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公職離職率五年升38% 體制易成霸凌溫床
邱惠恩 周明文 許為庭 / 採訪報導 邱惠恩 / 整理報導 以保障勞工權益為職責的勞動部,卻發生公務人員因職場霸凌輕生的案件,導致前勞動部長何佩珊下台,引發總統賴清德與行政院長卓榮泰相繼鞠躬致歉的政治風波。其後,公部門職場霸凌案連環爆,這場職場霸凌#MeToo風波,除暴露出台灣職場霸凌無「法」管,也揭示公職制度與文化易成霸凌的溫床。公務員之死 2024年11月3日一名勞動部北分署吳姓公務人員在部內輕生。7日,部內同仁在Threads悼念並揭露吳員生前遭職場霸凌的狀況。其後,議員、立委、媒體紛紛爆料吳員長官、時任北分署長謝宜容荒腔走板的霸凌行徑,舉國譁然。 輿論促成勞動部於11月8日展開行政調查,19日報告出爐指出,整個北分署資訊小組僅吳員一人,並承接「智能就業服務系統」專案,導致長時間每日工作逾12小時;長官謝員亦咆哮貶低同仁,甚至曾對檢舉自身的案件質問查證告密人員。然而,調查結果是「認定謝員涉及職場霸凌且情節重大,」但對同仁工作上之要求「目的良善」,且「無法證明吳員有遭受長官職場霸凌之情事」。該份「目的良善」的調查結果引爆第二波輿論,時任勞動部長何佩珊下台,成為最短命的勞動部首長。前立委洪申翰接下勞長一職,展開第二次調查。 12月11日二次調查結果出爐,認定謝員領導方式已逾越業務上必要且相當之範圍,造成寒蟬效應,屬於職場霸凌。再加上就服智能專案是由謝員指派給非業務單位的資訊小組吳員獨自承辦,在沒有明確指示需求為何,又將預算調降至與所要求達成之功能不相當的金額,確認吳員遭受職場霸凌,輕生也與工作遭遇有關。 兩次調查報告主軸差異不大,結果卻截然而不同。「我認為在取證的深度、廣度一定有差別,」律師翁瑋指出,取證需要時間,第二次調查又立基在首次調查的基礎上,有助證據更趨完整。另一方面,「輿論會迫使主管機關用更加嚴格的標準審查事證。」 新任勞長洪申翰面對首次調查是否有政治高層介入包庇等媒體提問,從未正面回應。 霸凌無「法」管 勞動部吳員輕生案,暴露出職場霸凌在台灣無「法」可管。 無論是保障公職人員的《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辦法》(簡稱安衛法)第三條第二項第三款「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還是保障勞工的《職業安員衛生法》(簡稱職安法)第六條第二項第三款「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其中「不法侵害」所指包括職場霸凌,但法律沒有進一步說明何謂職場霸凌。只有人事行政總處發布的「員工職場霸凌處理標準作業流程」有提到職場霸凌定義,「這段定義是引自新竹地方法院100年的判決」,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長陳淑綸指出,沒有職場霸凌的法律定義,大家只好引用法院的說法。 目前職場霸凌案件,若非向外尋求司法途徑,就是內部申訴機制。私部門比公部門多了「勞工局」這個第三方監督機制,但謝淑綸解釋,《職安法》是規範雇主「預防」義務,勞工局並不介入案件實質調查,「如果公司內部調查SOP都做了,對勞工局來講,公司已經完成預防義務了。」「但內部調查大家又覺得會被吃案。」 勞動部第二次調查結果重複指出,謝員之言行營造出申訴也沒用的「寒蟬效應」,例如:「常跟部長通電話」、「署長是他師父,與署長很好」等。 另一方面,調查委員會的組成結構也是關鍵。第一次調查委員會有六位勞動部主管,兩位外部委員;第二次調查,四位外部委員,僅兩名勞動部主管。「外部委員比較可以避免人情壓力,」翁瑋分析,外部委員也可提供不同的視角,例如第二次調查著重寒蟬效應,以及不觸法卻不合理的手段、要求與言行,都可能構成不法侵害。 然而,公部門職場霸凌並沒有因為勞動部調查而結束。 體制潛藏霸凌因子 勞動部職場霸凌案爆出後,行政院、數發部等陸續被踢爆職場霸凌情勢,甚至衛福部調查後,有八案之多。根據統計(表1),輕生為全體國人死因排名第十一,公務人員卻是第四名。公務人員報考人數也逐年遞減(表2),與此同時,想丟掉鐵飯碗的離職人數逐年增加(表3)。 12月12日衛福部公布職場霸凌調查結果,政務次長呂建德會中表示,「從新冠疫情、公衛、長照、社政等業務都大幅增長」。指出事太多、人太少是造成公務體系長工時、壓力爆表的主因之一。 依照《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我國公務人員數量上限為十六萬零九百人,只有五類公務職位納入法定員額,近年陸續將公立學校、公立醫院職員等排除在五類公職員額。因此,只要成立新機關,「對既有公務員就是一場災難,」化名為黑圍巾的現職公務人解釋,總員額制度下,釋出多少員額,就要收回多少員額,並非民眾想的「又要聘很多米蟲。」但,公部門事有很多嗎?除了社會發展益發多元外,黑圍巾觀察,民眾期待「大而有為的政府」的思維,恐怕讓公務人員永遠不夠用。他舉例,警察、消防員接到電話就得出勤,就算電話那頭是有人吃壞肚子、切水果切到手要送醫院。「民主政府的義務有沒有界限?若什麼事情都要政府做,那得三分之二的民眾都去當公務人員!」 公部門人手不夠的因應之道就是聘約聘僱人員,若達該機關約聘僱預算員額5%的上限,就用業務費聘僱適用勞基法的約用人員以及委外承攬人員。如果事情還做不完,加班!不過,每月領取的加班費上限為20小時,專案加班時數上限可達80小時,一旦達到上限就會打假卡。機關內適用勞基法的約用與承攬人力則不在此限制內。「我就聽過高階主管抱怨適用勞基法的約用人員,周末有一天一定不能加班,不好用,正式公務人員比較好用,那言下之意不就是公務員可以剝削,勞工不能剝削嗎。」黑圍巾苦笑。 事多很可怕,冗事多更絕望。公部門常用人次、場次、比率等作為考核指標,但這不見得能有效推動政策目標,讓人民對國家變好有體感。「再也沒有比徒勞無功、沒有希望的勞動更可怕的懲罰了,」黑圍巾說,累是一回事,工作乏力更多是因為做太多無效益之事。那不滿意職場環境,公務人員能直接調職嗎?恐怕有難度 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理事長洪瑞壕,於2015年至2018年服務於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拿公費受訓得到採購人員的基本跟進階證照。2016年處理一項採購案時,有三家廠商不合格,但只針對一家廠商,「長官叫同事打電話給這家廠商來補件,叫我在開標事等廠商補件,」洪瑞壕回憶。 洪瑞壕認為這是違法補件,所以即便收下廠商補件資料,仍通知其不合格,結果收到廠商計畫主持人之一、時任立委的陳宜民,直接用立委辦公室名義發文「關心」為何投標不合格。其後,洪瑞豪在20個月內,毫無原因地被調動四份不同的職務,花時間不斷上手新工作,考績年年乙等。洪瑞壕認為,這根本不是職務歷練,但就算申訴,「只要他們說調動職務是長官權限,」也沒轍。 洪瑞壕熬過三年綁約期,投了五份履歷,面試時坦言乙等的原因,找到目前的機關職務,已算萬幸。因為公職考績有一潛規則,一個機關有2至3成的人必須考績乙等,所以會輪流。黑圍巾表示,同樣乙等,79分可能就是運氣差輪到,78分以下就會被工作能力有問題,「所以主管看你不爽,打78分以下,等於宣告你公務職涯死刑。」 洪瑞壕等到離開疾管署,熬過新冠肺炎疫情,在去年跟今年循司法途徑,告發機關圖利罪,全案已進入司法調查。 翁瑋表示,勞基法十之一條及所謂調動五原則,對職務調動比較有明確規範。但不受勞基法保障的公部門,需要自行找職缺,並經主管同意才能調動,除非不幹最大,所以在難以離開職場環境的體制下,易滋生霸凌。「有個例外,如果找到升遷職位,基於不擋升官路的原則,主管就得放人,」黑圍巾笑說,有些可怕的主管就這樣成為大家升遷的「加速器」。 職場霸凌入法 無論是立職場霸凌專法,還是修職安法並納入公務人員,各界共識皆是台灣必須有職場霸凌的法律明確定義及霸凌樣態,避免莫衷一是的狀況。 翁瑋建議,申訴機制的保密原則也需入法,尤其打聽、詢問,甚至要求口徑一致等言行,「都是在挖掘真相的重要障礙,所以勢必要明文禁止。」 蒐證方面,分為人證與物證,翁瑋提醒,有沒有人在場、有沒有人聽到與知道,都是重要人證來源;物證方面,包括錄音、郵件、社群以及監視攝影機等。 錄音是否侵犯隱私?翁瑋回應,目的是為了蒐證、申訴或訴訟攻防等正當目的,不算侵犯隱私。如果人證物證都沒有,「用事後回顧的方式,例如,向對方說昨天開會時你對我有哪些污辱言行,間接佐證事實。」一直以來,公務人員要求組工會的聲浪不曾間斷,就是希望在科層官僚中,掌握對等協商的權力,而非長官說了算。但最大阻礙在於部分公務人員擁有特殊公權力,若像一般工會擁有罷工權恐引發社會亂象。對此,洪瑞壕回應,真正的問題在於從沒有認真討論過公務人員的工會權力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只是一味以公務人員不能罷工結束對話,但工會並不等於罷工。黑圍巾以德國的人事代表會為例,其為機關內正式的基層組織,類似工會的性質,可以跟機關的管理階層簽訂職務協定,若有爭議,雙方協議不成,可送交勞動性職的法院仲裁,仲裁出來前,可暫緩執行原本的政策。 職場分際的藝術過去常認為,服從威權等同於好員工,跟上高壓的腳步是有競爭力,陳淑綸認為需要打破舊時代的工作倫理觀念,「要重新思考職場上合宜的人際關係的互動是什麼?」 澳洲通過工作離線權,下了班就不能再要求員工處理工作事務,明確告知企業主這是員工的權利。「建立法治概念很重要,例如要有合宜界線、哪些行為不適當、不能有敵意環境等,減低孳生職場霸凌的溫床,」陳淑綸表示。 黑圍巾觀察,整個公職體制的建立邏輯都是崇尚威權,他舉例,「長官對你說:『你很沒行政倫理』,意思是你很不聽話、不照章辦事。」這句聽起來很中性的詞句其實隱含「下對上的絕對服從」。從此衍生出的管理、考績、懲處、KPI(績效)等制度,很多都是長官說了算,基層只能聽命,毫無基於專業判斷可言。這些都很可能成為職場霸凌的養分。 勞動部公務人員輕生案,以最沉痛的方式,盼能喚醒政府與社會正視職場霸凌對人、對國家皆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專欄
2024美選倒數計時,候選人政策對台灣的影響?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 許為庭  / 整理報導2024年被稱為「選舉年」,全球共76國舉辦大選,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無疑是今年眾所矚目的壓軸場。隨著俄烏戰爭、中東戰爭、印太緊張局勢等地緣衝突下,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美國下任領袖的選擇更顯關鍵。身在地緣衝突最前線的台灣,專家對台建議有三:切勿選邊站,而是成為美國兩黨共識議題;培育國際談判人才,以及新東向台商須留意友岸外包趨勢。非典型美選 「我們將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打著跟2016年選戰一樣的口號捲土重來,投入2024問鼎白宮之戰,「川普成為公眾人物到現在其實都滿一致的,」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川普所有的選戰語言、策略、政策說服的方式以及得罪女性與少數族裔的歧視語言皆從未改變。 經典例子是川普在與賀錦麗(Kamala Harris)電視辯論會上,說出海地移民會吃貓吃狗的言論,引起譁然,儘管沒有官方數據或文獻證明此事。又,川普曾質疑賀錦麗「一直以印度人自居,突然間轉變成黑人。」事實上,賀錦麗母親是印度裔、父親是牙買加裔。 78歲的川普原本是川普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後來跨界主持實境秀節目《誰是接班人》,獲得全國知名度,2015年6月宣布參選總統,成功登上第45任美國總統。2020年連任失敗,作為曾被彈劾、且面臨多起訴訟的前總統再次參選,這在美國歷史上十分罕見。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也是非典型,他是美國第一位女性、且為亞非裔的副總統。賀錦麗是舊金山地方檢察官出身,曾任加州總檢查長和一任參議員。長達34年的公職與政治生涯,在全美聲量中是安靜的存在,結果卻在選戰倒數100天時,臨危受命批上選戰袍。 60歲的賀錦麗一出線,他魔性的笑聲被川普評為「瘋子大笑(laugh of a crazy person);但在競選團隊的操刀下,成為網路迷因,全網暴紅,對比常攻占版面的川普,賀錦麗確實殺出一條血路,得到普羅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目光。 兩位候選也各自得到名人加持。川普最有名的支持者就是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不僅站台,甚至宣布,在11月5日投票日前,每天都會隨機抽出給簽署「支持言論自由與擁槍權」網路請願書的搖擺州選民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200萬元),此舉引起譁然。 賀錦麗的支持者則是兩大流行天后碧昂絲(Beyoncé)跟泰勒絲(Taylor Swift)。泰勒斯在IG發言力挺賀錦麗,署名「沒小孩的養包女」,回擊川普副手范斯(J.D. Vance)曾抨擊賀錦麗是「沒小孩的養貓女」。 瘋子政治學 川普此次競選,仍揮舞「美國優先」大旗。過去在任總統期間,川普直接「退群」國際組織,包括巴黎氣候協定、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以及美加墨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儘管最後NAFTA重啟談判,沒有解散,但一連串的退群舉動都顯示川普濃濃的孤立保護主義味道。 「你要影響世界才有辦法偉大,」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林建甫認為,美國老百姓不在乎「退群」,但美國退群後,對世界影響力變小,如何偉大? 在外交上,川普將美國傳統盟友都指認是占美國便宜,祭出保護費說法。包括今年2月10日曾公開說,北約成員國軍防支出占比太低,「你想當賴帳的人嗎?他說是,如果是這樣,我不會保護你,我會鼓勵他們(俄國)為所欲為。」 對於獨裁政權引起的地緣政治衝突,川普表示,如果是他在任,他會轟炸莫斯科;如果中國犯台,他會轟炸北京,又說中國如果「進入」台灣,他將對中國課徵150%至200%的關稅。與此同時,川普又說他與中國主席習近平、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俄羅總統蒲亭都「關係良好」。細數川普的外交經歷,確實與獨裁政權的領導人都見面過,甚至與習近平見面多達四次。 「他的外交思維是一種交易式的思維模式,」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川普把美國傳統強調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先放一邊,「所有事情都可以拿上談判桌談,所以的確是跟這些領導人都有見面的機會。」 川普不可預測的言行成為標誌性的治理風格,「這叫瘋子政治學,當你夠瘋狂的時候,別人會怕你,不知道你會做什麼,」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嚴震生表示,他人會忌憚不按理出牌的人,在外交上有談判優勢。 「但反面就是對美國的盟友來說也是不確定性的,」陳方隅認為,由於盟友國不清楚川普的底線,「對美國的信任度也會下降。」他進一步指出,川普亂放話還會影響到台灣形象。譬如川普說台灣軍備預算太低,都不想自我防衛、不負責任等言論。事實上,台灣國防支出占GDP2.6%,比大多數北約國都還高。「甚至會引起疑美論,質疑美國只是想敲詐台灣,並非真心幫助,」陳方隅分析。 川普在2020,促成以色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巴林達成和平協議。「能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坐下來談,確實是滿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然而,陳方隅也指出,從後來的衝突再起,就能知道衝突的根本性結構因素不是簽了幾個協議、造訪見面幾次就可以解決的。 但另一方面,俄烏、中東、印太等衝突,確實都是在拜登任內陸續發生與加劇的。「民主黨沒辦法用提供援助,作為要求對方走上談判桌的強而有力的工具,」嚴震生分析,這是民主黨政府的糟糕之處。 美國共識:抗中 雖然美國兩黨競爭激烈,但在中國議題上是一致的,都將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 以國防戰略來說,2017年川普提出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陳方隅指出,美國政府「傾全政府之力(Whole-of-Government-Approach)」圍堵中國,開始跟中國展開競爭賽。 拜登任內,加深加廣印太戰略的連結。包括成立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係(AUKUS)。連續舉辦四次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還促成美日韓三方安全會談,「促成日本韓國兩個世仇、死對頭的國家坐下來談,並且簽署合作協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陳方隅分析,這對台灣有直接影響,日韓願意合作,韓國穩定韓半島,假設台灣海峽有事,美國與日本就能專心處理台灣海峽議題。 經濟上,川普開啟貿易戰,或稱科技戰。其中,被針對最多的國家就屬中國。林建甫分析,川普由於孤立保護主義的思維,認為其他國家都在占美國便宜,因此以關稅為主要手段,希望讓製造業回流美國。 關稅戰後的實際成效呢?林建甫分析,美國進口商得支付調漲的關稅,並轉嫁成本給消費者;第二種,要求對方出口商付關稅,但研究證明此方面力量不大;最後,出口商會重找供應鏈,免掉關稅困擾,但是新的供應鏈談判曠日廢時。 此次川普仍打著製造業回流美國的口號,便曉得過往實際成效不如預期。「我覺得川普不夠誠實面對這個問題,」嚴震生指出,在全球化的分工鏈中,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已然下滑;最具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也以亞裔居多,造成白人沉重的失落感,「川普騙他們說我可以把汽車工業、鋼鐵工業再帶回來,其實真的很難。」 出身中產階級的賀錦麗,以重建中產階級為政策主旋律,擬推動史上首個禁止廠商哄抬物價的聯邦禁令、提供新生兒家庭6千美元的抵稅額、調降企業稅率從21%至28%。但是對於減稅後的舉債預算從何而來,賀錦麗團隊並無正面回應。 各界預期賀錦麗無論內政或外交都將延續拜登模式。雖然拜登不以關稅為主要手段,但仍部分延續川普時期的關稅政策。今年5月中旬,也對總價值18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2022年8月9日拜登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要與中國爭奪晶片霸權。該法案承諾向在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投資520億美元,包括赴美投資的台積電、三星等外國公司。接著,拜登針對出口至中國的高階晶片、超級電腦、半導體設備與相關人才相繼祭出管制。「拜登時代對中國的卡脖子政策,某些卡得非常緊,尤其在晶片,」林建甫指出。 台灣因應之道 經濟上,各國開始重視國防安全、邊境安全、供應鏈安全的「友岸外包模式」,林建甫表示,傳統經濟學講Just in Time,意即供應鏈即時趕上與壓低成本;友岸外包則是Just in Case,你要為「萬一」做準備,以安全為優先考量,而非成本。 因此,林建甫強調,對於想跟美國做生意、甚至在美國落地生根的台商一定要有友岸外包的思維。如果是以大陸市場、甚至大陸內需市場為主的台商,一樣要有友岸外包的思維。 外交上,政治生涯大多以內政為主的賀錦麗,在熟稔外交事務的拜登手下,外交發揮空間著實不大,被各界戲稱外交盲。對比拜登多次公開中國若犯台,美國必定軍事協防的言論,賀錦麗都以「不回答假設性問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包括協助台灣有自主防衛能力」帶過。 「拜登這樣講其實是不正常的狀況,」陳方隅指出,賀錦麗的回應是美國傳統路線:戰略模糊,不明講是否協防台灣,因此拜登每次講完,一定有國務院或白宮官員出來講說一中政策不變等言論。 川普方面,有別於過往,本次競選時,川普多次提到台灣,但皆為負面內容,包括提出台灣國防支出應提升至占GDP 10%的天文數據、台灣搶走美國晶片工作、台灣太遠難以協防等。甚至曾任職川普政府的官員也爆料說,川普曾言,台灣是筆尖、中國是桌子。 本屆除了選出美國正副總統之外,任期兩年的眾議員,今年435席全面改選;任期六年的參議員,每兩年改選一百席中的三分之一席,與選民權益更加緊密。 嚴震生指出,「當川普瘋狂的時候,國會要正常,但是國會也不敢正常,」如果參眾議院都被共和黨掌握,那就失去制衡的力量,也對台灣最不利。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共和黨籍前俄懷明州聯邦眾議員麗茲.錢尼(Liz Cheney),因為反川普的言論,即便他貴為前副總統錢尼之女,2020年得票率逼近7成,仍然在尋求三連任的黨內初選慘輸,得票率僅28.9%。「與川普相抵觸的共和黨黨員,在初選中就會被清算,」嚴震生觀察。 對此,陳方隅強調,台灣應該讓台灣議題成為美國兩黨共識,而非選邊站,不能被說了什麼就跟另一黨抱怨,將台灣議題變為兩黨互相攻訐的武器。 如同賀錦麗競選時所言,「這是兩條路的選擇」,一個是單邊談辦,一個是多邊協商;一個是孤立保護,一個是自由開放。無論面對哪一種白宮新主人,林建甫建議,台灣極需培育國際談判人才,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有能力與之團隊協商、談判,謀求雙贏局面。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在公共政策治理上,有許多可讓美國借鏡之處,例如美國城鄉同質性高,不像台灣推動一鄉鎮一特色,或許可推動地方合作。 在美國16年的陳啟耕,目前是加州柑縣台美商會僑務委員。他觀察,台灣議題在美國社會與政壇的能見度愈來愈高,「10多年前,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把台灣誤會成泰國(Thailand),」如今,從珍珠奶茶、周杰倫、一直到為何用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參加奧運等事都引起美國人好奇。再加上帶來投資、甚至成為選民的台裔與台商都可望成為影響美國參眾兩院的重要草根力量。 北美華人會計師協會創會會長林清吉,赴美生根45年,他以雙重課稅為例,台美雙方希望能將目前30%的稅降至10%,目前眾議院已通過,就等參議院結果。一旦通過,在稅務上,台灣廠商將與其他國家公平競爭。這需要台灣政府與當地台商、台裔選民繼續共同遊說努力。
專欄
缺工浪潮來襲,台日韓爭搶越南移工!【獨立特派員】
蘇玲瑤 黃素娥  羅盛達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越南河內的人力仲介產業現場,上演的跨國勞動力爭奪戰。台灣從2000年開始引進越南勞工,人口老化讓台灣很多行業人力缺口越趨嚴重,日本、韓國同樣面臨缺工困境,這一兩年,日韓頻頻祭出不少新政策,要延攬包括越南移工在內的海外勞工。面對這股隱約浮現的搶工潮,台灣還有優勢嗎?懷抱出國打工夢 人力公司開班授課 傍晚時分,剛上完課的學員,陸續走出仲介公司大門。這裡是紙橋區,是越南河內相當有名的勞務街,短短的六百公尺街上,聚集了一百多家的仲介公司。 越南是亞洲移工輸出大國,台灣是主要市場之一。河內這一帶的仲介,負責從越南各地,召募想出國工作的勞工,稍具規模的公司,平均每年派送5、6百人到台灣,光是去年,總數就有5.8萬。 下課的運動時間,是學員難得的休閒時刻。越南勞工來台前,得先在這受訓兩個月,學習中文也先熟悉台灣文化。原本大多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但最近因為缺工嚴重,越來越多已經工作一、二十年的資深勞工,也準備到台灣擔任中高階技術人員。 台灣不再是首選?日本境內越南移工人數創新高越南政府從1999年開始,輸出勞力到東亞國家,原本台灣一直是越南移工的首選,但2018年,日本的越南移工人數開始超越台灣,而且逐年增加。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去年日本境內的越南移工創下新高,逼近52萬大關,人數超過台灣的兩倍。人口老化帶來巨大的勞動力缺口。日本從1993年開始,透過從海外招募「技能實習生」來填補短缺的人力。設在越南勞動部大樓內的NGO組織IM JAPAN,就是日本在當地負責招募勞工的單位。只不過,三十年過去,在多國爭搶外籍勞工的競爭下,也不得不改變策略。今年六月,日本國會剛通過一項「育成就勞」法案,這項預計在2027年實施的新制度,讓取得一定技能水準的移工,工作1到2年後能夠自由更換雇主,還可以無限期延續簽證、留在日本,家人也可申請依親居留。日本政府極力想留住外來的勞動力,而鄰近的韓國同樣也要搶工。為了舒緩農業缺工問題,韓國政府今年增加開放給留學生家屬六個月的短期工作簽證,讓他們可以到韓國探親、兼作季節性打工。種種政策誘因,加上比起台灣,韓國薪水高,還有韓劇、韓流助長,不少仲介都說,越來越多越南人想去韓國打工。不過,對於多數想要快點出國的越南勞工來說,台灣還是有吸引力。不需要先受訓半年,也不用先通過語言考試,比起日韓,到台灣工作除了門檻相對低,還有一大誘因,就是打黑工機會多。移工為什麼逃跑?台灣如何留下勞動力?去年,台灣逃逸移工人數創下新高,超過8.6萬,其中的5.4萬是越南籍,綿密的同鄉網絡是原因之一。過高的失聯比例,不只台灣政府傷腦筋,越南仲介也害怕。台灣的移工團體認為是仲介費太高,不過曾經在台灣逃跑長達14年的前移工草雲,看法卻不同,她說:「現在仲介公司大部分都很少給他們學中文,有人飛去台灣了,問什麼都不懂。」6年前,草雲回到河內,成立了一家人力公司。由於過去在台灣逃跑期間,她默默幫過不少越南移工,在同鄉中頗有人氣。從逃逸移工變身為人力仲介,最能體會在他鄉打拼的困境,現在的她,除了幫台灣安養院、仲介看護工,也隔海和台灣民間團體合作,希望為移工爭取離台前能夠領到勞保退休金。除了得忍受異鄉生活的不便,讓越南移工覺得來台受苦的還有高額的仲介費,四千到五千美金,是一般的公訂價,這其中扣除掉辦理文件簽證等行政規費,以及培訓、機票等雜支,80%以上的款項都是付給越南和台灣兩邊仲介的服務費。台灣想要留才的關鍵就是刪除仲介費,不需付仲介費的直聘模式,其實在台灣已經設置將近16年,但勞動部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蘇裕國表示,多數的雇主為了方便,寧可靠仲介找移工。日本招募海外技能實習生,在當地都設有像IM JAPAN這類的對接機構,而韓國從2004年起,全面採用國對國的「聘僱許可制」後,也在各個移工來源國設置據點,直接挑選、訓練移工,排除仲介介入。從日韓的經驗來看,直聘要能運作,在來源國設立專責機構來對接雇主與移工成了關鍵。台灣想要留下足夠的勞動力,也得締造出相對友善的勞動條件。
專欄
台積電設廠助攻,高雄房價節節攀升【獨立特派員】
王皓民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高雄市最近幾年,先是台積電宣布設廠,加上科技產業園區布局,吸引人口遷入、房價節節上升。還有新青安貸款政策助長,使得房價漲幅驚人。但除了人口遷移的購屋需求,大批的投機客湧入高雄,已經形成政府不得不介入的情勢。而除了追逐房價之外,高雄的年輕人還有其他安居的選擇嗎?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正式起飛  簡廷翰,8年級生中段班,半年前在高雄購入人生第一間房,本身從事房地產行業,入行三年多,對高雄房市波動很有感。他說:「大概在三年前台積電宣布,那時有一波漲幅,漲非常多,然後一直到2022年有一個停滯期,就是因為台積電不確定還有沒有要來。一直到去年正式宣布確定之後,房價就正式起飛。」 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也漲了,而且漲價的區域還不只台積電所在的楠梓區。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其實房地產的環境是跟著議題在走的,高雄大家最清楚的就是台積電的議題,它其實代表的是,高雄它在規劃整個產業科技S廊道的發展。」 國立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說:「從陳菊市長開始,就設了第一個高雄過去20年沒做的和發產業園區,之後有仁武產業園區、楠梓、橋頭,甚至往南走到了小港、旗津一帶,或是前鎮加工作業區,這一連串我們號稱叫S廊帶,因為這樣的佈局,慢慢的產業不管是一路移出或是成長,它自然會有一定的基本盤面。」 科技廠商進駐高雄,也帶動了人口的遷移,加上新的交通路網建設,半導體S廊帶、5G A IOT 創新園區、亞灣2.0,幾乎成了房市起飛的同義字。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表示,建設公司也面臨缺工缺料的問題,他並沒有辦法一次開出很大的量去滿足,所以在這樣子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之下,自然房價就往上走。 住宅存量遠高出家戶數?科技產業動這麼高的購屋需求嗎? 高雄房市價量齊揚,橋頭、楠梓產業園區周邊,三年漲了三倍。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以去年跟同期上半年相比,整個高雄的交易量,大概上升15-30%左右,價位其實也在15-30%左右的漲幅。因為近期有新青安的政策,所以其實政府是蠻鼓勵,可以透過優惠的條件去做購買。」 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說:「這一波像台基電的員工,這種高科技比較高收入的客戶,他反而就在市區裡面直接買這種50坪60坪大概2500萬到3000萬。」 可是,科技產業鏈與城市轉型,真的帶得起這麼多購屋需求嗎?國立屏東大學 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表示,住宅存量其實遠遠高出家戶數,以高雄市來說,家戶數其實只有110戶,可是住宅存量最新的統計來到120萬,這個數字其實足以支撐。 但賴碧瑩也說:「因為高雄市總人口有275萬,如果假設0到14歲的不買房,14歲以上人頭戶,然後25歲以上就是跟父母借款的,33歲以上比較長進一點的自己買,45歲早就有房。這275萬裡可能就高達了150萬以上。」 除了在地年輕人買房築夢,炒起高雄房價的,還有外來的投資客。賴碧瑩表示,這一群人其實只是想在這裡賺錢後就走人,不是高雄所樂見的,但他們確實在這一次房價的波動過程中佔一定比例。 政府如何抑制炒房?社會住宅有解嗎? 面對炒房,需要政府拿出有效的政策,因為當房價失控,受害的就是在地年輕人。國鈞從事設計業,兩年前就想買房,原本以為籌到了頭期款就可以順利圓夢,但現實卻並非如此,他說:「以後可能每年每個月都要繳個三萬塊,然後有可能要繳個三四十年,光想到就會覺得好累,好像是一個沒有盡頭的目標。」 年輕購屋族的薪水跟不上房價上漲速度,為了繳房貸,必須犧牲生活品質。為此,高雄市目前規劃新辦兩萬多戶社會住宅,其中有一萬七千多戶預計在2028年完工,另外也有近萬戶包租代管,及七萬多戶租金補貼。但目前高雄市社會住宅的中籤率不到一成,老人戶只能在社宅住12年,時間到了得重新抽籤,青年戶最多只能住6年。 科技業進駐,築起了高雄城市發展的希望,但也成為房價上漲的助燃劑,當抑制炒房、社會住宅等政策,都無法控制火勢,年輕人距離在港都安居的夢,不知道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