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班開發就業新可能,庇護工場的「慢慢」長路

分享文章

由於缺工問題,許多工班找不到學徒與年輕勞動力。台中潭子的一間庇護工場開發出不同於一般的工作,以修繕類的油漆工程,結合五金行實體商店,讓成員一邊上班,一邊實習,接案時便化身為小幫手工班,打磨、補土、上漆都難不倒他們,只是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學習,並完成工作。庇護工場成員在學習和職場之路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正為自己和社會創造可能性。

步調緩慢也無妨 慢慢工班的工作是什麼模樣?

台中潭子區的五金行是間由私人企業成立的庇護工場,工作內容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而工場成員有不同的障別,他們一邊在此上班上課,一邊也跟著技術老師外出接案。

庇護工場成員的學習與工作速度較緩慢,但工場和社會都願意給他們一些時間。工場組長蕭豐源表示,因為庇護員工的體力上或工作時間上沒辦法撐很久,所以無法做急迫的工程,但顧客都願意體諒。

工場的就業服務員林培智則解釋,老師傅因賺不到錢而不接小修繕工作,庇護工場正好利用這點,教成員接一些小工程,也讓其家屬放心。成員如果沒去庇護工廠,便會待在家中,可能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能力跟著退化,就業機會也會減少。

協助辦公大樓的粉刷油漆工程,從前置作業、混合水和水泥、補土打磨,到最後的粉刷,全由3位成員一手包辦。但帶隊的老師一刻也閒不下來,技術輔導員郭士楹就談到,他們的行動力不是那麼靈活,必須特別注意他們的安全。

工班至今已接了24件工程,刷油漆、補土對他們來說,算是簡單的。他們處理過更複雜、更辛苦的工作。

庇護工場成員認真打磨牆面,這是油漆工程的一部分。(圖/獨立特派員)

給予成員多元學習機會 庇護工場創造新可能

庇護工場以修繕工作為基礎,橫向連結更多元的內容,為成員的就業開發更多的可能性。蕭豐源說明,工場在一樓設立五金行,除了成員原本正在學習的修繕,也在賣場練習收銀或上貨架。

小芸(化名)是工班裡唯一的女生,有她在的地方就是話題的中心。母親過世後,阿姨送小芸到庇護工場獲取社會經驗,也學習一技之長。家屬發現,她來這裡之後,有很大的轉變。

小芸的家屬表示,她過去不太出門,跟外人接觸時也幾乎沒有說話。但現在,小芸卻可以和工班夥伴們溝通得很愉快。

女生多半會選擇服務類的工作,但是小芸一開始就選擇修繕工作。小芸說:「想說如果學會了,可以幫家裡,或者是幫忙朋友,然後就可以賺一些錢。」成員在庇護工場裡,逐漸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出路。

庇護工場成員協助保持五金行貨架的清潔。(圖/獨立特派員)

庇護之後呢?工場成員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在工場上課時,老師解說示範之後,小恩(化名)總是第一個操作練習。小恩的動作比較靈活,擅長刷油漆,也可以跟著老師外出接水電的案子。對他們來說,所有的學習時間,都必須拉長。

林培智談到,小恩很願意學習,只是速度較慢,必須不斷學習。在服務員職務上,林培智則說,以他們的興趣為主,看訓練項目有沒有符合的,再從中瞭解他的操作是否符合這種職種。不過在工場就得多元訓練,每個項目都要去學。

庇護工場成員有其特殊性,他們需要學習如何融入職場,社會也需要瞭解他們的不同之處。林培智表示,成員可能受欺負又不敢講,而且在工作場合遇到困難就會停住,不知怎麼做,此時可以提示他怎麼做,他就會持續地做。

能否順利銜接職場,需要考量他們的工作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除了職場轉介之外,庇護工場也思考與專業師傅配合,以及自行成立工作隊的可能性。

蕭豐源提到,只要成員對哪個類別很厲害,他們就會朝那個方向給予更專業的訓練。以後去施工,跟外面的工程行配合時,就會把成員派出去,跟工程行互動。

從庇護工場到職場,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個人的努力、家庭的支持、社會的接納,需要各方共同成就。

(※婁雅君、劉建邦/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