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長照輔具輔助政策調整,將從購買轉向租賃
因應長照需求,2017年長照2.0上路後,針對長照所需的輔具也開始有補助,目前主要是補助購買,不過這項補助政策未來將改為以補助租賃為主。政策轉變的考量點是什麼?目前台灣租賃輔具的狀況又是如何?除了業者轉型租賃所需面臨的挑戰之外,民眾是否能接受輔具租借的新選擇? 長照輔具不用買!租賃成新選擇 目前台灣輔具租賃市場,主要客群還是短期使用者,同時很少可以獲得租賃補助,不過未來在長照領域,租賃輔具將是補助主力。因應台灣人口急速高齡化所衍生的高齡失能需求,2017年長照2.0上路後,針對長照所需的輔具也開始進行補助,是身障所需輔具之外的另一種輔具補助機制。 以上長照輔具補助對象,只要經過長照評估,就能享有每三年額度四萬元的輔具或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補助。(圖/獨立特派員) 目前的長照輔具品項總共有68項,除了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單趟或月租的爬梯機這四項只補助租賃外,其他長照輔具,有超過8成都只補助購買。不過,這樣的補助方式即將出現重大轉折。 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在長照的失能個案中,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每個階段身體也會有所改變,在不斷改變的過程中,不同的階段會需要使用不同的輔具,也要不定期更換輔具。因此他認為,也許未來可以朝向以租賃的方式為主,也希望每三年四萬元的補助額度,在民眾手上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 民眾習慣直接購買 輔具業者轉型租賃有疑慮 在長照輔具特約店的門市,雖然也提供租賃服務,不過國內民眾的消費習慣還是以購買為主。台灣醫療器材門市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陳飛龍說:「租賃的人工費用會比較高,以床鋪來講的話,它的搬運工很貴,基本上來回大概就是要5000元左右,而且不含樓層的加成費。」 在一般的門市店頭,長照輔具的消費型態還是以購買為主。因此,面對未來補助政策的改變,門市業者有相當多疑慮。陳飛龍表示,做租賃商必須要有空間展示,而清消的車輛跟使用過的也要有所區分,當租賃出去以後還必須做家庭訪視,行政的成本就會比較高。 對一般的門市店頭來說,以購買為主的消費型態,每一個單一物件都是一次性的交易,後續常見的消費服務往往只有退換貨。但若要經營租賃業務,每一個單一物件將會有無數次的交易,將會延伸配送回收、清潔消毒、維修等後端管理問題,無形中增加了門市成本以及營運上的不確定性,也讓門市業者萌生放棄租賃補助,主攻購買市場的想法。 租賃輔具如何運作?政策調整需有相關規範! 在以購買型態為主的輔具市場中,第一輔具是相當特別的存在。切入輔具領域將近30年的第一輔具,從輔具諮詢及研發開始,之後就以輔具租賃為服務項目。 第一輔具更在民國107年成立輔具清消工廠,是台灣少數具備規模的輔具租賃、清消單位。(圖/獨立特派員) 完成靜置程序的輔具,要用清潔液進行消毒清洗,經過刷洗、脫水之後,每一件輔具都必須經過至少20分鐘的紫外線及臭氧殺菌,這也是輔具清消流程中最重要的感染阻斷。 第一輔具中心總經理方偉平說:「租賃輔具的使用者,他會擔心上一個人不知道生什麼病,擔心他自己接下來使用的安全,所以透過我們這樣專業的消毒法徹底殺菌,讓下一個使用者可以安心。」 經過第一階段的檢修評估,第二階段會開始進行相關的維修保養,確認零件與功能沒有問題後,還要利用冷光儀來檢測輔具的含菌量是否安全,才能包裝、貼上識別標籤。即使目前政策對於輔具租賃的補助項目並不多,但工廠內等待清消處理的輔具卻越趨飽和,反映輔具的租賃有一定的使用需求。 標章上有技師的確認簽名以及日期,作為控管的依據,也確保每一個輔具都具備一定的品質,可以送到承租者手裡。(圖/獨立特派員) 然而在國內輔具租賃市場萌芽初期,業者的管理能力也會受到更強的消費檢視。政策的調整,除了必須設計相關的規範及配套作為控管依據之外,能否提供合理的補助額度,不但攸關業者存續,也影響市場發展及消費權益。 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副祕書長劉旻宜說:「如果今天政府的額度,是有一個很低的上限的話,最後存活的就是比較低品質的廠商。其實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只是在適應政府政策的給付額,民眾也只能用到低品質的東西。」 業界期待,政策的調整必須有更完整的配套,讓輔具市場可以更健康,使用者也能有更多的選擇與保障。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專欄
澎湖推動在宅住院,為離島醫療帶來哪些新面貌?
澎湖去(2022)年底開始進行「在宅住院」實驗計畫,導入科技智慧照護,發展在宅住院的創新模式,也了解醫院跟在宅住院的醫療照護需求及醫療成本,提供科學性的數據比較,為台灣建立合理的給付制度。然而,在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離島,在宅醫療仍有不少挑戰。 引進智慧照護 科技如何應用於在宅醫療現場? 99歲的林輝是台北人,之前家人為了避開新冠疫情,送他來澎湖養病,在這裡接受在宅醫療照顧已經2年多了。澎湖醫院家醫科主任王稟荃說明,這位阿公患有非常多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肺阻塞等,還有帕金森氏症、憂鬱症、小中風及攝護腺肥大問題。他的兒子也怕,在過年期間若要住院的話,家人無法前來探訪,比較麻煩,所以提早啟動在宅住院。 為了在宅照護,醫療團隊導入「iCue智慧照護幫手」。居家護理所負責人陳靜縈解釋,這個床墊可以監測呼吸、翻身跟離床的次數,藉此觀察夜眠情況,也會讓家屬加入群組,並提供分析結果,告知家屬患者在宅住院的狀況。 除了智慧照護幫手之外,陳靜縈還教移工阿帝,透過下載APP,改用手機測量阿公的血壓跟血氧,不再需要天天用手抄寫,還能即時通知家屬。 澎湖醫院家醫科主任王稟荃表示,在宅醫療目前收案的標準為,診斷有肺炎、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或者是泌尿道感染,或是軟組織感染,如傷口、壓瘡等,這三類的病人。 醫療團隊與移工合作執行在宅住院。(圖/獨立特派員) 在宅住院有何挑戰與展望?一窺醫護人員真心話 有23年護理資歷與16年急診經驗的陳靜縈,成立獨立型的居家護理所已經2年半,包括他在內有5位護理師,照顧260個個案。 陳靜縈坦言,其實做居護所不是很困難,最困難的是健保申報。「申報會有一定比例的抽審,這個月抽審20本病歷,可能這20本病歷申報是5萬塊好了,大概就會被砍2、3萬塊,平常白跑的都已經不算了,申報出去的這些還是被砍。」 關於健保申報的窘境,陳靜縈還說,重點是還要花時間,去把這些病歷整理出來再寄出去。他無法去思考這些瑣事,只想著要怎麼解決個案目前遇到的問題。 王稟荃目前是澎湖醫院的家醫科醫師,在高雄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曾經參加高屏的在宅醫療,回澎湖服務已經3年多了,目前利用門診跟機構巡診以外的時間,跟獨立型的居護所合作,繼續投入在宅醫療。 談起這幾年澎湖的變化,王稟荃說,澎湖現在有獨立型態的居護所,服務品質也比較好。其實在宅住院的計畫最近才開始,目前收案僅12名。他們希望研究相關服務內容接受到的照護品質,以及對於醫療的花費是否下降,如果這份研究健保願意採納,以後就有更多的政府資源可以投入。 在宅住院團隊準備為病患進行心臟超音波遠距會診。(圖/獨立特派員) 澎湖醫療資源匱乏 遠距看診、在宅照護改善現況 由於澎湖沒有醫學中心,醫療資源也相對不足,便特別請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民評幫忙遠距會診,為不方便出門的謝阿嬤檢查心臟功能。 根據黃民評診斷,如果只看心臟好不好,其實阿嬤的左心室收縮功能是好的,心臟應該沒問題。由於阿嬤也無法外出就醫,追蹤心臟的問題,就以繼續吃抗凝血劑,不要讓血栓造成局部的心肌梗塞,或其他的心血管事件為主。 面對在宅醫療的工作,居家護理所負責人陳靜縈說,心裡很感謝,自己選擇了這份工作,即使遇到了這麼多事,也不乏一些很辛苦、很讓人傷心的事情,可是他感受到的是這些家屬、長輩對他滿滿的感謝。 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離島澎湖,選擇投入在宅醫療的醫護人員更顯珍貴,如何健全合理跟正確的健保給付制度,才是台灣在宅醫療走得可長可久之道。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