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泰國政府力推,文創產業成發展重點!
泰國電影和電視劇這幾年在國際知名度不斷提升,已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並喜愛泰國影視作品。除了泰劇之外,時尚、新穎的泰式美學也相當受矚目,迷人的泰式料理更是紅遍全世界。這些發展的背後來自於泰國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運用豐富的文化,創造獨特的美學魅力,帶起國家競爭力。 泰國政府大力推廣 泰劇掀起風潮 2003年,泰國為振興經濟,選定文創當成驅動經濟的火車頭。泰國政府將創意經濟列為國家發展優先項目,分為文化遺產、藝術、媒體與創意,甚至設立了經濟創意部門,來發展泰國創意產業的所有元素。 泰國政府去年還成立國家軟實力戰略委員會,要大力推動包含節慶、觀光、美食、影視、時尚設計等十一項重要軟實力。(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們努力讓企業能夠相互連接,讓這些文創企業能夠持續發展。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能夠獲取資金、取得專業和知識,並能與產業鏈對接,最後一個部分是如何進入市場。」 以電影而言,政府除了積極推動國片、健全完整的產業生態鏈,並制訂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外資至泰國拍片以及從事後製工作。逼真的虛擬場景、專業製作、虛擬攝影棚,顛覆傳統製片手法。然而不光專業科技,繼日劇、韓劇,近幾年泰劇在亞洲也掀起風潮,除了同樣有俊男美女,泰劇強烈的戲劇風格,讓許多劇迷大開眼界。 泰國公共電視副總經理索米奧斯 基塔拉姆庫爾說:「可能有兩個重要的要素,第一是泰國影視或泰國連續劇,它具有泰國文化的特點,這反映了泰國式的思維方式,也展現了亞洲式思維的一面。第二是我認為泰國影片,通常最受歡迎的泰劇是反映泰國文化和遺產的作品,不論是飲食、表演藝術、民間藝術甚至各種學術藝術,這些具有泰國特色,我們稱之為泰國的軟實力。」 泰劇異軍突起,除了劇情重口味,擁有多元文化是泰劇最大特色。泰國包容性強不僅表現在作品風格,泰國人的溫和、好相處、學習力強,也是造就其嶄露頭角的主要因素。 獨一無二的泰式美學曼谷成為亞洲時尚之都 精緻、時尚、新穎的泰式美學,近幾年在國際備受矚目,也令曼谷成為亞洲時尚之都,而其大放異采的背後源自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 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們有各種不同平台,例如我們透過舉辦設計週等活動來推動戰略性發展。這是一種可以快速取得合作共贏的捷徑,因為我們能夠連結不同人的各種知識,並將它測試以及實際應用。在過去的3年中,我們估計從舉辦展覽活動中,產生的經濟影響約為300億泰銖。」 金碧輝煌的佛寺與皇宮,充滿活力、樂天知命的生活哲學,泰國文創來自生活,擅長運用自身豐富的文化底蘊,創造獨一無二、高識別度的泰式美學魅力。(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設計師艾克 通巴塞說:「對我來說,時尚是使人有一種新的風格,穿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就會與人有所不同,它描述了每個人穿著不同服飾所散發出的個性。」 前衛、誇張的造型設計,利用矽膠製成各式華麗圖案,顛覆傳統對珠寶的定義。設計師艾克喜歡用生活中的材料做設計,因為他認為珠寶最重要是展現個性。(圖/獨立特派員) 泰式料理紅遍 政府積極宣傳功不可沒 除此之外,美味的泰國料理也是泰國政府大力推廣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認為泰國料理在口味的獨特性上已經是獨一無二的,它的風味獨特,我們正在努力確保泰國料理能在全球市場獲得品質的肯定。我們要從掌握生態系統開始,從食材來源以及種植方式,我們都在努力掌控品質、確保好的口味。」 泰國觀光盛行,很多餐廳都有烹飪體驗課程,學員早上跟著廚師上市場採買,再回餐廳感受自己動手做料理的樂趣。不僅如此,政府也經常邀請名廚擔任美食大使,到世界各國宣傳推廣泰國菜。 泰國餐廳主廚諾羅·索梅妮說:「我受泰國政府的邀請,跑遍全球將近一半的國家去旅行,感謝他們推廣泰國美食,如同他們一直所做的,泰國旅遊局、國際貿易促進局、外交部都在推廣泰國美食,這就是泰國美食為什麼現在這麼有名。」 泰國以文化底蘊為基礎,形塑自己的風格與價值,經多年發展,泰國展現超強軟實力備受矚目,也打造出自己的東方美學。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專欄
總統辯辨變 電視辯論有發揮民主功能嗎?
如果說電視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是全國人民對台灣未來總統的「面試」,那麼這種形式的面試有充份發揮其功效嗎:候選人藉辯論會讓政策越辯越明?作為面試官的選民們有因此更瞭未來的國家領袖?《獨立特派員》對電視辯論會提出四個反思以及四個如何觀看電視辯論的建議。 台灣2004年首次舉辦總統電視辯論會,20年過去了,此形式有充份發揮其功效嗎?圖/獨立特派員  候選人要被聽見 1960年美國首次舉辦總統電視辯論會。時任副總統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森(Richard M. Nixon)與代表民主黨參選的參議員甘迺迪(John F. Kennedy)。當時黑白電視機剛於美國家庭普及,候選人政見不再只是平面白紙黑字與廣播聲音,選民能肉眼觀察候選人的一言一行。 不只美國,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都會舉辦選舉電視辯論會。反觀台灣是保障舉辦「政見發表會」而非「辯論會」。《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45條只規範中選會要以公費提供候選人於無線電視頻道上發表政見。「辯論會」是二組以上候選人同意,電視台應予受理,並得向中選會申請經費補助。換言之,並沒有強制規定舉辦辯論會。 曾擔任2016年蔡英文競選總統與蘇貞昌競選新北市長的辯論幕僚、現任中華辯論推廣協進會常務理事的賈培德表示,資源造成不平等的狀況在民主國家非常明顯,口袋深的候選人可以發動所有宣傳管道。「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是確保所有候選人都有一個平台來發表自身的政治理念,選民也有固定管道了解所有候選人。」 然而,人手一機、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候選人宣傳自身的社群門檻越來越低,民眾搜尋資訊的平台也益發多元且容易,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還有存在之必要嗎?這種形式有充分發揮其功能嗎?  反思一:辯論會次數過少 電視辯論會次數宜增、題問宜更多元。圖/公視 電視辯論會反思一:辯論會次數過少。 由於辯論會並非強制舉辦,舉辦一次已相當不易,很多時候容易因候選人各種理由而「流標」。 台灣首次於2004年舉辦總統電視辯論會,當時由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與國民黨候選人連戰同台對決,當時總共舉辦兩次。 畢竟一場辯論會的時間有限,觀看英、法、德國的電視辯論會,都舉辦二至三次。每次辯論會結束後,應給予社會大眾與候選人再次沉澱思考的時間。2004年台灣第二次總統電視辯論會一開始,主持人便提醒兩位候選人:「第一次辯論會舉辦過後,社會上有一些聲音。第一是希望不要辯多於論;第二是不要實問虛答。」 反觀此次2024總統電視辯論會只舉辦一次,對於一位預計掌握國家大政四年之久的候選人,「一試定江山」的作法過於草率。 反思二:提問來源宜更多元 電視辯論會反思二:辯論會的提問來源應該多元。 2004年總統電視辯論會舉辦兩次,每一次各邀請五位來自不同的民間專家學者提兩個問題,共計20個問題。包括中研院院士、婦女新知協會、司改會、大學教授等,題目包含經濟、司改、性平、教育、原住民、財政賦稅、政治風氣等。 2016年則加入網路公民提問,以抽籤方式抽出五題超過千人連署的題目,包括科技、司法、財經、經濟、勞工。 反觀2024總統電視辯論會只有五家媒體提問,也只提問一次。其中,四家媒體都聚焦在兩岸關係,一家媒體另提出居住正義、貧富不均、國會不過半的問題。更遑論三位候選人光是澄清自身炒房地疑雲跟兩岸政策就花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對其它議題產生了排擠效應。 確保提問對象多元,被討論的議題也就更多元。 反思三:宜落實交互詰問 台灣電視辯論的交互詰問僅一問一答即結束,容易讓候選人閃避關鍵問題,也無法聚焦議題討論。圖/公視 電視辯論會反思三:落實辯論會的交互詰問制度 台灣多數的電視辯論會制度分為四階段:申論、提問、交互詰問、結論。然而,台灣的交互詰問只不過是一問一答就結束,並沒有繼續追問、討論或質疑。 政策辯論出身的賈培德表示,交互詰問(Cross-Examination)脫胎自法庭辯論中律師詰問證人的制度,「律師可控制證人回答什麼、什麼時候回答、什麼時候換下一題,證人有義務針對問題回答。」 交互詰問可以協助所有人在有限的時間內聚焦問題,針對問題反復地進行質疑與討論,「如果你發現對方開始顧左右而言他,你可以立刻制止他,請對方回到原本的問題並且回答,」賈培德指出,台灣的辯論會一問一答就結束,候選人很容易對尖銳的問題四兩撥千金、輕鬆過關,也達不到「政策討論與辯論」的目的。 反思四:主持人角色宜更積極 電視辯論會反思四:主持人角色宜更積極協助聚焦政策討論。 台灣電視辯論會主持人通常肩負維持秩序與宣布流程規則兩項任務。「台灣政策辯論會的主席一向是念稿的花瓶,直接放錄音也可以,」賈培德直言,歐美國家的政策辯論會主持人是極為資深的新聞媒體人,主席相當瞭解各政黨政策脈絡與候選人背景,「當我們想更具焦問題的時候,主席的角色變得很重要。」 假設候選人對問題言詞閃躲,主持人也會出手,要求候選人有義務回答疑問。  看發表會與辯論會有四個方法。圖/各候選人社群 看門道1:是否口號治國 怎麼看政見會與辯論會1:口號治國 vs. 執行規劃 候選人於政見發表會一定會端上政策牛肉,尤其說出補助多少錢、投資多少金額的牛肉更香。要留意的是,候選人對於這盤政策牛肉的食譜是什麼、食材從何來、怎麼烹煮、何時烹煮、給誰吃等等,都應說清楚講明白,否則只是口號治國。 賈培德以本次三位候選人都有提出的社會住宅為例,「我們會蓋很多社會住宅」跟「我們已經計畫每年蓋多少社宅、包租代管比例、地點在哪、發包進度、完工進度等」,這兩個說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看門道2:留意資訊真假 怎麼看政見會與辯論會2:留意資訊真假 有效的政策辯論是基於事實的基礎之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發動14位同仁,針對本次總統候選人的發言內容(包括總統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進行事實查核,屬於意見的範疇不查。 對於本次查核結果,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執行長邱家宜表示,候選人最常見的手法是只說出「部分真實」,也就是在事實與數據裡挑出對自己有利的「部分」來重新脈絡與陳述。 這些冰山一角的事實,很容易誤導選民,由其多數民眾也不會對其進行查核。邱家宜認為,政客之所有敢如此操弄真假,「這是新聞媒體怠惰造成的,新聞記者只報導了候選人各說各話,然後就覺得完成工作了,並沒有對其內容進一步查核,」讓政治人物覺得不會被踢爆或揭露。 邱家宜建議,當候選人提出一堆數據的時候就要特別小心,這些數據都可以從政府的公開文件去查核。 看門道3:自己最關心的事 怎麼看政見會與辯論會3:釐清自己最關心的事情,留意相關政見。 臺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劉嘉薇建議,先釐清自己最關心什麼,「問自己:這個國家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再去聽候選人有沒有相關政見,有沒有解決你關心的問題。」 看門道4:耐心看全場 怎麼看政見會與辯論會4:耐心看完全場,思辨資訊。 一場電視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通常約2小時至2個半小時,「我知道很長,但是請大家耐著性子從頭到尾看完它,」賈培德指出,新聞媒體受限篇幅與時間,只能擷取片段播出,「你很難看從新聞媒體到全貌,」很容易被誤導。 看完後,賈培德建議,停一下、想一下候選人到底講了什麼,並且辨別資訊是否有意或無效。 讓電視政見發表會與辯論會真正落實辯論政策、思辨政策,才能真正改變該改變的問題。 (※邱惠恩 劉建邦/採訪報導) 邱惠恩/編輯
教育
主題
卓越大賞-建設性新聞學
數位社群媒體興起,越來越多人少看電視新聞,上網或行動裝置成為重要的觀看管道。不少傳統媒體以強化衝突、戲劇性,或者增加災難犯罪的報導來留住觀眾。這樣的策略不一定有效,卻讓新聞媒體的報導品質日益低落,丹麥公共電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憂心,並提出建設性新聞學的採訪製播方式,希望媒體不要只丟問題,還要能探討怎麼改善問題。這種理念引起全球許多媒體共鳴。來看丹麥公共電視如何用新理念呈現新風貌。 我們曾介紹過發起建設性新聞學的丹麥如何從觀念及創新做法改變媒體生態,對社會做出貢獻。這股風潮也引發認同理念的媒體追隨。同在北歐的芬蘭,和台灣、日本並列世界前三個老化最快的國家。芬蘭公視的記者決定除了調查報導問題,還要更深入介入,他們發動安養機構改善計畫,結果在不增加開支及人力的條件下改善照顧品質,更擴散至其他城市造福長者和照顧者。 我們曾介紹過芬蘭公視記者發動甄選安養機構的改善計畫,以建設性新聞學的理念深入介入議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事實上他們還將這樣的理念延伸到教育改革的議題上。芬蘭有幾位老師發展激勵學習,雖然一開始不被看好,但芬蘭公視持續追蹤現場教學的發展過程,讓芬蘭公視成為全國教改的觀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