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環境
主題
地底的最終一戰
這兩天台灣各地飆高溫,用電量激增,但離夏天結束還久的呢?台電預估、今年暑假的用電紀錄將會持續翻新。而在用電量很難降得下來、各界又反對核能的情況下,未來的電力來源要從哪裡來呢?國內外部分人士主張、這個問題或許還是得從如何提高核能安全來解答。 先前獨立特派員播出了無可奈核系列報導,深入正在進行封存的核四、以及即將屆滿除役年限的核一廠。核一目前最緊急的狀況就是、暫時存放廢燃料棒的池子快滿了,必須趕快通過環評、啟用乾式貯存場。核廢料該怎麼處理,一直是各國最頭痛的問題,目前只有北歐的瑞典和芬蘭、規畫完成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因為地點的選擇真的非常困難。公視記者這一次到芬蘭、深入地底下五百公尺,在全長四十公里的坑道當中、帶回第一手的珍貴畫面,帶您一起來看看。 芬蘭對高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置技術、是從瑞典修改而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先建造地下450公尺深的硬岩實驗室、進行各項貯存技術的實驗,整個時間長達十年,未來要使用的零件和作業模式、都是在這裡開發出來。這一些相關過程是首度對台灣媒體開放。主管單位以審慎的態度和紮實成果,贏得芬蘭人民的信任,而面對反核團體的質疑也都坦然面對,為彼此之間營造了相當大的對話空間。這些經驗很值得我們參考。
政治經濟
主題
核四的下一步
核四廠動輒得咎成了眾矢之的,最近媒體報導它連續七年一共花了十三億投保核災險,相對於主體結構設備,34年來投資2838億更是一筆龐大的數字。台電上星期給立法院一份最新停建核四後的替代方案,表示如果改建火力電廠,一年供電112億度,是原先核四供電量的六成,完工後每度電價僅漲0.3角,比環保團體建議改成天然氣廠,電價上漲7%來得低,工程可行性也較高,只要在核四廠旁的空地再蓋兩座機組,不必拆反應爐,再增建運煤碼頭,總經費1100億,當然這會增加碳排放量883萬噸。 獨立特派員之前就曾訪問過一位在美國電力公司任職多年退休的台籍工程師,他舉出美國在三哩島事件後有四間核電廠成功改為燃煤跟天然氣發電的案例,應證了核四要改弦更張不是不可能,到底核四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很多反核人士經常把廢核的德國提高再生能源當模範,但台灣畢竟不是德國,日本在311後一度全面暫停核電運轉,因為電力不足,重啟反應爐,但最新消息是福井縣大飯核電廠民眾以安全措施不足向法院提訴,地院5月21日宣判,大飯核電廠三號與四號機組不准運轉,理由是:電力公司一再強調核電關係到電力供給的穩定性及減低發電成本,但許多人的生存權不該和電費相提並論。回頭看核四,是不是也該考慮貢寮人的安全與感受? 核電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身為台灣一份子都應該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沒有自有能源狀況下,大家選擇不用核電,到底未來能源政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