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演繹歷史人物的廟會嘉年華,北港藝閣有哪些迷人之處?

分享文章

雲林北港朝天宮,是當地最重要的信仰中心,香火鼎盛。每逢媽祖生日,朝天宮舉行的藝閣車隊遊行,成為當地特殊的宗教文化。但製作藝閣車的工藝,卻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失傳。北港有一位在地的藝閣老師傅顏三泰,他的團隊如何承擔起這項傳承任務呢?

藝閣文化逐年演變 廟宇嘉年華吸引眾人目光

一個平日,雲林北港一場嘉年華般的盛會,劃破午後的寧靜。車隊巡迴沿途,民眾不論老少,夾道歡迎,這是藝閣的魅力。藝閣是北港的傳統,源自於在地香火鼎盛的朝天宮。

文史工作者蔡享潤說明,小孩子裝扮成歷史人物站在藝閣車上面,讓遊客、香客來觀賞。

每逢媽祖誕辰、出巡繞境之時,藝閣隊伍就會隨行。真人演繹,是北港藝閣最大的特色,演繹者也會灑下手中的零食或玩具等小物,與民眾互動。大家也爭相接下這些從天而降的小禮物,像是接到了神明的保佑。藝閣在台灣,約有三百年的歷史,早期有用牛車拉的,以及用人力扛的,後來才逐漸演變成車子載。

蔡享潤解釋,藝閣車上面有非常多的像是木雕、彩繪、金工、機械、電工等等,是移動廟宇的概念。

端坐在藝閣車上,身著華服、臉抹濃妝的是雲林北港在地子弟。(獨立特派員/圖)

藝閣設計處處需考究 傳統文化如何走出式微命運

北港的舖,由各行各業分別組成,各舖每年贊助一台藝閣車,幫媽祖慶生的同時,也有評分比賽。因為藝閣車的學問不簡單,它不只是模擬一座廟宇,更要演繹一個故事。

文史工作者蔡享潤分享,藝閣通常會演繹歷史人物教忠、教孝的故事,或者是跟台灣有關係的媽祖故事、民間的故事。

就像翁先生的舖,今年演繹的是明朝台灣教育家沈光文的故事,而這些題材,很多都是顏三泰這位藝閣老師傅提出的構想。

藝閣師傅顏三泰談起如何發想主題,他說看書、看戲、聽人家說都有。會將蒐集到的故事與主事者分享,告訴他們這個主題有什麼看頭,如果對方也覺得有意思,就會以這個故事作為藝閣的主題。

提供了故事之後,顏三泰接下來的功課,就是要做車輛造型的歷史考究了。

顏三泰介紹這次藝閣車的設計概念,他依寺廟建築的方式來打造,前面三川、後面後殿、旁邊有護龍。

藝閣的製作過程,幾乎都能一手包辦的顏三泰,事實上,是位燈藝師兼工藝師。早年,他的父親就是地方知名的藝閣花燈創作者,從國小就當爸爸的助手的顏三泰,憑著對父親和藝閣的情感,繼承了這項技藝。這間工作室裡的藝閣車,從無到有,他幾乎能一手包辦,每一台都像是他的創作品。

早年,顏三泰從父親的助手當起,如今已是雲林北港藝閣文化傳承的重要推手。(獨立特派員/圖)

六十歲登上藝閣車 北港阿媽:我這一生值得了

工作室的一角,顏三泰的工作夥伴黃志偉,正專注地彩繪。從事廟宇彩繪相關行業的他,擔當起藝閣工作室的著色、布景和道具製作等美術工作。

藝閣彩繪師傅黃志偉認為,藝閣的東西比較民俗,要雅俗共賞。所以在製作藝閣的時候,色彩會運用得比較濃、比較鮮豔。

顏三泰兒子顏聖彰則接下了藝閣傳承的棒子,對他來說,工作室裡的每一樣東西、工具以及車輛都無限的可能性。甚至還有打造融合東方與西方文化藝閣車的企圖心。

大多藝閣的演繹者是朝天宮信眾的子女,因為爸媽們相信,坐上藝閣的孩子會得到媽祖庇佑,乖乖長大。而對不少北港人來說,演繹過藝閣甚至是種榮耀。

藝閣化妝師蔡依庭坦言,這幾年藝閣文化其實有一點改變,可以看到年紀比較大一點的藝閣演繹者。他去年幫一位六十幾歲的阿媽化妝,協助阿媽圓藝閣的夢,阿嬤下來只說:「我這一生值得了!」

藝閣車隊熱鬧繞過大街小巷,也把人們的熱絡,繞在一起。對北港人來說,爭妍鬥豔的藝閣車隊,不只是在地盛會,更是居民集體參與的成果,它維繫著地方情感,延續了跨世代的共同記憶。即使北港媽祖信仰文化的意涵,隨著世代演變,但那道榮光,似乎還隨著藝閣,閃耀在北港街頭。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