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小三通流入中國食品,違規竄台惹食安疑慮?
廖怡芬 賴振元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台灣其實沒有核准螺螄粉進口,魔芋爽也必須專案申請、貼上繁體字標示才能販售,但在夜市、網購平台還是隨處可見。原來金門到廈門之間的小三通,成為民眾帶貨來台的灰色地帶。違規中國零食如何流入台灣?未經查驗、標示不明的中國零食,會對人體帶來什麼影響?民眾又該如何辨識? 幫忙帶貨有錢賺?違規中國食品怎麼來台灣的? 來到金門,在對接廈門的水頭碼頭,可以看到藉由小三通往來兩岸的遊客,出關時手推車上除了行李,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牛皮紙箱,裡面裝滿了各式各樣的中國食物或用品。 一位匿名金門在地青年說:「在廈門的時候他們就會問要不要帶貨,通常都會用紅色帶子裝。近期會有一箱一箱的問,如果你自己沒有買的話,要不要幫我提一箱零食類的,就是辣條、魔芋爽、螺螄粉,反正你就推過去(金門),然後下船之後就會有人會認走。」他也提到,每一次至少會提供100到200塊人民幣之間的費用,如果幫忙帶貨的話就等於船票不用錢。 來路不明的零食你敢吃嗎?違法販售引發食安危機 這些沒有經食品安全查驗或報關繳稅的中國食品,就這是樣流入台灣的各大夜市或網路平台,各式各樣吸睛的小點心,卻都沒有合格的品質標示。 其實這樣的食品,因為沒有正式經過海關的報關與查驗,以及食藥署的輸入許可通知,就已經算是違法販售,臺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科長林冠蓁說:「還有它的食品添加物使用是不是有超量,就比較沒有辦法確保。因為每個國家對於食品添加物限量的標準都不一樣,只要在國內販售,就必須符合國內的法規。」 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規定,食品的包裝上,必需以「繁體中文」明確標示內容物、生產地和台灣進口商等資訊,衛生局強調,沒有繁體中文的明確標示,依法可開罰3萬到300萬元。 像這樣來路不明的零食,不只沒有正確的標示,也可能含有不明成分,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引發食安危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魔芋爽的鈉含量,一小包大概都超過200毫克,一個成人一天鈉不要超過2300毫克,一小包的魔芋爽就包含我們一天要吃的鈉的十分之一。」 三無食品垂手可得 消費者如何吃得安全?臺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科長林冠蓁說:「這個(親嘴燒)光看品名完全看不出來是什麼,在食品的命名上,我們也要求食品業者命名必須要與本質相符,讓消費者看到品名,知道這個是什麼產品。就我們國內的法規來講也是違規的,我們也會請業者必須去做改正,一樣就是會依照食安法第22條,會有3到300美萬元的罰款。」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生化學科教授麥富德說:「防腐劑、人工色素、重金屬還有二氧化硫等等,這些所謂的抗氧化劑,當這些都沒有在一個規範濃度的範圍下,進到我們的市場,危險的話會危及生命,或是造成慢性疾病。」 麥富德也說:「蠟瓶糖在網路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成分最主要標示的,是寫著蜂蠟跟一些添加劑,但是實際上我們發現,基本上它的標示是不實的,因為衛福部有查到,它的成分是來自於工業蠟,而且它的來源是不明的。」這些製造過程的不透明,都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或添加有害物質的風險。麥富德也提到,霉豆腐的造過程也是不清楚的,它的黃豆如何儲存、它的調味劑跟色素有沒有經過檢驗,透過怎樣的管道進到我們台灣,其實大家都不清楚。不論是在夜市裡還是網路購物平台上販售,這些中國零食垂手可得。消費者如何吃得安全?除了自我警覺之外,政府再不加強查核管理,違規零食就會一再透過邊境貿易,悄悄流入台灣夜市或網路平台,食安危機也正隨著它們,一步一步流進台灣!
專欄
傳統美食老店掀起歇業潮,業者遭遇哪些困境?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的小吃一直很受國內外觀光客的喜愛,但根據統計,台灣小吃、食品及飲料攤販,5年來大減了23%。生意好的小吃店,為何會後繼無人?觀察現今餐飲環境,消費者會要求食材、CP值,加上外送平台又多,這些都衝擊到老店的經營。老店如果要傳承,困境該如何解決? 小吃攤販數量創新低 老店為何後繼無人? 台灣飲食的多元性聞名國際,而傳統小吃更是底蘊。但小吃老店歇業、傳統美味失傳的事件,卻時有所聞。 從歷年台灣攤販數的變化來看,主計總處的數字顯示,民國107年開始,攤販數量呈現負成長,到了112年6月底,攤販剩下23.3萬攤,創下統計以來新低。 有口碑的小吃老店歇業,令許多老顧客扼腕,不過也有人好奇,這些有招牌紅利加持的老店,為何後繼無人呢?其實,老店要傳承下去,並不容易。 這家台南超人氣鴨肉焿,是45年老店。如今站在第一線控場的,是30歲的二代接班人啟亨。(圖/獨立特派員) 小吃老店第二代啟亨說:「爸爸身體有些狀況,我那時候也還在念大學,就決定休學,回來家裡開始做。」 二代接班,談何容易。即使啟亨小時候常陪父親做生意,但如何扛起一家店,他幾乎是從零開始。如今,他能俐落、熟稔地做出美味餐點,弟弟啓銘也成為他的得力助手,老客人回籠,還吸引許多新饕客。 二代接班 老店光環背後的壓力 其實,啟亨接班10年來的壓力很大,店內牆上貼了以往媒體來採訪的照片,這是老老闆輝煌的成績。 啟亨說:「一開始真的是認同度的問題,大家會想說,一個年輕人回來做,第一個問題是怎麼會突然回來,然後就會覺得說,做的味道是一樣的嗎?」 好味道是小吃店最核心的價值,已退休的父親還是很關心餐點品質。不想讓客人失望的啟亨,花了很多心力跟爸爸學習,想出辦法記住爸爸的好味道。味道不變對接班人來說,只是基本壓力,更難為外人所道的,是複雜的心情。 啟亨說:「你做得好,好像是應該的,沒有人特別稱讚;但是做得不好就會被批評,光這個招牌就有一個壓力在。」 老老闆特別示範切鴨肉,指導半接班的啓銘,希望啓銘能學會真功夫,因為他即將像哥哥一樣,成為全職的接班者。(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接家業,可能得放棄夢想,這也是很多小吃老店後代,選擇不繼承的原因。原本是扯鈴教練及表演者啓銘,還在摸索扯鈴和家族事業的平衡。他說:「我還是會想要做我想做的事情,不想被永遠綁在這邊,所以我才會選擇上完課再回來繼續忙。」 飲食消費市場改變 老店美味如何延續?   其實,小吃店二代不願意接手,背後有很多原因。其中,飲食消費市場改變,是更困難的狀況。週六傍晚的寧夏夜市,有家臭豆腐店早已開賣多時。店裡的總指揮李啟榮是第三代,二十幾年前,李啟榮突然辭掉外商公司的工作來接班,父親很驚訝。 父親李秀男說:「我期望第二代不要再走老爸這一條路,真的很累。以前的生意非常好,甚至會做到凌晨兩、三點。」 不過李啟榮卻覺得,爸爸辛苦撐過來了,希望能繼續再發揚、延續下去這個傳統又好吃的產業。20幾年來,李啟榮和其他小吃老店的接班者一樣,歷經了傳承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壓力,也用新概念來經營這家老店。 李啟榮說:「餐點的流程標準化,還有品牌化,讓客人見識到這個Logo,會想要進來。」 李啟榮把店面裝潢得明亮舒適,牆面上貼了老店的故事,讓老店的文化傳承下去。(圖/獨立特派員) 李啟榮不僅做多元化經營,還努力研發各種不同口味的餐點,這些都是為了跟上飲食消費市場改變的腳步。尤其今日飲食選擇多元,消費者的資訊取得管道也更多。產品競爭還要兼顧行銷之戰,往往也是降低後代接班意願的原因,而老店經營現今面臨的挑戰,甚至比上個世代更多。 台灣缺工的壓力也衝擊小吃業,如何幫助小吃老店傳承,經濟部提出策略。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署長蘇文玲說:「經濟部有一個協助小型店家的雲市集,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數位工具。業者想要有顧問進去輔導,我們會根據他的需要,由顧問提供他專業的輔導協助;資金負擔比較辛苦的話,也有貸款方案。」 小吃老店要能成功接班,其實不簡單。政府相關單位若能加強輔導,讓經過淬鍊的美味持續飄香,台灣人也更有口福。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