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總統蔡英文推動「2030雙語政策」,教育部預計砸下超過57億元來推動雙語教育。沒有選擇的學生傻眼喊:為什麼連生科也變英文!許多被迫進修雙語、升級打怪的在職教師也萬萬沒想到有用英文教課的一日。地方縣市首長為了政績,倒是樂於許下「雙語教育願望」,全臺公立國中小學校總動員全力衝刺,但是當數字成為目標而非手段時,雙語課恐淪為打假球政策。

公立國中小學引進愈來愈多外籍老師,與中師協同合作,在非英語科目中進行雙語教學。(圖/獨立特派員)

雙語課重溝通 英語課重學力

總統蔡英文推動「2030雙語政策」,教育是政策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預計投入超過57億來推動高中以下的雙語教育。

現在愈來愈多公立國中小學課堂上,都可看到外國老師的身影,甚至學生熟悉的本國籍老師,也突然在某一天開始,課堂上夾雜中英兩種語言上課。

所謂雙語課並非是全英語上課,而是在非英語課的領域課中,用中文與英文兩種語言上課。提供學生可以常常使用英語的環境,「讓學生先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後他才會開口跟你用這兩種語言溝通。雙語課重溝通,英語課重學力,」執行國教署雙語教育計畫、臺師大教育學系林子斌教授解釋雙語課的目的。

雙語課不禁止講中文,也不考英文,「語言是流動的,同學準備好了就講,所以當小朋友講不出來時,老師也不會說,來,跟著我念一次,」宜蘭吳沙國中教務主任陳欣怡受訪表示。

來台從事雙語教學的外籍老師(簡稱外師)Nat,目前任職於高雄大華國小。他觀察,台灣人從國小到大學都在學英文,卻仍不習慣開口用英文溝通,因此他希望雙語課能讓學生有多聽、多說、多運用的機會。

目前最常見的雙語課程是音樂、藝術、體育、生活等。不過到了國中,有考試升學壓力的學科,例如:生物、生科、地科等若以雙語授課,難道不會影響學生考試成績嗎?

「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學科專業為主,雙語是加分」林子斌教授說明,雙語課千萬不要反客為主,習得學科知識仍是唯一目的,若學生聽不懂英文,應該及時切換調整。

有別於以往英語課淪為應付考試的填鴨教學,雙語課擘畫出美麗藍圖。

但問題是,目前教學現場中,有雙語能力授課的老師有幾位呢?

在職老師升級打怪 開設雙語課

引進外師、增加大專院校雙語師資生,雙語師資仍不足。只能寄望在職教師進修雙語課程,投入教學。(圖/獨立特派員)

雙語教師不足的解方之一是大舉招聘外師。然而依據教育部規定,必須要有教師證照的外師才能獨立授課,否則仍須本國老師(簡稱中師)協同教學。況且聘請一名外師成本高昂,一年薪資待遇約新台幣1百多萬元,除非地方縣市財力雄厚自行招聘外師,否則只能仰賴中央有限的外師名額。而目前正在大專院校攻讀雙語學分的學生,也來不及馬上投入教學現場。

依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引進的國中小外師477名,攻讀雙語學分的師資生1,652名。全台有3,360間國中小學,即便一校一雙語師,仍供不應求。只能寄望在職老師投入。

「我從沒想過有天要用英語教學,」從事教職超過30年的高雄大華國小校長莊明廣笑說。

時代在走,改變要有。但這個改變對許多在職老師來說,真的是萬萬沒想到。目前在職教師修讀雙語課程的人數為3,258名。但是修完課程,不代表大功告成。

宜蘭吳沙國中生物科葉雅菁老師分享,原本想使用arrangement一詞,沒想到英語老師提醒這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生字,建議改用make。諸如此類在教學現場的眉角,需要英語科老師或外師從旁協助。

林子斌指出,雙語老師的專業在於依照學生英語程度與課程難易度,來判斷中英文的使用比例,以及使用時機。

但在學習雙語專業之前,老師還得克服自己的心魔。

臺灣在職老師拋棄偶包、突破心魔開口用英語授課。(圖/獨立特派員)

老師拋棄偶包 開口講英文

許多臺灣人不敢開口說英文的態度,老師同樣也有。

進入學校觀察雙語課逾百堂的林子斌教授觀察,老師害怕自己的英文程度不好,甚至比部分學生還差,以致不敢開口。林子斌釐清:「雙語課不是英文演講比賽,是要用兩種語言讓學生可以理解學科的知識技能。老師只要把偶包拋棄掉,敢開口,其實他的英文程度絕對比他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好。」

記者實際走入五所國中小學校的雙語課現場,除了英文是母語的外師,中師的確多少都有口音。但這會影響學生學習嗎?

吳沙國中學生李俊瑋表示:「本來每個人說話的口氣不太一樣,大概聽得懂他的口音在講什麼,比較容易分辨單字。」吳沙國中學生翁士桓說:「口音其實還好,台灣籍的老師都會幫忙講得清楚點。」

葉雅菁老師坦言被學生吐槽口音太重,但她回應學生「我就是在台灣土生土長,所以口音重,但是我敢講,老師希望的也是你們敢講。」

不只老師要突破心魔開口講英文,學生一樣要被迫開口ABC。

國中專業科目有考試升學壓力,內容亦有難度,師生在雙語課這條路磨合期長。(圖/獨立特派員)

學生眉頭一皺:為什麼這節課也是英文?

目前教育部並沒有強制學校執行雙語教育,老師還有迴避空間。但學生可沒得選擇。

記者走入高雄大華國小低年級的生活雙語課,無論是外師或中師,皆全程用英語上課。例如老師要同學專注聆聽時說:「eyes on me!」學生秒回:「eyes on you!」類似這樣的課室用語,上過一學期雙語課的學生已經可以流利開口了。

但既然是全英語,孩子們都聽得懂嗎?「還是有些聽不懂,」大華國小低年級同學受訪時表示,聽不懂還是繼續聽。也有孩子表示聽不懂就回去問家長,或用手機查。觀察學生們的上課情形,老師透過肢體語言、圖片、影片等不斷重複同一個英文概念,生活課內容也很實用,學生們接受度高,與老師互動無礙。

但是有考試升學壓力的國中階段,加上與日常有段距離的專科內容,如生物、地科等,學生抗拒反應相當直接。

「老師在上老師的,尤其講英文的時候,都不會有人回他,因為大部是聽不懂的,」吳沙國中學生李俊瑋回憶剛開始雙語課情形。

「講一個單字沒有人聽得懂,就是一個尷尬的氣氛,所以現在是繼續嗎?還是怎樣?」吳沙國中同學吳若瑄分享。記者問,再重來一次,你還是會選擇有雙語課嗎?吳若瑄:「會!雙語課也不是沒幫助,畢竟從不敢講到敢講。」

對英文興趣不大的吳沙國中同學翁士桓表示,雖然剛開始聽不太懂,甚至遇到專有名詞就卡住,但經過時間累積,多聽之後發現,雙語課學到很多英文課本上學不到的生活字詞,仍有助益。

吳沙國中自108年開始實施雙語課,學生反應相當不給面子:「為什麼是雙語課?為什麼老師你要講英文?為什麼我在自然課要看到你(指英語老師)?」在學校推動雙語教育、同時也是英文老師的陳欣怡回憶。

老師在備課時,不斷依據學生的英文程度,動態調整中英文使用的比例,遇到學科內容難度較高時,就必需放棄英語,全回歸中文。隨著時間積累,「走到現在,雙語課堂上,學生沒有人會說:老師你不要講英文、我不聽不懂啦」陳欣怡欣慰表示。

教育需要長時間醞釀跟累積,但縣市首長的政治生命卻在跟時間賽跑。

各縣市首長紛紛許下「雙語學校願望」,假若不管學校師資是否到位,一味狂追績效數字,雙語政策容易淪為打假球(圖中學校僅示意畫面,非報導指涉對象)。(圖/獨立特派員)

政治首長許下「雙語教育願望」 誰來實現?

蔡英文提出2030雙語國家目標,但沒有具體作法,各縣市只能自行解讀。加上看到開設雙語課的學校,口碑與學生數皆顯著成長。政治生命有限的地方首長們紛紛許下自己的「雙語教育願望」。

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2026北市國中小100%全轉型為雙語學校」。高雄市長陳其邁111年投入2.17億元推動「校校有雙語」。台南市長黃偉哲計畫「113學年全市過半數學校能執行每周1/6雙語課節數」。基隆市長說「兩年達成區區有雙語學校」。諸如此類的政策宣示,在許多縣市上演。

然而,這些計畫時間如何推定?雙語學校的定義是什麼?1/3雙語節數、1/6雙語節數的根據是什麼?各縣市說法不一。

「很多地方局處就會說,我到什麼時候哪些學校要變成雙語學校,他也不管這些學校準備好了沒有,他要的是雙語學校的數字,」林子斌不諱言,「有些縣市局處會限定學校只能做某種雙語課型態,但是台北市蛋黃區的學校能操作的雙語課模式,不一定適合非山非市或是偏鄉學校。」

為了實現首長們的「願望」,以及取得資源開設雙語課,學校紛紛申請中央或地方的雙語教育計劃,但隨之而來的KPI檢核評鑑,真的能反應真實的教育現況嗎?

「把KPI當作最終目的,而不是手段時,雙語課政策就走歪了,」林子斌坦言相當害怕發生這種狀況,他認為學校為了交差了事,很可能報告作假,評鑑當下100分,評鑑過後就走人,雙語課淪為打假球。

高雄大華國小開設雙語課進入第四年,校長莊明廣認為,不能忽視數字績效的提醒與回饋,但是過猶不及,「孩子他敢說、敢表達,錯了這次,他會再去聽別人怎麼做(說),這樣的(願意學習)動機態度與環境氛圍營造,是很難從KPI呈現出來,但卻是教育帶給學生最重要的價值。」

「教育本來就不是用成績來決定孩子的成就,」陳欣怡認為,願意學習的態度與氛圍很難量化,「檢視學校雙語教育有成功,就是學生沒有(從學習中)跑走,沒有抗拒,我的老師都很有自信站在台上,願意做雙語教學。」

當回歸教育本質是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生命,而不是成就政治人物的成績單時,才有可能讓老師們心無旁騖的教書,真正落實語言教育。

(記者/邱惠恩  鄭仲宏 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