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生物滅絕,「小蘭嶼計畫」復育自然生態。

分享文章

全球暖化未曾稍歇,當地球面臨生物滅絕的威脅,該如何面對生物存續?博物學家李家維對地球生命與自然萬物充滿熱愛,除了建立保種中心,具體實踐守護生命多樣性的信念。他選定小蘭嶼為演練重建自然的試驗場,積極推動小蘭嶼復育,希望蘭嶼重現蘭花之島的風貌。

李家維熱愛自然 收藏跨越數億年時光

「獨居蜂是城市跟鄉村都很重要的一群授粉生物。幫花授粉的蜂是不是還存在這周圍呢?一定得了解。做個窩、邀請他們來住,多好!」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所說的一字一句,都透露著他對生物的關心。

苗栗南庄的山區有個綠意盎然的幽靜處所,這是30多年前,李家維買下的土地。減少開發後,低海拔森林逐漸恢復原貌。山邊的玻璃屋被植物包圍,而屋裡的每一件化石和文物,李家維都如數家珍。

李家維一一介紹化石收藏,「北票鱘魚是1億2000萬年前;三葉蟲是4億年前;菊石石板是侏儸紀的,跟發現始祖鳥的是同一個地層,所以大概是1億4500萬年前左右。」

4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圖/獨立特派員)

而書房裡,還有70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蛇頸龍,和他同遊在遠古歷史中。李家維橫跨數億萬年的收藏,讓這幢玻璃屋彷彿成了時光博物館。而他自得其樂的源頭,是對知識的渴求。

李家維說,他對自然界有無比的迷戀,很想了解這麼美麗的世界背後,有什麼樣神奇的基礎。而收藏標本,則是從有記憶以來沒有停止過的衝動。他也和學生研發出兼具科學與觀賞價值的「立體原色標本」,以標本形式讓記憶不朽。

談及收藏,李家維眼裡散發著光芒。(圖/獨立特派員)

力推小蘭嶼計畫 復育特殊自然生態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悠遊在古物收藏及生態復育的具體行動,更展現他對地球的關愛。跨越時間長河,深入思考地球生物的時間軸,李家維和一群台灣專家探查海內、外生態環境,以模型推估,驚見族群消失大限。

預見物種浩劫,李家維選定小蘭嶼為演練重建自然的試驗場,積極推動蘭嶼計畫、復育小蘭嶼,邀集各領域的研究人員加入。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館長黃文山是兩棲爬蟲學門的專家,1995年起研究蘭嶼生態,甚至還把蘭嶼的赤背松柏根帶回科博館飼養觀察。黃文山認為,復育是最後的方式,要保持物種生存、不讓其滅絕,就只有讓人的力量參與進去。

蘭嶼有將近四分之一台灣沒有的物種,卻有超過一半以上瀕臨滅絕。參與復育計畫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蔡經甫指出,蘭嶼有許多別具特色的物種。

除此之外,蔡經甫表示,珠光鳳蝶也是蘭嶼的一級保育類昆蟲,此族群更處於近危狀態,一旦消失,台灣的滅絕種就又多了一隻。「對於達悟族來講,可能就是每天習以為常看到的生物,等到發現牠不見的時候,可能已經來不及。」

漂亮的生物容易遭到過度採集,透過與大眾分享將復育的蘭花,巧妙推廣保育工作。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資深蒐藏經理陳俊銘就說,這類植物消失的原因是人類喜歡它。現在大家多了個任務,除了拿到一個保育蘭花的禮物外,也讓自己變成保育的一分子。

蘭嶼具有特色的保育類昆蟲珠光鳳蝶,已成為近危物種。(圖/獨立特派員)

復育經費哪裡來?科技人、博物學家齊力護地球

進行小蘭嶼計畫重建自然的工作迫在眉睫,長期研究經費的籌措更是關鍵,李笑稱自己有個重要的專長,就是把手伸進朋友的口袋裡。

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世界第一,聯發科技資深副總經理蔡能賢,選擇慷慨解囊。他相當期望,更多有影響力的人能回饋社會,對社會必定有很大影響。

蔡能賢也十分欣賞李家維,「我們喜歡李家維,建構一個這樣的復育計畫,不單單對現在的社會有一些看法,同時對人類、世界都有更進一步的關懷。」

科技人實事求是,博物學者剛柔並濟,在生物復育上攜手合作。物種迅速消失,人類也難以在地球上獨存,跟隨地球生命興衰的節奏,李家維將保留生命多樣性當成興趣,也是一生的熱情使命。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