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最大植物保種中心在台灣,望成現代方舟。

分享文章

近年來,各國紛紛展開保存物種計畫,期能盡力降低物種消失的危機。而全球最大規模的熱帶及亞熱帶植物保種中心就在屏東,已成功培育 逾3萬4千 種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替逐漸消失、野外滅絕的物種建立庇護所,打造開往未來的方舟。一起來認識這一群肩負地球永續重任的保種鬥士。

為何要努力保種?屏東保種中心為重建自然而演練

15年前,辜嚴倬雲保種中心在屏東大武山山腳下成立,17座巨大的溫、網室已蒐集超過3萬4千種植物,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植物聖殿。為不同植物打造住所,從國外帶回來的植物,需要另闢空間、隔離管制,此外還有冷房設施。

植物本是食物及空氣的來源,一種植物消失,代表數以百計的其他物種也可能跟著消失。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表示,2018年全球氣候變遷小組已經公告,人們只剩12年,國際公約也化為泡影,絕大多數的承諾都成為口號。能做的應是準備在災後重建自然,如何在絕後時,還有重建自然的素材,以及演練重建步驟。

「保種」是永續地球生物的手段,但為什麼要以異地活體的方式保存呢?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資深蒐藏經理陳俊銘回應,有的種子必須休眠,經過冬天到春天才會再次生長。熱帶植物從種子出來就要跟其他植物競爭,於是這樣的種子壽命較短,所以有些熱帶植物就必須用即播、即種,活體的方式來處理。

趕在滅絕之前即時搶救、留存,目前保種中心收藏的蘭科、鳳梨科、秋海棠科、蕨類及苔蘚植物,都是世界排名第一。各類收藏都附有標籤條碼,可供學術研究及查詢相關資料。

辜嚴倬雲保種中心打造大規模溫、網室,保育植物。(圖/獨立特派員)

保種中心動植物皆有復育 植物如何採集而來?

保種中心關懷的範圍,也從植物擴大到動物。根據國際保育組織估計,全球活著的烏龜僅剩330種,因為被當成商品炒作或藥用,超過一半正處於滅絕危機。保種中心目前以搶救瀕危的柴棺龜與食蛇龜為主,占了半數以上。

「烏龜是在野生動物中被忽略的,在人類的生活裡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但是大家忽略,牠其實還滿重要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蒐藏經理林妍如照顧三百多隻烏龜已經六年,在大多數沒有與人互動的時刻裡,他認真復育動物夥伴。

林妍如忙著照顧各種動植物收藏、將經驗建立資料庫的同時,「植物獵人」洪信介也緊鑼密鼓地到野地採集植物。

走入人煙稀少的山區,伴隨著鳥鳴聲傳來的,是洪信介豐富的植物知識,「酸藤,這個可以拿來嚼,夾竹桃科的」、「內苳子,樟科的都有一個味道」。身為植物獵人的洪信介輕易認出許多稀有且瀕危的台灣特有種。

為了採集,就算趨近直立的牆面,也得想辦法爬上去,踩著圓滑石頭,勉強當作踏點,四肢並用,找尋珍稀植物,趕在滅絕之前找到它們並保存下來。

洪信介試著攀爬近乎直立的石壁,採集植物。(圖/獨立特派員)

保育步驟繁瑣複雜 保種鬥士嚴謹以對

「有時候花都長得很像,採摘之後近距離鑑定,才知道是什麼物種。」植物獵人洪信介把待查植物帶回研究。他還登上了小學生的教科書,雖然不是植物學家,但他發現的物種已成為許多研究或保育的關鍵。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蒐藏經理蔡弼丞談到,一開始在機構培育的植物可能長得不錯,但過一陣子後,植物會覺得這不是它原生地的環境。所以後來採集時,也會一併把採一些原生地的土壤回去。

每一個步驟都有專業的細節,採集者要詳實辨識植物身分,比對圖鑑,一一確認,接著將採集回來的植物詳細登記在採集簿。要做成標本的,則用報紙夾住、擺好、壓緊,再慢慢烘乾。重複著這些重要但瑣碎的工作,日復一日與時間賽跑。

熱愛植物、充滿毅力的洪信介,還有個愛畫畫的藝術家身分,透過畫作呈現植物紋理的光彩雅緻。他更利用時間鍛鍊體力,就是希望盡可能延長自己能在山林內穿梭,採集保種的時間。

這些保種鬥士們為地球母親盡心盡力,也希望他們心中的這分熱情,能點燃更多人心中的火種,為地球永續努力。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