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居護所發現,8成的居家個案都有不同程度的足部問題,嚴重者甚至造成臥床。因此,一群護理師透過引進國外足部護理課程的訓練,開始投入「足部護理」的照護工作。足部護理是一種預防照護,協助高齡者與獨居老人生活自理,也能即早解決身體上的問題。然而,這樣新穎的照護模式仍鮮為人知,在制度上也面臨挑戰。
護理師引進國外觀念 為何需要居家足部護理?
隨著高齡化及社區照護的需求愈來愈多元,居家護理所提供到宅照護也朝向分流,足部護理觀念引進台灣才5、6年。改變來自於105年、106年,護理師呂郁芳因緣際會接觸到丹麥的「足療」概念,跟著來台上課的丹麥足部照護專家莫德勒(Mette Modler)教授學習,開始投入足部護理的領域。
從加護病房培訓出來的呂郁芳,是高雄長庚醫院草創時期的第一批護理師,也做過校護,民國95年,她第一次踏入長照,101年成立居家護理所。她對到宅照護的個案十分謹慎,每個腳趾甲縫隙都清得乾乾淨淨。
當時居護所只有做健保,也就是到個案家中換管,可是呂郁芳認為,居護師能做的不只於此。「我覺得居護師給人家的感覺就是換管的小姐,我覺得我們不該只有這樣。」
中華基督教福音信義傳道會的社工督導蔡佳霖也強調足部護理的重要性,因為高齡者獨居現象多,他們必須自己生活,所以對他們而言,能走路很重要,如果不把他們的腳保養好,恐怕會影響到未來行走與生活。
足部護理防患於未然 到宅照護的現況與困難
熊仁吉82歲,40幾歲就患有糖尿病,目前獨居,使用長照送餐服務,生活可以自理,但好幾次因血糖過低在家中昏倒。有時糖份不足,八寶粥就放在視野所及之處,要去拿卻走不到那裡,所以口袋都要裝著糖果。
居家護理所主任孫金麗說明,這個個案主要需要血糖控制,接著就是足部護理,因為他下肢比較無力,走路容易踢到,萬一腳趾細菌多造成傷口感染,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或全身性的感染,後續便會有很大影響。
呂郁芳也擔心,糖尿病可能導致末梢神經遲鈍,若只產生一點傷口,他不會有感覺,就每天照常走路,如果家屬又沒有注意到,傷口就會慢慢變大。有些患者截肢原因就是如此,變嚴重後才發現並進行治療,就來不及了。
目前居家護理無法用健保來執行足部護理,只能以長照的居家護理衛教與諮詢為名,通常會給一組4次就必須結案,事實上足部護理預防重於治療,需要的時間成本更高。
呂郁芳就表示,傷口護理或衛教,頂多50分鐘就能結束,但若是足部護理,最簡單也要一個半小時,最困難的則需要2小時。她坦言,很少人知道足部護理,政策也沒有明確支持。
規範也為他們帶來許多限制,呂郁芳建議,護理人員的足部護理跟居服員的不一樣,可以給護理人員一個碼別,便不必綁在居家護理項目中,或是直接公告開放,足部護理也可以用居家護理衛教與諮詢的碼別進行。
足部護理舉「足」輕重 增進高齡者健康與自尊
對於到宅照護,呂郁芳期望護理師能全面受訓,且以個案的長久照護來說,其實能讓護理師配上居服員是最好,也就是由護理師進入做處理跟衛教,之後每日或每週的維持就交給居服員。
孫金麗則期待,在服務過程中,個案可以有機會在他的生命過程裡,不要成為那個完全臥床被照顧的人,才能夠提升自尊感。把足部護理延伸到在宅照護個案,除了增加他們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也讓生活可以更自主。
呂郁芳提到,其實已經好幾次有阿公、阿嬤說,活到80幾歲了,沒有一個人可以專門看顧我的腳。他們從個案身上獲得許多鼓勵,也看到他們真的很欠缺這樣的服務。「這條路真的不好走,我也希望更多人參與,我就不會做得那麼辛苦。」
足部護理在國外行之多年,國內有一群護理師早在五、六年前,就看到在宅與獨居老人的需求,他們用一步一腳印走出一條路,因此培訓、相關的政策與給付,也應該回應時代的趨勢。
(※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