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核定通過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期待能活化整體產業。其實民間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運用,就連堆積如山的邊角料都可以製作成生質顆粒,作為發電原料。要振興竹產業,不只要穩定上游原料,更應該在政策面,串聯各環節,才能讓環保的竹產業走向綠色的循環經濟。
竹產業面臨諸多挑戰 走向機械化生產成迫切課題
行政院在2021年底,核定通過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想要振興竹產業,首先,得從上游穩定原料開始。另一方面,林務局也釋放國有林地,加入生產行列。
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櫓祝表示,主要會針對一、二年生做留存。這樣過了三年之後,還可以再進場做一次收穫。所以如果以十年一個週期來講的話,每三年可以再進場收穫一次。
想要振興竹產業,除了原料之外,還得面臨砍竹工班人力流失和斷層的問題。
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鄭揚宜認為,不可能讓年輕人去做完全的勞力付出,所以一定要把它轉成是經營的概念。第二個是,伐竹的機具有沒有可能更新,或者是用機械化生產。
竹製品剩料製成生質顆粒 如何串聯資源擴大產能?
早期,製作竹劍剩下的邊角料,還可以賣出去多一筆收入。廢料也可以拿來燒鍋爐,產生的蒸氣可以煮竹子、供熱壓台使用,現在也同樣面臨燃燒後的空汙問題。
竹藝社負責人蘇祺嶽表示,第一點就是燒,會產生需要的蒸氣,剛好把這個廢棄物處理掉。現在鍋爐不能燒,廢棄的竹子竹屑,沒有辦法處理。
這間竹劍工廠,以造粒機將堆積如山的剩料,晒乾破碎之後,製作成生質顆粒。
竹劍工廠廠內工作負責人吳慧玲說明,利用竹子的一些下腳料,經過大破碎、小破碎之後,再經過環模,擠壓成這樣的顆粒。目前它是做火力發電使用。
高雄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張耀聰解釋,它的原料是來自於植物體,並不是石化燃料。在歐盟地區,他們認為生質顆粒是屬於零碳排的燃料。
有設備,有原料,看似完美的解方,但是兩者之間卻沒有連線。如何將各地區的資源連結起來,政策端應該有所作為。
從廢料到再生能源 循環經濟如何成為顯學?
來到農業大縣屏東,由地方政府整合農業廢棄物處理,從破碎、集中暫置到清運處理,都有補助。這家廢棄物清運業者,有穩定的料源,一個月就要處理400公噸的行道樹枝葉。
廢棄物清運業者陳享賓表示,如果物料送進來這邊的話,一定要非常乾淨,清潔乾淨的東西才有辦法去做破碎,破碎之後還要篩選,篩選到3到5公分需要的品項。還要烘乾,還要磁選。
這裡有全台灣第一套,申請農業廢棄物發電的設備–生質能氣化爐發電機組。近年來各縣市焚化爐爆滿,幾乎不再處理農業廢棄物。有了這套設備,處理的同時,還能發電。
設備公司負責人張祐謙說明,廢木材打成規格以後,進到裂解爐,點火下去悶燒。它產生的一氧化碳、甲烷氣、氫氣,把這三種可燃氣體利用起來,就是發電的重要氣體。
投入500到700公斤的各式乾木材,每小時可以發電500度,經濟部能源局在今年新增,農業廢棄物再生能源躉購費率,每度電高達5.1407元。業者看好這項商機,進行設備廠房投資。
一台破碎機,加上一台節能快速碳化爐,這種小型設置,可以將農業剩餘資材,變身為醋液和生物炭,就地利用。
高雄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張耀聰解釋,生物炭如果單獨施用在土壤裡的話,它可能會因為碳氮比的關係,造成植物缺氮的現象。把它開發變成肥料,農民不用去思考說,施下去會不會碳氮失衡,因為可以把它當做一般的肥料來施用。
從竹林到產品,從廢料到再生能源,綠色經濟已具雛形,只等待有效串接,才能真正走向綠色循環的道路上。
(※婁雅君 鄭凱文 鄭仲宏/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