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設計可以改變什麼?如何影響你我的日常生活?

分享文章

通用設計的理念起源於美國,台灣從2005年推廣至今,已經在社會住宅、裝潢材料、遊戲場和日常生活用品落實通用設計的理念。通用設計如何改善生活中的不便?如何透過空間設計,打造安全、方便、融洽的氣氛?而通用設計的實踐又有哪些迷思與陷阱?


通用設計融入生活 日用品、住宅規劃都可靈活運用 

廚房餐具、生活用品都能融入通用設計的巧思,只是人們常常不在意。 通用設計推廣者余虹儀坦言,我們經常因為有能力,所以就勉強自己忍受生活中的不便利。像是罐頭會割傷手這件事情,我們覺得自己小心一點就好,可是如果直接買一個不會割傷手的罐頭,不就任何風險都沒有了。

 強調任何使用者都能方便使用,通用設計起源於1990年中期,美國的梅斯博士提出七大原則:「公平」、「彈性與直覺」、「簡易」、「明顯的資訊」、「容許錯誤」、「省力」、「適當尺寸及空間」。通用設計的規劃讓空間的信賴感增加,很適合台灣未來的社會結構,大部分的公宅都已經開始採用。 

 新北市城鄉發展局企劃建築科科長黃永盛說明,目前新北的社宅全部是採用通用設計,所有室外的走道,絕對都是大於90公分到1米2左右。 要做到順平通達,走道、門寬都要方便輪椅進出,門檻兩邊取斜角的設計,注重關門時的密合度,避免噪音。 黃永盛介紹浴室地板的降磚設計,原因是要讓水能夠快速消透,這樣就能保持浴廁另一半的部分是乾燥的。 


台灣近幾年落成的社會住宅大部分採用通用設計。(圖/獨立特派員) 


透過巧思與實作 各族群都能受惠於通用設計 

從居家住宅到戶外遊戲場都能實踐通用設計。爬繩索、玩沙鈴、拍響板,拒絕罐頭遊具的共融公園也帶進了通用設計的理念。

 通用設計推廣者余虹儀分析,多感官的刺激滿重要的,有視覺也有聽覺,視障兒童跟聽障兒童可以一起玩,只是他們得到的感官刺激是不一樣的。娃娃車的小朋友或坐輪椅的人,都可以來這裡操作。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游鯉綺進一步說明,共融公園的動線、視線,或者是動作可及的高度跟寬度,基本上有一些巧思,考慮到讓障礙者也可以進來。 共融理念推廣者謝若琳認為通用設計的優勢在於,它不會把障礙與非障礙的兒童分開,他們應該是在同一個遊戲場裡面一起玩的。

 通用設計的公園遊具有助於兒童接受多重感官刺激。(圖/獨立特派員)


 在乎每一件小事 打造長輩的宜居空間 

建築師林嘉慧發覺,台灣多數的長照機構空間大多生冷、硬體設計粗糙。因此他從同理心出發,設計合適長輩的生活空間。林嘉慧認為,在這個空間看到的扶手、燈光、配色,每件事情其實都環環相扣。 

 如果每件事情拆開看的話都是小事,可是都是非常重要的小事。

例如垂直的長門把取代易滑的喇叭鎖、廁所空間的規劃、還有藍色與黃色的跳色搭配,是為了讓長輩在遠距離就能看到傢俱的位置。 日照中心業者蔡淑芬說明,在他們的空間設計裡面,沒有提供扶手,可是基於安全的考量,巧思設計讓處處都可以是扶手。日照中心中的櫃子、椅子、桌子、門框取代了常見的不鏽鋼扶手,讓長輩在日常活動中盡量安全地維持活動力。 

 蔡淑芬坦言,在長照領域裡面,很難看到一個漂亮、舒服的空間。裡面都是扶手,會讓長輩覺得他們進來就是弱勢、老了,才要用這麼多的東西。其實長輩除非必要, 他們沒有想要被服務,因為被服務的過程會覺得自己很無能。 

 日照中心室內設計以尊重、不貼標籤的形式,讓長者保有尊嚴。(圖/獨立特派員) 


改善有障礙環境 也應避免落入矛盾陷阱 

老人建築研究室主持人陳政雄分析通用設計的迷思與陷阱,前頭沒有很了解,就從中間開始做,到後面可能就有一點離題或是沒有達到重點。 比如說公園很多人要去,當然要通用化。

不少公園在進出口的地方設計了柵門,讓摩托車不能進來,結果摩托車是不能進來,卻發現輪椅也不能進來了。 執行還有迷思,但在個人生活中,其實能有效評估通用設計的實踐。通用設計是觀念、沒有準則。觀念正確、妥善實踐,就可以讓所有人共享社會資源,獲得安全、便利、舒適的環境。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