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系列報導專欄意見調查主題網站關於我們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專欄
意見調查
主題網站
關於我們
全球脈動
主題
緬甸政變一年
緬甸軍方去年2月1日發動政變,宣布接管一年,但是在去年底,又宣稱將在2023年舉行選舉。屆時會是一場如期舉行和公平的選舉嗎?學者分析,軍方可能透過修憲的方式,鞏固權力。國際上的經濟制裁,目前仍看不到成效。東協模式,以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態度,似乎都有利於軍方的布局。 但是,緬甸人的革命,仍持續進行中。民族團結政府和海外組織,仍持續聲援緬甸。城市大規模的抗爭,已經轉入少數民族村莊,每一次交火,就造成難民湧入山區和邊境躲避戰火,他們的物資極度匱乏,亟需人道救援。在這場革命中,台灣聲援緬甸聯盟也扮演海外支援的角色,為難民、民族團結政府提供必要的協助。
政治經濟
主題
公投的是非和選擇
台灣在2004年舉辦第一次公投,不過當時公投設定門檻太高,即使投票結果同意票高於不同意票,也因為投票率沒有過半而遭到否決。因此立法院在2017年通過修法,將提案、連署和通過門檻大幅降低,同時也將公投綁大選明文入法。打破鳥籠之後,2018年公投果然成了公投有史以來成案數最多的一次,而且10個公投案裡有7個通過,不過在這其中也造成一些選務問題,於是公投法後來再修,改成與大選脫鉤。 而在今年的四項公投提案中,由國民黨立委江啟臣發起的「公投綁大選」,提出的理由是公投綁大選能提高投票率,並降低行政成本。然而究竟公投綁不綁大選是否會影響民意表達?除了投票率,公投最大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全球脈動
主題
緬甸的未竟之路
緬甸從二月以來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2015年它因為民主選舉,舉世注目,這一次卻是因為政變和人民示威行動。軍方的行動,不斷升級,開始槍殺無辜民眾,並開始軍事攻擊各少數民族。 緬甸境內多民族向來是內政動盪的重要因素,這次政變除了關注示威民眾的安全之外,少數民族議題,更關係著緬甸是否會爆發大規模內戰的隱憂。從非民主政體要過渡到民主政體,是一條漫漫長路,加上軍方握有軍權和掌握國防邊境等事務。如何軍方制度化,是緬甸不能迴避的議題,也是艱困的挑戰。
全球脈動
主題
緬甸政變:Z世代革命
緬甸軍方在2月1日發動政變,為數眾多的「Z世代」青年不甘失去民主自由,選擇走上街頭抵抗強權。軍方不斷提升鎮壓力度,大規模衝突造成超過兩百人死亡,上千人被捕。 一個多月來,掌權者實施宵禁、斷網、抓走記者,持續動用武力鎮壓,但被罷黜的議員開始組成臨時政府,上街示威爭取民主的聲浪未見退縮。透過越洋專訪緬甸示威青年,告訴我們當地發生了什麼事情?並訪問研究東南亞區域議題的專家與緬甸時報記者,分析緬甸政變未來可能的變化。
政治經濟
主題
政治人物開箱
網路時代,影響層面既深又廣。今年的總統立委大選,候選人打選戰的方式以及民眾檢驗及觀察政治人物的管道,也因此和過去完全不同。 根據調查,台灣上網人口約有2千萬,每人每天上社群網站的時間平均2小時,而且超過一半的人看的是影音內容。因此經營社群媒體成為政治人物的重點工作,嚴肅拘謹的政治人物透過逗趣的影片,甚至跟YouTuber網紅合作,展現可愛、搞笑的一面,一邊形塑親民形象,並藉此討論政見政策。 在這些社群影片中,政治人物搞笑親和的一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關乎國家民生的政策呢?有認真說明嗎? 獨立特派員要檢視政治人物的社群影片,是否真正對選民達到傳遞政見的效果,而政治人物網紅化,對台灣民主政治又有哪些影響?
政治經濟
主題
公投蓋什麼
年底大選,除了九合一選舉之外,公投法修正後門檻下修,今年破天荒的有十案成立。一般認為,公投是展現人民意志、直接民主的方式,公投過關,就真的能如人民的期望嗎? 其實全國性公投提案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法律之複決、立法原則之創制,以及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除了法律之複決,在這次的十案中只有以核養綠屬於這個類別,可以直接實施之外,其他都必須再回到立法或行政機關。那麼我們所期待的直接民主,真的能通過公投實踐嗎?獨立特派員和您一起來觀察這次的公民投票,以及這個制度到底是如何運作。
司法人權
主題
黃絲帶的等待
在台灣,自由就跟呼吸一樣自然,但我們常忘了,台灣現在的自由,得來不易。已故諾貝爾和平獎被提名人劉曉波,他的遺孀劉霞7月10日終於獲准出境經過芬蘭抵達德國。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則新聞,但對中國自由派人士來說,這裡面卻有太多中國爭取自由民主的辛酸血淚。 正在台灣參訪的中國NGO工作者寇延丁,曾經因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在北京被關押128天;前中國政法大學講師吳仁華,從中國脫逃以後出版六四真相專書。他們來觀察台灣的轉型正義,以及基層民主自治的實踐,但是他們都感到驚訝的是,台灣對李明哲被中國無理監禁的冷漠。他們呼籲大家應該繼續支持救援李明哲,希望中國人爭取民主自由所經歷的苦難,不會發生在台灣人身上。 《自由行》是一部8月1日在瑞士盧卡諾影展得到國際競賽開幕片榮譽的電影。這部電影在香港、高雄和台南拍攝,是被流亡香港的中國導演應亮,改編自己親身經歷的影片。被迫住在香港的應亮,和住在中國的家人,必須藉著到台灣自由行,一家人才能團聚。這部影片叫人感嘆,什麼時候香港已經不是華人世界最自由的殿堂?這個角色,是不是由台灣接手了?而台灣,真的安全嗎?
司法人權
主題
李凈瑜的抉擇
9月11日,被中國政府關押將近六個月的李明哲,終於在湖南岳陽中級人民法院露面。我們要帶您回顧,李明哲被失蹤179天來,從3月19日澳門入境,廣東失聯。3月29日國台辦證實李明哲正接受調查,4月10日李凈瑜台胞證遭註銷。到5月26日李明哲以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遭到逮捕,一直到9月10日李凈瑜一行人前往中國。而9月11日開庭當天的審判過程,中國政府在剪輯過後,快速放上網路播出,李明哲當庭認罪的過程,就出現在觀眾眼前。 有人批評這是一場樣板戲,李明哲是被迫認罪,照著稿子念。無論如何,這場審判有模有樣,看起來具備現代法庭的各種要素,但是,它真的能夠實現司法的公正性嗎?李明哲在台灣上網發表言論,為什麼中國政府可以起訴?除了跟您一起探討台海兩岸對於人身自由與基本人權保障的差異之外,我們也全程記錄,李凈瑜這次到湖南的整個過程。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隱私政策

Power by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