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進入太空元年,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分享文章

台灣今年一月施行太空發展法,國家太空中心在位階及預算都大幅提升的狀況下,預計要一年發射一顆衛星,搶食太空經濟大餅。不過國際廠商已經搶占先機的市場,台灣往往只能做低利潤的零組件代工,搶進太空產業商機,台灣的優勢是已經很強的製造業供應鏈,但能不能利用太空國家隊的練功機會,發展出通訊衛星的整合及應用能力,將是未來十年台灣太空產業的挑戰。

觀測海洋表面風場 台製獵風者衛星即將問世

太空中心透露,目前美國已經開始洽談獵風者衛星的合作計畫,這也是繼福衛七號後,台灣自製衛星的一大步。

獵風者衛星預計今年底到明年初發射,未來將在600公里高,接收GPS的反射訊號,從訊號散射的特徵,可以推算出風速,誤差在10%以內,其中接收GPS反射訊號的接收儀,都是國內研發自製,衛星的心臟跟大腦、光纖陀螺儀跟推進器也都台灣製造。

國家太空中心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福衛七號之後、獵風者等於是第二顆台灣的自製衛星成功發射,自製的元件也因此有了飛行經驗,對國內太空產業很有幫助。

除了獵風者,接著太空中心的計畫還有福衛八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及現在全球最熱門的低軌道通訊衛星。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期待,未來十年台灣可以打入太空經濟,或者太空產業的供應鏈。

利用類似技術量測海面風的衛星,目前只有英國做過,台灣若成功,將是全球第二。(圖/獨立特派員)

如何從代工走向主導供應鏈規格?產學界力求突破

目前全球主要低軌衛星營運商,以美國Space X的星鏈跟英國的OneWeb最領先,一共已經發射四千多顆,也建構出產業鏈。最上游是衛星及地面設備製造,中游有系統整合、測試及衛星發射,下游是衛星操作及應用服務分析。而台灣目前擠進太空產業的廠商,都集中在地面設備的零組件製造。

芳興科技公司董事長特助洪誌寬坦言,台灣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國外廠商的規格,因為對方一開始都不給,他覺得這是滿痛苦的事情。

中華衛星一號、福衛二號到七號,所有國產衛星的天線,都是出自芳興科技。二十年來,芳興也成功打進美國、新加坡、南韓、以色列及烏克蘭市場,低軌衛星進入爭鳴的時代,芳興認為台灣不能再只做代工。

台灣要在太空產業搶到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廠商投入先導型研究的意願。以成功大學與漢翔航空合作的太空散熱版為例,未來雖然有機會運用在通訊衛星,但還看不到實際收入的投資,有多少廠商願意投入?

這款散熱版是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上的AMS-02探測器上,由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丁肇中院士主導,探測15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反物質、以及未知的物理。跨16國科學家打造出的探測儀,已經穩定運行11年,但最近散熱功能出了問題,台灣團隊被賦予重任。而為了打造這片散熱板,團隊等於是要從頭開始。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楊毅分享產學合作初期的經驗,他拜訪了好幾家廠商,廠商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做3C的,有很多關鍵技術,但都是銅跟水。只要談到鋁、氨,廠商就會說這個東西很難做,不需要這麼好的散熱,他們不會賺錢,所以不太願意做。

漢翔航空工業公司總經理馬萬鈞表示,所謂先導型的工作就是它剛開始,它沒有產量,談不到利潤,對國家有幫助,而此刻它的量並不是非常大的東西,漢翔願意會全力投入。

目前台灣太空產業幾乎全都在做零件代工,廠商幾年來吃了不少苦。(圖/獨立特派員)

太空經濟中的商機 搭起火箭上太空的服務橋梁

投入先導型研究的意願,是搶進太空產業供應鏈的關鍵,也有人看好的是服務商機。

陽翼先進科技公司執行長張懷謙說明他公司所推廣的業務,進到軌道的所有過程,甚至後續追蹤的資訊,他都要提供給客人。

張懷謙從小就有太空夢,還去日本攻讀太空建築,他的公司也成功幫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把豬瘟病毒送上外太空做研究。

張懷謙更進一步解釋,要進到太空,再從太空帶回來地球,然後從美國運到日本,再回到台灣之類的過程,都是他要處理的。

台灣太空元年,產業界、學術界、還有加速中的國家太空中心,正在點燃各自夢想的火箭,航向無限可能的未來。太空產業競爭進行式,對台灣來說是機會,但也充滿挑戰。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