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斗山蓮藕產業沒落,新住民二代踏上傳承之路

分享文章

嘉義縣民雄鄉的牛斗山村,早年盛產蓮藕,當時耕地面積和種植人口都位居全臺第一,然而隨著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牛斗山的榮光不再。近幾年來,出現許多新住民第二代投入蓮藕產業,讓在地產業得以維持,年輕的新二代孩子踏入一條少有人願意走的路,充滿挑戰和艱辛,卻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踏入沒落傳統產業 青農的傳承路途艱辛?

嘉義縣民雄鄉牛斗山村過去盛產蓮藕,對當時的村民來說,挖蓮藕就像採金礦一樣。但是牛斗山蓮藕的榮景只停格在過去,失去外銷版圖,加上國內市場價格不穩定,很多農二代都不想繼承這項辛苦的傳統產業。

大約6年前,牛斗山農民引進高壓水柱輔助採收,由於不需徒手挖蓮藕,雙手不會因此扭曲變粗,新一代藕農不再出現過去村民都有的「老鷹手」,但仍少有農家子弟願意接棒。

少數留下的青農蔡家豪,母親是印尼人,父親則是牛斗山在地人,媽媽離家後,蔡家豪在國中時期一度性情大轉變。蔡家豪的阿嬤郭玉蘭告訴獨立特派員,孫子當時說要當流氓、要當老大,她一度非常擔心。

因爲家貧,蔡家豪國中畢業,放棄繼續升學,遇到藕農郭宏英教他種植蓮藕,才找到生命的方向。郭宏英表示,只要牛斗山的孩子願意做,他都願意教,因為自己這代都有年紀了,需要年輕人來傳承,也將這些孩子留在村莊。

許多人眼中的夕陽產業,對20歲的蔡家豪來說,卻是發展的好機會,他在15歲就從自家的田地起家,並找小時候的玩伴來幫忙,以種植蓮藕創業。

剛開始年輕夥伴們無法適應挖蓮藕的辛苦,紛紛打退堂鼓,再加上創業初期就負債60萬,讓蔡家豪一度很想放棄。然而,村裡種蓮藕的長輩樂於借錢協助他,讓他成功度過難關。

新住民二代蔡家豪選擇留在家鄉創業,在藕田中認真挖蓮藕。(圖/獨立特派員)

新住民二代聯手打拚 開拓蓮藕產業新樣貌

蔡家豪的公司有10名員工,一半以上是20來歲的新住民孩子,李嘉俊從高中起,就和他一起打拚到現在。

李嘉俊表示,牛斗山庄農二代、農三代就沒有人要種蓮藕了。「我們做起來以後就是我們自己的了,不用怕人家跟我們搶,這東西不會愈來愈不好,會愈來愈好,想到這點,就想拚看看,畢竟還年輕。」

牛斗山村的蓮藕每年僅能在夏季收成一次,為了照顧員工全年都有工可做,蔡家豪逐年擴種到十甲,研發出秋冬也能採收。有別於過去的經營模式,蔡家豪也實施企業化和機械化經營,以良好的制度和品質,拉住員工和顧客的心,建立每天穩定出貨至少3000斤的規模。

蔡家豪將公司想像成一個工廠,產品是蓮藕,還要分部門,把生產過程中的人力整合起來,行銷也很重要。他也說,蓮藕的品質就是在向客戶投入感情,如果品質好,客戶對公司就有信心,而非公司隨便說說。

農民準備將挖出的蓮藕拉上貨車。(圖/獨立特派員)

牛斗山農民出手相助 夕陽蓮藕產業出現轉機

去(2021)年,蔡家豪生產的蓮藕在當地農民劉智賢的幫助下,率先上架連鎖生鮮超市,一年售出14萬斤以上,開拓出龐大的新市場。如此一來,價格也較不會崩盤。

劉智賢表示,看到這些孩子如此拚命,產品卻都交給傳統市場的行口販賣,隨便行口喊價,所以就協助他們整合通路,試著讓連鎖生鮮超市販賣。

劉智賢也坦言,蓮藕產業這塊完全就是靠青農們自己拚出來的,沒有使用政府資源,也不知要找什麼單位幫忙。「這些孩子沒讀書,我也沒讀什麼書,(申請政府協助)每樣都要文書,我們有什麼辦法。」蔡家豪感念一路走來許多貴人的協助,沒有這些貴人,說不定就無法從挫折中爬起來,也沒有想到自己一路走來,會有現今的這些成就。

走過80年歷史的牛斗山蓮藕產業,雖然已經不如往昔榮景,但是近幾年來,由於新住民第二代的投入,而逐漸出現轉機,許多人眼中的夕陽產業,對於牛斗山的新住民孩子來說,卻是賴以生存的出路,甚至開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賴麗君 彭家如/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