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為憨兒築起永遠的家,若竹兒面臨經營難關【獨立特派員】
賴麗君 彭家如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嘉義有個若竹兒基金會,創辦人林朋輝因為領養一名重度多重障礙的孩子,發現許多相同遭遇的家庭,都面臨孩子就學和照顧的困境。於是他在27年前,號召多位家長成立基金會,希望提供智能障礙的孩子永久照顧的家園。不過近年來,這群大孩子正逐漸老化,也面臨許多照顧困境。若竹兒基金會伸出援手 接住智能障礙者 41年前,林朋輝和太太因為沒有孩子,於是領養一名男嬰東毅,卻在東毅兩個月大時,診斷出是腦性麻痺患者,而且會有極重度智能障礙和肢體障礙。他也發現很多相同孩子的家庭,有著相似狀況,於是號召多位家長和社會人士,成立若竹兒基金會。 林朋輝原本開機電設計公司,為了讓若竹兒的孩子們有更完善的照顧空間,他在58歲就退休,全心全力當志工,辛苦奔走10多年募款,才終於在2019年於民雄成立了「住宿型永久家園」。 若竹兒目前照顧44位成年智能障礙,以及合併多重障礙患者,跟著林朋輝服務20多年的陳美真,發現這幾年來的服務對象,多半都失去可靠的家人。 若竹兒主任陳美真說:「比較新進來的都是因為家裡面的父母親老了或是走了。因為其他兄弟姊妹可能不能接受,所以他必須送進來。」 大孩子逐漸老化 照顧人力吃緊卻不符合政府補貼若竹兒共有44位工作人員,教保員就佔了一半,爲了達到更好的照顧品質,採取一個教保員照顧三個服務對象,而這群大孩子正逐漸老化,照顧人力負擔勢必加重。若竹兒董事長林朋輝說:「心智障礙的小孩大概35歲以後就慢慢步入老年, 走路也不穩,照顧的工作人員也會比較多,所以說就醫,爸爸媽媽不方便,也是要去我們處理,每項都要我們去照顧,這都是人力的負擔。目前也不符合(政府)照顧老年的條文工作補貼。」40歲的大孩子,卻像個老人,目前在若竹兒佔了三分之一,因為不符合65歲以上長照補助規定,多出來的成本,機構必須自行負擔。儘管如此,若竹兒仍為他們編列一個特殊班級,加派人力照顧。若竹兒主任陳美真說:「很多的全日型住宿機構都退場,但是若竹兒在這一塊就是因為,它把他當作是一個社會責任,所以就承擔起來。這個人力三班制,那個光是人事成本就非常的高。」 烘培義賣活動 盼解決龐大經費難題面對日趨龐大的營運成本,若竹兒努力經營烘培、義賣活動募款,每年中秋節前,教保員帶著服務對象做鳳梨酥禮盒,營收除了用於照顧經費上,也將部分作為服務對象的獎勵金。 多年以來,即使每一步都走得艱辛,若竹兒仍然每年舉辦兩次親子出遊,促進孩子們跟家人的感情。若竹兒主任陳美真說:「有些家長可能不敢帶這樣的孩子出門,我們鼓勵他帶孩子出門,我們教保員會協助你,他才願意帶出門。」家長黃馨儀說:「假如我帶他去別的活動,有很多人他們就沒辦法接受我們這種孩子,因為他很會吵,所以我們跟(若竹兒)中心出來他比較快樂,比較沒有那個壓力。」27年來,林朋輝將生命奉獻給若竹兒,如今他已經74歲了,仍然每天來當孩子們的「林爸爸」。步入老化階段的智能障礙者,除了身體退化,也面臨雙親年邁或者離世,需要其他人來照顧,這幾年來,若竹兒接住越來越多這樣的大孩子,讓他們能安心在「永久家園」終老,即使面臨龐大經費難題,林朋輝和若竹兒也堅持著努力突破困境,期盼能一直當這群大孩子們永遠的靠山。
專欄
身障者社會企業,開啟創新商業模式
當科技產業遇上身障族群,可以創造出什麼樣的想像?台灣有家社會企業,為身障人士的就業問題,進行了數年的田野調查和商業模式的尋找,最後找到了創新且成功的商業模式。他們提供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機會。以多元、公平、共融為核心價值,在企業獲利之外,更思考社會意義。 為身障族群成立的社會企業 如何解決身障者就業問題? 2007年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成立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公司。2年後,走向以科技創新,解決身障者就業的社會企業。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說:「我們進行田野調查之後,發現M型化的狀況很嚴重。進不了企業,又進不了庇護工場的這一群人,非常適合用社會企業的方式。同時間我們也在找,科技產業裡面有沒有一些身障就業的機會可以被創造出來。」 BIM建築資訊模型,是以資訊技術來管理建築,從設計、施工到後端的營運維護。BIM工程師必須具備結構、機電等專業知識,這麼複雜的工作,要如何與身障就業連結?BIM事業部日本市場開發暨專案經理盛孝銘說:「單一的事項讓他做,他可以做得很好,所以我們會把這樣的工作流程稍微做一些拆解。」 將工作內容分拆成結構、機電、排水等項目,每個小組都有專門的負責內容。(圖/獨立特派員) 完善配套措施打造無障礙空間 創造公平共融的職場 要成為這裡的一員,不一定具備相關背景,但是要經過5個月培訓,採訓用合一,通過率大約3到4成。BIM事業部建築工程師傅漢隆說:「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有軟體的操作。因為這個軟體也是我們從來沒有碰過的,一個禮拜左右就會跳下一堂課,所以那時候進度跟得很辛苦,壓力很大,甚至想要放棄。」 職訓期間,導入諮商師和主管輔導的機制,提供員工心理和工作上的支持。BIM事業部日本市場開發暨專案經理盛孝銘說:「鼓勵大家能夠把自己的需求或困難點,去跟同伴或是主管討論,因為這樣彼此才會知道說,怎麼樣可以來協助你。」 公司裡的走道是非常寬敞的,當初設計的核心理念就是,能讓兩台輪椅同時通過。(圖/獨立特派員) 除此之外,一旦遇到火災,輪椅族該如何逃生,也在消防演練的規劃中。身障者就業問題,提供的不僅僅是工作機會和無障礙設施,這裡打造的,是一個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說:「它不是一個齊頭式的平等,它是立足式的平等,所以當這些東西給他之後,大家可以公平地在職場上發揮潛能是很重要的。」 社會對於無障礙普遍還停留在硬體設施,卻忽略個別化的需求有所不同。對於上肢無力的輪椅族來說,他們無法自行從輪椅移到馬桶上,萬一跌倒,甚至連求救鈴都按不到。(圖/獨立特派員) 公司內從無障礙的基礎建設,到職場協助員這類更細膩的配置,是一個逐漸改善的過程。職能治療師能針對職務再設計進行評估,包括提供升降桌、軌跡滑鼠、打字輔具等,加上改善環境,來降低身體的不便,建置一個更公平的工作場域。更大的空間、更多的人力配置,雖然會被企業視為更高的成本,但他們卻認為,長遠來看,這是人才的永續之道。 在職能治療師的建議下,有了這間減壓室,降低輪椅族褥瘡的風險。(圖/獨立特派員) 辦的不只是活動!在共融運動會中相互理解 不到百人的公司,45%是身障員工。要如何舉辦一場跨越不同障別,以及一般人都能參加的運動會呢?人才發展部資深人資專員洪盈琇說:「會因應大家不同的狀況去做一些不同的輔具,但後來發現,直接邀請他們來做這些測試,或是直接詢問他們,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在規則設計上,也讓身障者可以在競技活動中,扮演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舉辦的不只是活動,而是增進彼此的理解。(圖/若水國際) BIM事業部機電工程師阿龍說:「大家參與的狀況看起來,也可以更加了解到,原來身邊的身障夥伴,他們的狀況是怎麼樣,也更有一個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的同理心。」 參與活動、溝通討論,是公司文化,也是相互共融的進程。對經歷受傷、復原再次踏入社會的身障族群來說,有其正面意義。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是每一個人所值得擁有的,當企業有不同的看見與實踐,就是推動社會改變的關鍵力量。 婁雅君 / 採訪報導袁宏書 / 攝影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