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機器人大量進駐服務業,未來社會樣貌如何演變?

分享文章

AI機器人大量進駐需要人力勞動的服務業,業者估算,AI機器人在餐廳支援送餐,平均每月可以節省2個人力;在飯店24小時待命引導客人、遞送毛巾,則可以抵掉3個人力。AI人工智慧的機器人逐漸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又將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服務業缺工趨勢浮現 疫情促數位經濟時代提前來臨?

後疫情時代來臨,加上少子化影響,餐飲業正面臨大缺工,不少業者引進機器人來因應人力空缺。從餐廳業者到旅宿業,包括倉儲工廠、機場、長照機構,都可以見到服務型機器人的蹤影。專家認為,AI智慧科技緩解後疫情時代的缺工問題,逐漸成為未來趨勢。

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表示,武漢爆發肺炎疫情,麥肯錫開始研究COVID-19對人類的影響。疫情延續兩年多的時間,改變人類生活習慣跟消費行為,促使數位經濟提前十年,迎接數位經濟時代的到來。

旅宿業者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非接觸式科技興起,一樣感受到對機器人的需求。旅宿業機器人執行任務,代替服務人員遞送瓶裝水、拖鞋、沐浴乳等備品,抵達指定房號時,機器人會控制房內電話,透過語音提醒房客開門。

飯店客房經理白家甄說明,因為它是24小時都可以工作的機器人,所以在飯店輪三班來說的話,它三個班都可以充當一個人,相當於三個人力。

然而,當服務業者紛紛引入AI機器人,從事重複性、高勞力、或較低技術門檻工作的勞動人口,該何去何從?

台北科技大學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特聘教授李達生坦言,2030年前大家預估最樂觀的AI應用都在服務業,從飯店櫃台的款待,甚至到保險理賠。

如何在迎向商機與便利的同時,讓機器人成為協助,而不是取代,是不可不面對的重要議題。(圖/獨立特派員)

機器人即將改變產業營運模式 如何提供有溫度的服務?

服務型機器人是一個新時代的機器人領域,機器人工業協會(Robot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RIA)指出,發生在工廠外的自動化轉型,也是一場機器人革命。服務型機器人即將進入工作場域,透過人機整合的方式創造多種工作樣貌,並改變數十個產業的營運模式。

AI科技創櫃公司執行長蘇育民認為,AI將來會像陽光、空氣、水,變成人類基礎架構,走入大街小巷,變成平民百姓都可享用的服務。

能開發出免持,只說話,完全不用到雙手的互動模式,運用5G網路,高速傳送更高擬真及細緻度的Full HD虛擬人影,驅動AI虛擬人語音互動客服–高音與民眾進行各式對話。搭配客製化的QA資料設定,即時問答,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各大場館,提供更貼心、有溫度的諮詢體驗。

蘇育民告訴獨立特派員,台灣很少能夠去做AI的語意演算法,或語音演算法的自主研發。我們的「高音」不是傻傻的聲音,不是機器人聲音,是聽得懂民眾講什麼的語音智慧。

能和人群輕鬆對話互動的「高音」,在這次高雄在地音樂祭,正式亮相,連續兩天不眠不休為遊客熱情服務。(圖/獨立特派員)

AI風潮席捲全球 什麼樣的人在未來會被取代?

全球數據量增加,處理器性能、網速的提升,演算法的進化,都推進了AI產業快速成長。

AI科技創櫃公司執行長蘇育民說明,這就是摩爾定律,因為晶片越做越小,它可以堆疊更多的元件、更多的知識。

人工智慧即將大舉進入職場,加速顛覆各行各業,帶來產業和勞工市場上的改變與挑戰,未來人人都必須終身學習,因為每個人的職涯、和KPI可能都將重新定義。

蘇育民認為,AI不會取代人,但會取代不去了解、不去學習AI的人。所以當你不了解AI 的時候,有可能就會變成未來AI世界的邊緣人。

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林沛群表示,整個產業及社會發展,會隨著人們能做什麼事情慢慢演變。當那些事情機器人可以做了之後,也會創造一些新的工作情境需要人去做。所以還沒有走到那一刻,比較難想像那個時候會有什麼樣新的生活方式。

未來新的生活方式,AI人工智慧勢必一步一步進逼我們日常的食、衣、住、行,機器人究竟是「取代」還是「協助」人類?AI智慧科技時代的風潮,已經成形,即將深入你我的生活當中,我們準備好了嗎?

(※廖怡芬 鄭凱文/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