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鋰電池火災頻傳,安全使用指南看這邊!
林珍汝 賴振元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上個月南韓發生鋰電池工廠大火,奪去23條人命,震驚全世界。台灣每年也都有100件左右的鋰電池火災。當我們生活從手機、電腦、行動電源到交通工具,都已經離不開鋰電池,如何安全使用顯得格外重要。一起透過拆解鋰電池,來了解它的危險性,以及如果發生起火意外,該如何應變。 充電到一半突然起火?鋰電池暗藏危機! 在台灣,鋰電池火災頻傳,手持電風扇、行動電源裡面多數都是裝著18650鋰電池,有的是插著電源充電卻突然起火,還有微型電動二輪車在沒插電的情況下突然開始冒煙,爆炸燒起來。 台灣鋰電池火災從2020年開始,突然大幅增加,每年都有100件上下,2023年發生91件。(圖/獨立特派員) 前消防署災害管理組長林金宏說:「鋰電池的燃燒反應非常猛烈,會產生大量的熱量、有毒氣體,它本身會產生氫氣,所以不需要外來氧氣的供給就會持續擴大。」 專家實地拆解,各種鋰電池是由一顆一顆的小型電池焊接而成,裡面一片正極、一片負極,中間夾著電解液,一層一層疊起來,而在電解液中間,還有一層保護安全的隔離膜。 明志科技大學綠色能源電池研究中心副教授黃道易說:「灰色隔離膜破掉或損壞,銅枝晶就會跑出來,貫穿在正負之間,就容易形成短路。」 鋰電池起火有多危險?意外發生如何自救? 鋰電池雖然都有外殼保護,但受到撞擊或穿刺,都可能導致內部的隔離膜破裂。尖銳的工具一戳,鋰電池就開始冒煙,代表內部已經短路,而電池角落以工具破壞,模擬重摔在地,也立刻噴出電解液。 電解液活性大、洩漏就會產生氧化反應,並釋放大量的熱,鋰電池持續升溫達到熱失控狀態,到底有多危險,專家也以高壓強制充電來模擬。 鋰電池先爆炸、冒火,看似熄滅後繼續通電,又會反覆燃燒,從淺層的慢慢燒出去,熱蓄積到極限值後,在第25次時整個大爆炸。(圖/獨立特派員) 透過熱顯像儀顯示,燃燒期間最高溫達到555˚C,這時候要如何滅掉這小小一顆電池的火?明志科技大學綠色能源電池研究中心副教授黃道易說:「最好是整個丟下去水桶,讓鋰類電池直接在水裡面覆蓋掉。」 但如果是很多顆鋰電池起火,就別嘗試想自己救。台北市消防局火災調查科股長鄭楷譯表示,如果鋰電池是一整組的,裡面可能有數百顆組裝成一個鋰電池組,一旦起火了,導致現場有大量的氣體、火焰冒出的話,建議大家以避難逃生為優先。 生活中離不開鋰電池 正確使用很重要  鋰電池火災常常一發不可收拾,不過前消防署災害管理組長林金宏卻表示,傳統的滅火方式已經沒有辦法因應它了,但現在的教育訓練,在這一塊幾乎是空白的。 台灣也有鋰電池製造廠,也有鋰電池倉庫,但依規定只有電解液屬於危險物品,達到一定量必須依法申報。但如果電解液製成了鋰電池,就變成一般性商品,存放不需要申報,由廠商自主安全管理。工廠或倉庫大量存放鋰電池,如何保持安全間隔,發生火災時員工又該如何應變,目前沒有任何規範與指引。 兩年前台灣發生了電動車車禍,也燒出了電動車如何滅火的難題。根據國外文獻,電動車一旦燒起來,至少需要75公噸的水才足以滅火,等於可以給一般人持續淋浴312天,而消防員們擔心的不只是耗水。 台北市消防局隊員黃煜程說:「電池釋放出來的高熱,可能對我們有影響或是會爆炸,而且因為電池都是化學物質,會釋放有毒物。」台北市防災演習時,試過用大型滅火毯,阻隔氧氣,幫助電動車滅火;台東則計畫用擋水板圍成水池,把電動車泡進水裡。 為了對付電動車火災,台北市消防局引進穿刺式滅火系統,把它推進車底,就可以在8公尺外遠端控制救災。(圖/獨立特派員)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鋰電池,到底該如何使用才安全?台北市消防局火災調查科股長鄭楷譯說:「充放電的情形下,要在通風、散熱良好的環境去作業。要避免鋰電池有碰撞、擠壓或者長期的震動。」 鋰電池如果已經膨脹或異常發熱就很危險,而且切記不要充電一整夜,也要符合正確的充電規格。如果電池異常發熱,甚至出現膨脹、變形,需要妥善回收處理,千萬別把電池直接丟進垃圾桶。 購買帶有鋰電池的電器用品時,可以認明標準檢驗局的合格標章。(圖/獨立特派員) 當鋰電池已經無所不在,這些選購、使用以及發生意外時緊急的應變須知,不只攸關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也是公共安全不得不面對的新難題。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強震後建物如何安檢?居家防震重點報你知!
李婕綾 賴振元 / 採訪報導黃郁婷 / 整理報導台灣的地震震度分級新制在2020年上路,其中,震度四的中震,就會讓房屋劇烈搖晃,同時會有家具位移傾倒的狀況,到了震度五弱及五強的強震,就有可能為房屋帶來結構損壞的風險。而4月3日發生的花蓮地震,台灣大部分地區都在震度四以上,房屋結構安全更不能輕忽。 避免家具傾倒受傷 事先該如何固定? 4月3日一大早,台灣發生規模7.2地震,各地都能感受到劇烈搖晃,許多民眾家中出現家具位移、櫃子傾倒的狀況。 台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館長詹前洋說明,櫃子如果沒有加固定措施,可能就會應聲而倒,所以可以的話,在這些櫃子上都加上角鐵這種固定的措施。 除了按照用途,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家具固定之外,固定時最好也能採取多點進行。 詹前洋解釋,櫥櫃本身都有重量,多點固定的話,它的力量就會分散在各個地方。如果只固定一點,也許地震搖晃真的很大,把這個固定點也破壞掉,它其實也沒有固定到。 天花板上的吊扇,是居家生活中,夏季降溫的好幫手,然而卻也可能帶來防震風險。過去幾次地震,也發生不少吊扇因為地震搖晃掉落的案例。凸顯地震當下,天花板上吊燈與吊扇固定的重要性。 詹前洋認為,家具如果都固定好的話,民眾在地震發生當下,比較不會被這些掉落物擊中。像這次地震,其實台北市震度有到五弱,還是有一些零星的個案在家裡面摔倒、滑倒,或者被玻璃等等砸傷的情形,所以還是要用這個方式來確保人身安全。 居家防震,除了櫥櫃、電器等家具必須進行固定,天花板上的電器,則是一般民眾最常忽略的項目。(圖/獨立特派員) 房屋裂縫透露什麼訊息? 如何判斷建物是否受損? 4月3日的有感地震,台灣大部分地區震度都在四以上,而依照震度分級新制,震度四的中震就會對房屋帶來影響,而震度達五弱與五強的強震就可能造成房屋損壞。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拱祥生表示,自我居家檢查的第一步:要去認識什麼樣的構材是結構性的構建,最主要有三大項。一個是柱,垂直的柱;第二個是梁;第三個是剪力牆,這三項是抵抗地震力最重要的結構物元件。 921地震後,國內確立了強柱弱梁的新建建物規範。而在地震後,當建築物的柱結構出現任何裂痕,都是值得注意的訊息,尤其當梁柱接頭出現裂縫,更不能大意。 拱祥生進一步說明,梁柱接頭就是柱跟梁接觸的地方,那個地方如果發生打叉或是45度裂縫的時候就是危險的。如果中間有一些垂直性的裂縫,就要觀察它有沒有進一步擴大。 RC牆的裂痕觀察,除了斜向、橫向以及交叉三種痕跡走向之外,裂縫寬度是否大於0.2公分,也是重要的觀察依據。同時,無論是梁、柱或牆體,如果有鋼筋外露的情形,更不能大意。(圖/獨立特派員) 平日要留意哪些現象? 震後避免從事什麼活動? 當民眾在地震後發現房屋出現裂痕,卻又無法判斷有無危險的時候,由公部門協調提供的專業鑑定,是民眾可以利用的資源。而根據國土管理署統計,4月3日地震發生後,短短兩天內,投入勘災的專業技師就超過339位。同時,請求勘災的建築物約有430件,以花蓮縣、雙北以及基隆市件數最多。 而除了地震,平時就要注意房子是否有不明裂縫出現。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拱祥生建議,先看家附近有沒有開挖的工地,如果有開挖的工地,因為開挖的關係,多多少少在正常情況下,都會造成新增的裂縫。如果有的話,就可以向縣市政府反應,要求要鄰損會勘。 而地震後,除了檢查並補強房屋安全之外,也要避免前往山區及相關活動。 台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館長詹前洋提醒,地震發生之後,盡量不要往山區移動或者暫時不要從事溯溪活動。因為也許陸續會有土石鬆動的情形,也有可能再發生餘震,又有更多的土石下來。如果沒有餘震,但是可能有鋒面來,又下雨,一樣會有土石沖刷的危險在。所以地震發生後的幾天之內,暫時不要到山林戶外野地去。 4月3日地震發生後,兩天內有超過500次餘震,全台災情與財損還在統計,未有定論。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地震結束後,才是居家安全的檢視及補強的開始。 黃郁婷/編輯
專欄
防空警報一響 你知道該往哪逃嗎?
「防空避難」設施與制度一直是這座不平靜島嶼的標配。理論上,空襲警報響起,民眾可依「防空避難」標誌牌來避難。然而,台灣歷經超過半世紀的富裕和平,這些規範還堪用嗎?獨立特派員對此總體檢,提出五個改進空間:標示管理與宣導待加強、防空洞定位權責不清、國防民防基礎知識待宣導、落實民防演練、防空避難法規需與時俱進。 空襲警報響起,民眾可依「防空避難」標誌牌來避難。圖1/獨立特派員  不平靜的島嶼 台灣一直是一座不平靜的島嶼。 20世紀初捲入世界列強的戰爭中,日治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成為美軍空襲重點之一。二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兩岸關係劍拔弩張,戰爭陰影如影隨形。「防空避難」設施與制度一直是這座島嶼的標配,包括日治時期的防空洞,一直到近代的大樓地下室。 自民國63年開始,政府針對人口較密集以及發生空襲機率較高的地方,發布「指定建築物附建防空避難設備適用地區一覽表」,規定「適用地區」必須附建防空避難設備。 時至今日,地方政府認為有需求,或者有重要建設,以及人口密度大約一平方公里超過1千人,內政部便會同國防部評估是否劃入適用防空避難設備地區。納入後,該區建築物需依法附建。通常地下室就是防空避難處,常會兼作停車場使用。 建築物完工後,經建管機關審查核發使用執照,警察局或派出所會在該建物貼上「防空避難標誌牌」。圖2/獨立特派員 建築物完工後,經建管機關審查核發使用執照,並在次月15日前將資料函送警察局審核建檔,並在該建築物貼上「防空避難標誌牌」。根據2023年全民國防應變手冊顯示,目前全國共計有89,405處防空避難處所。 因此,若防空警報響起,民眾可依此標誌避難,也可用手機下載警政署APP,點選「防空避難」選項,地圖上會顯示離自己最近的防空避難空間。 然而,自1970年代開始,台灣歷經超過半世紀的富裕平和,防空避難相關軟硬體設備逐漸被人遺忘,不過,發生戰爭的風險及其造成的傷害恐怕不能遺忘。公視《獨立特派員》總體檢防空避難制度後提出5個改進空間。  改革一:防空避難宣導不足 理論上,空襲警報響起,民眾可依「防空避難所」標誌牌前往避難。圖3/民管所 「防空避難」標誌牌是一個藍色小人往樓梯下走的圖示標誌,內政部於2023年6月13日開始推行。舊版標誌則是表格列出避難容量人數。警政署民管所回應,圖示才能讓民眾在最短的時間內,直覺性的看到標誌並依其方向避難。 記者實際觀察,由於北台灣多雨潮濕,部分標誌牌已快脫落。根據「防空疏散避難設施建檔作業要點」規定,標誌要貼在門牌處或明顯位置。實際上,有些貼在牆壁上,並不清楚箭頭指向何處;有的則貼在大門下方,直接被車子擋住。這些現象可向當地派出所反應重新張貼。 除了一般建築物,其實車站也是防空避難所。以台北捷運為例,除了地下型車站屬於「防空避難所」之外,另有14個車站是因應戰爭、防護等級更高,屬於國防部認定的「民防車站」。 根據台北捷運公司提供的資料,民防車站地下一樓的天花板底部裝有防碎鋼板;如果沒裝,頂板厚度就需增加15%,或者設置防爆板,防止炸彈撞擊穿透。車站月台的混泥土牆內部採圓角設計,減少正面撞擊面積。另外,通風井也設置避彈坑,維持通風正常營運。 高雄捷運沒有民防車站,不過只要是地下型車站,都可作為防空避難。 但問題是民眾有留意過防空避難資訊嗎?公視街訪民眾,有些聽過、有些沒聽過,或者不知道有專用的防空避難標誌牌。顯示政策宣導有待加強。 改革二:防空洞定位不清 日治時期全台各處皆建有各類型防空洞,時至今日,權責單位、結構安全等都不清楚。此圖為基隆信二防空洞一隅。圖4/獨立特派員 日治時期,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台灣是美軍空襲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日本人在台灣各處建有各種樣式的防空洞,包括地上型、地下型、山洞型。時至今日,這些防空洞算不算防空避難設備? 基隆市區的「信二防空洞」興建於二戰時期,內部空間約249.1平方公尺,高低差從100公分到3公尺不等,屬於在山裡手工開鑿的防空洞。洞內砌有紅磚之處,原是通到民宅的出入口,顯示日治時期是給一般民眾避難用。基隆市府以城市活化再生的概念整修此處,2023年12月開放民眾參觀,成了市區著名觀光景點。 基隆港另一側的市定古蹟「要塞司令部」,後方也有一個「ㄇ」字型的防空洞。給軍官使用的格局較為「豪華」。圖5/獨立特派員 基隆港另一側的市定古蹟「要塞司令部」,後方也有一個「ㄇ」字型的防空洞,採雙出入口。出入口前設有約2乘2公尺的避難厚牆,阻絕炸彈碎片射入,壁面以矩形石塊疊砌,頂部以抗暴RC版建造。相較手工開鑿的防空洞,這座給軍官使用的防空洞格局確實較為「豪華」。 信二防空洞出入口貼有防空避難圖示,但是打開防空避難APP沒有顯示該區位置。因為根據「防空疏散避難設施建檔作業要點」,只有金門縣與連江縣的防空洞有建檔。導致許多百年前的防空洞根本不知道管理單位是誰。 基隆八堵火車站對面山頭至少五個防空洞,圖中右側的洞口被柵門鎖住。誰在管呢?問了多個單位,皆說不清楚。圖6/獨立特派員 記者前往基隆八堵火車站,對面山頭至少五個防空洞,洞口被柵門鎖住。誰在管呢?八中里里長林浩隆致電給派出所、區公所、該區附近的里長,一致回答:不是我們管、不知道鑰匙在哪。「現在又沒戰爭,哪有防空演習,就算有防空演習,應該都躲在家裡,也不會躲在這裡。但這是歷史,應該要整理出來,」林浩隆說。 防空避難設備在都會區較密集,在非都會區則不然。像是八堵車站附近的八中里,防空避難建築數量屈指可數;反倒有十數個日據時期留下的防空洞。 基隆和平里多達32處日治時期遺留下防空洞,但是符合建管機關認定的防空避難處卻屈指可數。圖7/獨立特派員 基隆和平里更多達32處防空洞。基隆和平里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 洪順發拿著向基隆港務公司借來的鑰匙,打開其中一個防空洞柵門介紹:「這些防空洞是在日治時期就做好的,當初築港時,很多日本人住在這座山」。 和平里是丘陵地,沿路而上,可見到一個又一個柵門鎖住的防空洞,大小不一,歷史皆超過80年。走入洞內,有些路段修有樓梯,牆壁手工鑿痕清楚可見,地板也挖有排水道因應地下水,洞內有好幾個大小不一的避難空間。 洪順發指頭上直徑約60公分的洞口表示,這是連接到另一個防空洞的通道,「從這邊爬上去,上面剛剛好有一個差不多十坪大小的空間。」 和平里所在地基隆球子山,三面環海、一面環山,站在制高點可眺望東海與太平洋,掌握進出船隻。另一側牛稠港與基隆市區盡收眼底,位置險要。如今山上還留有國軍當時的砲台底座及崗哨等設施。 這些將近百年的防空洞結構上是否安全? 主責信二防空城市再生規劃的基隆市都市發展處副處長謝旻成表示,整修前委請新北市的土木技師工做結構安全鑒定,「結構是安全無虞的,可是不能再做過多開發」。 「安全有好幾個層面」,整修信二防空洞的建築師胡靖元指出,由於開放民眾參觀,因此結構上一定是安全。但若以戰爭防護來說,二戰時期的武器彈藥能力多屬爆破型,信二防空洞有一定程度的防護能力,「不過,考量到現代的武器殺傷力程度與攻擊規模,就不能肯定說『安全』」。 這些防空洞不僅權責不明,它們能不能「平時觀光用,戰時避難用」?更重要的是防空洞的所在位置至今仍否具備軍事戰略價值?如果是,又該如何管理?這都是政府待釐清的基礎問題。 改革三:國防民防知識待加強 日本政府給民眾的戰爭避難宣導內容,圖為主、文為輔,說明武器可能造成哪些傷害及該如何避難。圖8/日本內閣官房國民保護網站截圖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攻擊型態益發多元。「導彈可能從陸地、船艦發射,也可能是飛機空襲,」陽明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強調,不同的攻擊型態造成的傷害與空襲預警的時間也就不同,「兩岸距離太短,從導彈發射、到台灣偵測並向民眾發布警報,民眾避難時間恐怕只有三四分鐘」。 以俄烏戰爭為例,俄軍以飛彈或火箭等攻擊,因此大部分是建築物牆面受損。如果是以哈戰爭,以色列空襲加薩走廊,整棟建築物被毀掉,人被埋困在建物裡難以救出。「可能要先讓民眾對戰爭可能的形態有基礎了解,才能進一步教導民眾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安全」單信瑜教授解釋。 日本政府給民眾的戰爭避難宣導內容中,說明彈道飛彈擊中目標時,會激起衝擊波強風與飛彈碎片。給孩子的文宣品用語更直白說明,飛彈爆炸後會掀起強烈的風,有可能把人吹走。窗戶玻璃也可能會碎裂、彈飛,因此在家裡也要小心。所有的宣導都以圖為主、文為輔。 相比台灣國防部112年的「全民國防應變手冊」,一樣教導民眾如何避難。然而,文多圖少,難以一目了然。因應飛彈攻擊的篇章只說明儘速遠離及避難,並沒有說明可能造成什麼傷害。 「有人提出『兩牆原則』」,單信瑜教授解釋,建築物受到攻擊時,絕大部分從最外部開始,包括外牆、窗戶等,「因此,人應盡量躲在建築物的深處,多一道牆或阻隔物來保護我們」。 改革四:落實民防演練 高雄西子灣隧道內的防空洞興建於二戰時期,目前由中山大學代為管理,與民間組織合作,在此舉辦防災演練,提升民防意識與韌性。圖9/獨立特派員 與民防相關的萬安演習每年定期操練。然而,演習常被戲稱為演戲,白白錯失宣導防災風險與驗證逃難計畫的機會,淪為另一種紙上談兵。 單信瑜教授指出,台灣都市多高樓大廈,五、六樓以上的人逃到大樓作為防空避難的地下室根本來不及,更不用說行動不便的身障者或年長者。「制定的疏散防災計畫是否有效、需要的時間有多久、容納的人數是多少,這些都需要透過平時演練去證實並調整。」 高雄西子灣隧道內,二戰美軍空襲時,日本人曾修建防空洞,「主要用來存放戰備物資與彈藥,」中山大學研究專員許博珽表示,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兩岸關係緊張,因此擴建成為「高雄港務局戰時指揮部」。 目前,洞內牆壁上仍掛有當時組織各單位的牌子,例如局長室、人事室、會計室、醫務室等,長長的走道兩旁設有座椅,並備有洗手間,還有連接到戶外、近乎80度陡峭的逃生通道與通風井。出入口是將近20公分厚的防爆門,門外為民宅。 防空洞不曾真正啟用過,目前所有權屬高雄港務公司,但它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因此主管機關是高雄市府文化局,由位在旁邊的中山大學代為管理。學校曾與民間單位合作舉辦防災應變課程,在防空洞內模擬救援狀況,「透過這個空間來提升民防意識,增加台灣韌性,」許博珽說。 民眾常認為演習是擾民,「大家可能是充滿了樂觀偏見,覺得災害不會發生,」單信瑜指出,如果民眾對戰爭的風險沒有一定的共識或認知時,無論是何種演習都可能窒礙難行。 改革五:法規與時俱進 烏克蘭學校因為戰爭之故,整修地下室做為空襲避難室,放有床鋪、洗手間等,學生在此可安全的學習。圖10/獨立特派員 烏克蘭政府由於俄烏戰爭之故,重新檢視公共空間的避難設備,尤其是學校。原本堆放雜物的地下室,整修後,放有醫藥包、充足的3C充電裝置、床鋪、暖氣、通風等設備,以及解決生理需求的洗手間與飲水機,有些學校甚至有衛浴設備。設計目標是長時間維持正常且安全的學習環境,並且沒有避難室的學校不能營運。 台灣確實有針對防空避難的硬體規範,包括面積、牆壁厚度與門窗材質等。但只有堅固的硬殼子就夠了嗎?「如果戰期拉長就要考慮生活的問題,包括水、能源、糧食儲藏與通風等,」胡靖元說。 不同的空間,避難需求也可能不同,例如醫院、學校、娛樂場所、車站等,都需進一步思考其避難需求。 有可能發生的災害風險就該警醒,常作準備。 (※邱惠恩 鄭仲宏 羅盛達/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