美化一下,提供遊客休息的地方,也要解決這邊衛生的問題。如果這邊人潮有,我相信招商也會比較容易一點。」新崛江服飾業者楊小姐說:「駁二做的也還不錯啊,就一直有市集、有活動,然後凹子底也有。但我覺得政府真的是都沒有人要管堀江,我覺得很可憐。」位於商圈的巷弄內,高雄市新堀江永續發展協會是高雄眾多商圈中少數擁有實體辦公室與固定員工的自發性服務單位。總務陳志豪說:「我們目前也只能靠高雄市政府的預算,或者是中央的預算下去辦,高雄市政府是補助商圈一年兩次。我們要去招商來我們現場這邊辦活動,優勢是我們有場地、店家可以很好配合,但重點是沒有預算。」商圈的店家管理、行銷推廣、甚至是商圈街道環境的清潔,全由協會一手包辦,還要想辦法創造人流。近年來,高雄市政府訴求產業轉型、經濟成長,但商圈隨著重劃區及軌道經濟,逐漸轉往北高雄,那麼南高雄的舊商圈呢?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廖泰翔說:「在軟體面這一塊,我們也希望說可以引入商圈更多不同的特色。硬體方面,不論是街景或者是入口意象,以及商店外牆以及地磚,能夠更新以及改造。」蟄伏等待蛻變,高雄新堀江商圈歷經了繁華與落寞,幾代人在這個街區營生、成長與流轉。商圈的生命隨著城市發展、消費型態轉變,或許有一定的週期,但人們對於生活土地的情感連結,卻永遠有著美好記憶,新崛江走過三十年、來去之間,亟待轉型,等著下一個三十年。
專欄
馬祖的記憶與重生,漁業文化與戰地歷史再造【獨立特派員】
尹雯慧 劉建邦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馬祖依靠漁業維生,1956到1992年實施戰地政務,漁民出海捕魚或是到海邊撿拾螺貝,開始受到重重限制。軍方在海岸線多處設置雷區,也為當地居民帶來危險與不便,對老一輩的馬祖人而言,這些都是不能言說的記憶。雖然近年來,馬祖漁業逐漸式微,但海洋文化也是馬祖轉型不可忽視的一環。依海而生 海與馬祖人密不可分的關係 天剛亮,南竿的海邊,出現了一個勞動的身影。公務員職涯退休,喜歡捕魚的林長貴正準備出海。早年,馬祖居民多從事漁業,林長貴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漁伕,在海上討生活危險又辛苦,如今漁獲減少、產業式微,島上年輕人紛紛另謀出路。 馬祖漁民林長貴說:「到了我們這一代以後,就業的機會也多了。我覺得最大的區別來自於漁獲量變少了,你看像有幾個馬祖地區原先有的東西都消失了,蝦皮是馬祖在漁業上面的一塊產業,但是現在沒有蝦皮這個行業了。」馬港的沙灘上,遍佈各式各樣隨著海流飄上岸的廢棄物,海漂垃圾逐年變多,漁獲卻減少了。 依海而生的馬祖居民,與海的關係緊密。掌握潮汐時間,在礁岩細縫中尋找、鑿撿螺貝與淡菜,是當地居民習以為常的生活。不過,在長達36年的戰地政務時期,海對馬祖人而言,代表著禁忌。林長貴說:「如果說以前偷偷跑到海邊去撿海螺的話,都會被驅趕。那後來就讓你可以去海邊撿海螺,所以就發明了『蚵民證』,希望讓阿兵哥可以非常容易的識別你是我們國家的人。」除此之外,戰地時期的海岸線,深埋許多地雷。為了居民安全,國防部2007年開始,在馬祖實施兩階段的雷區排除作業,至2011年為止,共清除三萬多枚地雷。故事館展示文化特色 淡菜養殖卻遇危機?遠眺芙蓉澳口的海面,整齊排列許多浮球,是辨認養殖海域的標記。此處近鄰中國的閩江口,淡水海水交匯的水域,蘊含大量有機物質,是馬祖著名的淡菜養殖區。 馬祖漁民池瑞銀已經從事淡菜養殖將近十年,颱風、高溫、體力勞動,都是海上養殖面臨的挑戰,近年來還多了另一個難題。池瑞銀說:「現在因為大陸因為慢慢繁榮起來以後,因為西南風的關係,就會把垃圾帶到馬祖這邊來,那我們養殖區裡面就會卡很多垃圾、卡在繩索裡面,經過多天的摩擦以後,繩索就會斷掉。」 長達數十年,整個島嶼處於備戰狀態,草木皆兵的緊張氛圍瀰漫日常。馬祖雖從未真正發生地面戰爭,不過,1958年至1979年間的「單打雙不打」造成的傷亡,對親歷者而言,非常真實。年輕人尋訪馬祖記憶 理解文化根源來到鐵板聚落的活動中心裡,幾位婦女正在為一群台灣來的年輕創作者,示範傳統食物地瓜餃以及潤飯米時的製作方法。這群創作者中,來自暨大東南亞研究所的研究生鄭瑋萱和馬祖的血緣關係緊密。 鄭瑋萱的記憶裡,她的姑姑身為大時代下的馬祖女性,很剽悍也很無助。童年味蕾的餘韻,促使她開始從事在台馬祖女性的故事採集,並出版成冊。為了探索更多上一代諱莫如深的沈默原因,鄭瑋萱決定跨海來到祖父成長的故鄉。鄭瑋萱說:「阿公以前是蛙人,我想要就是透過身體來感受阿公經歷的那一段日子,剛剛跑的這一條是蛙人每天訓練一定會跑的路徑。」她也提到,長輩可能會覺得年輕人對這些東西沒有興趣,所以也不會特別說很多以前的故事,她很希望透過開始尋找歷史的行動,再帶回去分享給長輩。年輕的藝術家,透過尋訪家族記憶的行動,理解自身的文化根源,正好回應了帶領藝穗行動聚落走讀的建築師陳宣誠的提醒。陳宣誠說:「不要急著馬上要把自己的創作脈絡放進來,去強調說我要做什麼,而是當我透過自己的技術進來之後,我看到什麼東西。」透過中央政府的資源經費挹注,馬祖持續展開多項歷史再造和空間轉譯計畫。可見的硬體改建雖爲島嶼帶來新風貌,然而,如何避免淪於曇花一現的創生嘉年華,不僅空間維護需要更完善的配套措施,對於文化記憶的保存,也有待更多的對話和努力。
專欄
國人愛吃保健食品,如何食用要留意!
你知道保健食品與健康食品有什麼不同嗎?為何保健食品不可宣稱療效、健康食品可稱療效?健康食品有哪13種保健功效?部分保健食品的廣告過於誇大功效,又有哪4大常見手法?民眾愛吃保健食品,希望能買到健康,但絕對不是吃就越多越健康,到底怎麼吃才正確呢? 保健食品、健康食品大不同!你真的知道怎麼吃嗎? 透過保健食品維持健康、補充營養素已是日常選項,但貨架上的保健食品種類、品牌繁多,你分得出:保健食品和健康食品、藥品,這三者有什麼不同嗎? 藥品、健康食品、保健食品聽起來有些相似,實際上卻有極大差別。(圖/獨立特派員) 藥師李欣學說:「一般民眾會認為他所買到的食品都是藥品,但食品補充,並不會產生藥品的副作用,因為食品不具療效,藥品是具有療效的。」 坊間說的「保健食品」其實就是一般的食品,例如標示含有礦物質或維生素、以錠狀或膠囊等型態販售的營養補充品,外盒都有特別標示「食品」字樣,雖是食品也有每日建議攝取量。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蔡一賢說:「有些營養素之間是彼此可以合作的,有些彼此之間是會排斥的、會對抗的。我們在補鈣跟鐵的時候,會把時間給錯開,不會一起吃。避免到腸子後,兩種營養素競爭吸收,以致於雖然補的量是大量的,但是吸收反而是比較不好的。」 健保制度讓醫療負擔減輕,但民眾仍常以保健食品搭配。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購買保健食品前最好還是徵詢醫師或營養師的專業意見。 年輕人也關注!保健食品討論度大增 保健食品已成為民眾日常保養的選擇之一。社群數據分析公司產業分析師陳貞樺分析,近三年的保健品網路聲量,在2020年的時候,聲量大概落在10萬篇左右,2022年已經成長到突破30萬,甚至來到35萬篇。 藉由大數據了解保健食品關鍵字的活躍程度,發現社群平台裡,社會新鮮人開始注重身體保健。陳貞樺提到,討論增加最多的成長率其實是Instagram,也就是年輕人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 過往認為熟齡或銀髮族是保健食品的主力客群,現在透過大數據發現,年輕人是新興族群。(圖/獨立特派員) 傷了荷包又傷身!小心誇大不實的廣告 食品與健康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支柱,但若吃到危害人體的「保健食品」,可以說是傷荷包又傷身。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榮達說:「網路購買的(保健食品),出問題的會比在一般店面購買的多一些,一般如果是貿易商進口的話,至少主管機關有把關的制度,跟代購購買的話,基本上不會抽驗。」 歸納違規廣告四大常用手法,包含標榜特定成分、恐嚇及暗示作法、使用前後的比較、使用心得。消基會建議民眾盡量挑選符合《食安法》規定的商品,無論是食品或健康食品,如果誇大、宣稱醫療效能,依法可裁處罰款3萬到200萬,而食品違規廣告,也可以在食藥署的網頁進行查詢。 衛福部食藥署企科組一年監控兩萬多件食品廣告,提供民眾簡易的辨識方法。組長許朝凱說:「它有時候會講到更深入一點,比如你的細胞、血管會怎麼樣,有做一些動畫,然後又畫到血管、心臟、骨頭,基本上有九成以上都是違規的。」 民國88年制定《健康食品管理法》,將健康食品保健功效正面表列,不能誇大、易生誤解。(圖/獨立特派員)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鄭維智副組長表示,能夠符合健康食品的重要關鍵是:這個健康食品必須要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而這個功效必須要有科學的實證,而且經過確認之後,由政府查驗登記許可,才能給小綠人的標章。 要辨識國家認證的健康食品,除了「健康食品」字樣、找到小綠人標章、許可證字號之外,民眾也可以到食藥署網頁查詢審核通過的商品。(圖/翻攝自網路) 如何買到健康?保健食品千萬不要亂吃! 保健食品的風行,也許與國人對藥物的認知有關。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張瑞廷說:「很多民眾的心態是因為覺得西藥感覺很傷身體。」張瑞廷也提醒,像是腎功能比較差的病人,就比較不適合隨意補充保健食品,可能會導致所剩無幾的腎功能變得更差。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洪冠予也提到,一般人會買健康食品,期望是買到健康,不見得是真正生病了,如果有這樣需求的時候,還是要先知道:到底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保健營養食品是維持健康的選項之一,不過每個階段身體的需求不盡相同,所需要的營養素也各有差異。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妥善保存,才能真正「吃得健康」。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