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大賞】社群媒體壟斷現象浮出檯面,言論真的自由嗎?

分享文章

臉書身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媒體,每個月擁有1900萬的活躍用戶數,但卻是一個深受「同溫層」現象侷限的園地。數位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是言論自由,真的受到保障嗎?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數位世界的言論自由以及各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又該如何突破同溫層呢?

社群平台亂象頻傳 科技人直言是新國安危機

數位時代,網路發達,資訊快速流通。假消息、假新聞也隨之猖獗。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直言,大家都知道台灣是全世界有名,是亞洲新聞自由第一名或第二名,但同時,台灣也是假新聞最多的地方。

杜奕瑾以科技人的身分觀察社群平台亂象。

杜奕瑾說明,現在一般使用者得到資訊或新聞的來源,就是社交媒體平台。Google加上Facebook,占絕大多數閱聽人主要的消息來源。但有趣的是說,它雖然是消息來源,但它同時也可以選擇使用者看的內容,它也可以依照內容去挑選哪一個排在前面,哪一個排在後面。

杜奕瑾認為,平台巨獸濫用言論審查權,用演算法幫閱聽大眾選擇內容,是新國安危機。

杜奕瑾告訴獨立特派員,現在全世界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認知安全。這種社交媒體平台不需要為自己的內容負責,但是它又擔任了這些新聞媒體的總編輯。

例如台灣的科技防疫新聞,既非假消息、也非仇恨言論,卻全都被下架。社群平台不只成為另類總編輯,也不需要為內容付出成本。

資深媒體人黃哲斌分析,以往資訊的詮釋權,幾乎被掌握在少數的媒體管道裡面。但現在的內容創作者面對的另外一個矛盾是,雖然獲取很大的資訊自由,可是相對來講,專業生產者面臨越來越嚴苛的挑戰。

探討公共議題卻遭平台「黃標」 創作者面臨什麼挑戰?

當吸引閱聽眾目光的社群平台掌握著資訊通路,年輕創作者自行開立頻道,討論公共議題。

《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認為,所謂的資料是一種單純的事實,經過有意義的解讀之後變成資訊,資訊透過內化會變成知識,再透過反覆的行動會變成智慧。他在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把資訊內化成知識的速度,加快一點點。

經營議題性創作頻道《志祺七七》,每天七分鐘討論公共議題,包括YouTube黃標制度的爭議。

張志祺說明,黃標這個機制,一般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是看不出來有沒有被黃標的。黃標就是YouTube覺得這部影片可能不太符合一般廣告商想要的東西,所以會影響到一些內容的推播。

被列為黃標的內容創作者,還有就讀性學研究所,以推廣性教育為主的YouTuber超直白。

性學教育創作者超直白表示,很多人都對性學所有誤解,但其實性學所就是專門朝性治療、性諮商跟性教育去發展的。

為社會大眾分享性學相關知識,但因為涉及成人議題,超直白大部分的創作影片無法獲得收益。

性學教育創作者超直白告訴獨立特派員,他的頻道全部都是黃標,沒有一支影片是綠標。當有一些破百萬觀看次數的影片,大家就會覺得YouTuber很好賺,但其實這些都沒有錢的。

真假訊息快速流通 社群媒體如何影響大眾?

掌握傳播管道的節奏,面對既有的限制,數位世代也有應對之道。

《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分享,閱聽人要拓展接收資訊的管道。在他的成長過程,或是《圖文不符》團隊的成長過程當中,都是很大了之後才開始接觸社會議題。可是社會議題的討論,應該要在更早的時候開始,那個東西對思想的啟蒙是有幫助的。

社群媒體的獨大、壟斷、以商業利益為出發點,社交平台很難中立。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坦言,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只要有錢買廣告,聲量就可以不斷提高。在商用社交媒體平台上,基本上誰擁有這個社交媒體,誰就是神。

以前,打開報紙看新聞;現在,可能是打開電腦網路看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社群平台對閱聽人的思考或認知上產生的影響,是數位時代的每個人都需要時刻省思的關鍵議題。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本則影音報導為第48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媒體素養獎得獎作品)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