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墾丁遊客量驟減,觀光發展如何尋找新契機?
這幾年墾丁旅遊人數大幅下降,儘管原因包含疫情衝擊、陸客團止步等等,但學者不諱言,墾丁觀光發展確實面臨瓶頸。今年的228連假,屏東縣政府主辦了一場大型音樂活動台灣祭的行前派對、恆春半島也舉辦一場超級馬拉松多日賽。到底這些活動能幫墾丁留下多少遊客?下一步又有哪些挑戰?墾丁觀光面臨挑戰 人潮真的有帶來錢潮嗎?
著名樂團連番開唱,墾丁大灣路沙灘在連假期間,每天擠得水泄不通。這場由屏東縣政府主辦的台灣祭音樂節慶,已經邁入第五屆,今年特別加碼舉辦行前派對,希望為當地觀光與活動宣傳衝高人氣,效果如何呢?
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副處長蕭裕隆表示,國旅的住宿率普遍比較低,墾丁甚至被評為全台灣倒數第二、住宿率只有20%左右,但是因為辦大型活動,一些指標性的飯店,住宿率其實都已經達到九成左右。
喜愛獨立樂團的朋友,對「春天吶喊」一定不陌生。這個曾經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音樂祭,1995年在墾丁發跡,2019年停辦。舉辦藝術節慶,的確帶來觀光效益,但也引發了部分問題。當年由於毒品充斥音樂祭的負面新聞流傳,間接為活動蒙上陰影。
2021年,屏東縣政府重新打造了一個品牌「台灣祭」,希望把當初聽音樂的悸動帶回墾丁。(圖/獨立特派員)
不過,人潮真的帶來錢潮了嗎?墾丁大街攤商表示,其實沒有太大的買氣,遊客大多覺得物價太貴。旅遊成本昂貴,普遍被認為是墾丁觀光旅客下滑的主因之一,住的貴、吃的也不便宜,攤商解釋,墾丁貨運的運輸成本高、租金又貴,導致物價居高不下。
價格,真的決定了國旅市場發展的一切嗎?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認為,問題在於提高的飯店價格,和飯店本身提供的軟硬體品質是否可以匹配。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也提到,現在台灣的經濟狀況不錯,其實有很多人願意投資高檔飯店,間接拉高整體房價。
墾丁在2014年曾創下約837萬的來客數,而後逐年下滑,2021年因為疫情跌到谷底,僅有201萬人,跌幅破七成。不過,根據交通部的統計,國人並非不願意在國內旅遊,墾丁觀光的發展,存在更複雜的問題與挑戰。
屏東縣整體的觀光遊憩區旅客人次,在疫情後仍有大幅成長。(圖/獨立特派員)
超級馬拉松多日賽 看見墾丁之美
除了音樂祭之外,三天的連假,也舉辦了超級馬拉松多日賽,墾丁恆春許多馬路與山徑上,都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馬拉松選手奔跑的身影。SUPERACE創辦人林義傑表示,墾丁是一個滿特別的地方,有國家公園、鄰近海邊,山區也很迷人,甚至還有枯萎的河床、沙石、礫石的地形。
超級馬拉松多日賽在退役好手林義傑推廣下,在墾丁已舉辦多屆賽事。(圖/獨立特派員)
屏科大休閒運動健康系副教授陳敏弘認為,運動觀光帶來的效益,能不斷擴散並持續累積,各個國家的選手,會把台灣的風景、人文印象帶回自己的國家,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不過陳敏弘也提到,台灣人對於賽事所產生的不便,接受度還沒有很高,政府單位也會收到民眾的抗議,所以在核准賽事的時候就會提出非常多要求,在賽事的路線設計上面臨一大挑戰。
其實,墾丁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並非現在才被發掘,墾丁國家公園1982年成立之後,社頂部落是第一個發展生態旅游的社區,成果斐然,與自然共好的經濟模式,在社區裡,歷經一段漫長的摸索與磨合的過程。歷經多年,原本瀕危的梅花鹿成功復育,台灣生態旅遊先驅的社頂部落,看到了永續發展的願景。
恆春古城具發展潛力 如何推廣數位遊牧?
過去談論觀光,墾丁與恆春半島經常被劃上等號。事實上,距墾丁半小時車程的恆春鎮,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人文風貌獨樹一幟。從外地南漂到恆春定居的張彥頡,和幾位有相同理念的朋友,一起在此地經營數位遊牧創生基地,在地深耕已邁入第七年。
張彥頡口中的數位遊牧,是指可遠端工作、自由移動的生活模式,在疫情後更受歡迎。數位遊牧者通常停留時間比一般觀光客長,可望帶來倍增的經濟效益,恆春在他的眼中,有山有海適合渡假、有觀光量能,極具發展潛力。
因應這個趨勢,外交部在今年一月也推出數位遊牧簽證,來台旅客停留時間最長將可達半年。不過,簽證開放只是第一步,張彥頡提到,恆春最主要的侷限還是來自於交通,再來是民眾對於數位遊牧的概念,其實還是非常缺乏。
墾丁觀光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擁有山海自然景觀、生態環境以及人文歷史,有了清楚的旅遊定位、便利的交通,再加上行銷推廣,有一天一定能重拾觀光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