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2)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起台灣社會對全民國防的關注,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率領訪問團訪台,在中國軍演示威壓力下,民防議題的討論熱度更高。其實一些民間單位正積極推動民防議題,並以實際行動倡議民防概念;但地方卻在國防準備上遇到困難,《民防法》的實行狀況也遭到質疑。
民間單位力推民防概念 全民國防意識抬頭?
穿上裝備,這一天台灣鐵杉民防協會將進行例行訓練。由於射擊攸關隊友和自己的性命,動作不容許出錯,同一個訓練項目常常被要求不斷反覆演練,不但要成為反射動作,還要達到零誤差。
後備自訓是協會重要的倡議項目,自訓成員大多已具備相關戰術知識或技能,基於共同理念號召聚集訓練。由於沒有外界資源挹注,訓練裝備要自費購買,場地更要自行租借,成員間必須具高度參與共識才能持續運作。不過近兩年,參與者有增加的趨勢。
協會的理事長阿旭(化名)觀察,大概從2020年以來,開始有愈來愈多願意自主訓練的人說想要保衛台灣。不管是香港反送中還是烏俄戰爭,都激起一波浪潮,讓許多民眾覺得人民應該站出來保衛家園。
以推動全民國防為成立初衷的黑熊學院,在民防議題被看見後,下半年的課程幾乎都額滿。發起人何澄輝表示,過去因軍事被包裝為專業且危險的知識而造成大家恐慌,以至於在面對戰爭時,可能會做出錯誤判斷,進而危害自身乃至於社會的安全。
何澄輝坦言,台灣這幾年都被指名為遭到認知攻擊或假訊息攻擊最氾濫的地方,這也使台灣社會存在許多對立、衝突與困惑,特別是面對中國威脅以及戰爭可能爆發的挑戰時,讓大家在判斷和應對上可能互相仇視對立。所以希望透過課程,讓大家了解認知戰,並建立對戰爭的抵抗意志。
基於戰爭發生,並非人人都上戰場的實際考量,相較有形的民防戰術,黑熊學院的課程設計更著重在擴大基礎,培養專業人才,戰時可以透過穩定後方,進而支援前線。
《民防法》熱度升 地方實施民防問題多?
過往在地方選舉較少被提及的兩岸、外交、國防等議題,罕見的在2022年年底九合一大選前被提及,甚至出現民團要求縣市地方首長候選人必須在抗中保台議題上表態,也讓民國90年就已制定的《民防法》有了一絲熱度。
民防法只有31條,目的是有效運用民力,在平時協助防災救護,戰時協助軍事任務。除了規定的相關工作範圍及組織權限,也明訂民防經費必須由相關機關編列。而在民防預算書上,卻看到不少服裝、聯誼、餐敘的字樣。
新北市汐止的里長郭書成提到里內突發的坍方事件,不禁想像同樣的狀況,戰時與平時會有什麼不一樣。
郭書成質疑,戰時資訊到底要怎麼做傳播鏈?沒有廣播,也不知道有沒有網路,就算真的能通知到大家,後續是要指揮官指揮民眾嗎?如果沒有指揮官的指令,又要怎麼辦?
雖然有全民國防手冊,但郭書成說:「手冊只有告訴你要做什麼,沒有告訴你要怎麼做。」例如分配物資、去避難場所、分配水源等,但要去哪裡取得這些物資、是否該做戰備的物資儲備,或是到底水源在哪裡?這些都沒有特別指示。
找出民防人員召集通知書是每一年基層里長都必須進行的訓練,每次4小時,郭書成參加了兩次,都讓他覺得在浪費時間。因為宣導內容和民防毫無相關,讓他不禁痛批是掛羊頭賣狗肉。
準備避難物資 居安思危觀念不可無
戰時避難物資的準備,在平常可能看不出其重要性,但在戰時卻十分關鍵,然而,台灣民間卻似乎缺乏警覺心。
戰時物資的準備是類似避難包的升級版,食物、水、保暖用具、保護裝備是最基本的項目,同時建議可以準備具過濾效果的淨水吸管,確保飲用水的取得,另外,對講機則可以提高通訊機率。
除了避難物品,如果有居家防衛或社區巡守的需求,防護裝備就需要升級。阿旭(化名)建議,可以準備戰術背心,並插入抗彈插板,若遇到附近有飛彈砲擊,會有防禦效果。
過去兩年,在疫情的病毒威脅下,台灣社會有「同島一命」這麼一句話。同樣的,在國家安全議題中,也許需要堅定地抱持「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想法,台灣社會才能更加安全。
(※李婕綾、張智龍/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