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台積電設廠助攻,高雄房價節節攀升【獨立特派員】
王皓民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高雄市最近幾年,先是台積電宣布設廠,加上科技產業園區布局,吸引人口遷入、房價節節上升。還有新青安貸款政策助長,使得房價漲幅驚人。但除了人口遷移的購屋需求,大批的投機客湧入高雄,已經形成政府不得不介入的情勢。而除了追逐房價之外,高雄的年輕人還有其他安居的選擇嗎?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正式起飛  簡廷翰,8年級生中段班,半年前在高雄購入人生第一間房,本身從事房地產行業,入行三年多,對高雄房市波動很有感。他說:「大概在三年前台積電宣布,那時有一波漲幅,漲非常多,然後一直到2022年有一個停滯期,就是因為台積電不確定還有沒有要來。一直到去年正式宣布確定之後,房價就正式起飛。」 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也漲了,而且漲價的區域還不只台積電所在的楠梓區。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其實房地產的環境是跟著議題在走的,高雄大家最清楚的就是台積電的議題,它其實代表的是,高雄它在規劃整個產業科技S廊道的發展。」 國立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說:「從陳菊市長開始,就設了第一個高雄過去20年沒做的和發產業園區,之後有仁武產業園區、楠梓、橋頭,甚至往南走到了小港、旗津一帶,或是前鎮加工作業區,這一連串我們號稱叫S廊帶,因為這樣的佈局,慢慢的產業不管是一路移出或是成長,它自然會有一定的基本盤面。」 科技廠商進駐高雄,也帶動了人口的遷移,加上新的交通路網建設,半導體S廊帶、5G A IOT 創新園區、亞灣2.0,幾乎成了房市起飛的同義字。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表示,建設公司也面臨缺工缺料的問題,他並沒有辦法一次開出很大的量去滿足,所以在這樣子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之下,自然房價就往上走。 住宅存量遠高出家戶數?科技產業動這麼高的購屋需求嗎? 高雄房市價量齊揚,橋頭、楠梓產業園區周邊,三年漲了三倍。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以去年跟同期上半年相比,整個高雄的交易量,大概上升15-30%左右,價位其實也在15-30%左右的漲幅。因為近期有新青安的政策,所以其實政府是蠻鼓勵,可以透過優惠的條件去做購買。」 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說:「這一波像台基電的員工,這種高科技比較高收入的客戶,他反而就在市區裡面直接買這種50坪60坪大概2500萬到3000萬。」 可是,科技產業鏈與城市轉型,真的帶得起這麼多購屋需求嗎?國立屏東大學 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表示,住宅存量其實遠遠高出家戶數,以高雄市來說,家戶數其實只有110戶,可是住宅存量最新的統計來到120萬,這個數字其實足以支撐。 但賴碧瑩也說:「因為高雄市總人口有275萬,如果假設0到14歲的不買房,14歲以上人頭戶,然後25歲以上就是跟父母借款的,33歲以上比較長進一點的自己買,45歲早就有房。這275萬裡可能就高達了150萬以上。」 除了在地年輕人買房築夢,炒起高雄房價的,還有外來的投資客。賴碧瑩表示,這一群人其實只是想在這裡賺錢後就走人,不是高雄所樂見的,但他們確實在這一次房價的波動過程中佔一定比例。 政府如何抑制炒房?社會住宅有解嗎? 面對炒房,需要政府拿出有效的政策,因為當房價失控,受害的就是在地年輕人。國鈞從事設計業,兩年前就想買房,原本以為籌到了頭期款就可以順利圓夢,但現實卻並非如此,他說:「以後可能每年每個月都要繳個三萬塊,然後有可能要繳個三四十年,光想到就會覺得好累,好像是一個沒有盡頭的目標。」 年輕購屋族的薪水跟不上房價上漲速度,為了繳房貸,必須犧牲生活品質。為此,高雄市目前規劃新辦兩萬多戶社會住宅,其中有一萬七千多戶預計在2028年完工,另外也有近萬戶包租代管,及七萬多戶租金補貼。但目前高雄市社會住宅的中籤率不到一成,老人戶只能在社宅住12年,時間到了得重新抽籤,青年戶最多只能住6年。 科技業進駐,築起了高雄城市發展的希望,但也成為房價上漲的助燃劑,當抑制炒房、社會住宅等政策,都無法控制火勢,年輕人距離在港都安居的夢,不知道還有多遠。
專欄
囤房稅2.0七月上路,房價漲幅壓得住?
去年8月政府推出新青安政策,一手打炒房,一手刺激買氣,讓各界霧裡看花。台灣房屋持有成本不高,囤房越來越嚴重,問題在於課稅基準偏低。囤房稅2.0在這樣的基礎下推出,對囤房和空屋問題改善有限,加上租屋和社宅供給不健全、稅制改革緩慢,台灣的居住問題如何解決? 政府打炒房又推優惠購屋政策 房價不減反增? 台灣房價,從蛋黃區一路炒到蛋白、蛋殼區。時任財政部長蘇建榮表示,透過房地合一稅,能夠壓抑潛在的投機需求,讓房價需求面不會因為投機性需求擴大而讓房價上漲。2021年7月實施的房地合一2.0,為了打擊短期投機,課以重稅,結果卻適得其反。 從國泰房地產指數可以看出,房價在2015年短暫修正後,緩步上升,來到2021年,指數呈直線噴發。(圖/獨立特派員) 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提到,房地合一稅造成了供給量減少、稅費轉嫁到買方的頭上,甚至假合約等等的這些亂象。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也表示,延長囤房的期間,產生了閉鎖效果,房屋的供給量拿到市場賣的少了,拿出來租的也變少,所以房租就上漲。 政府在2023年8月,推出新青安購屋優惠貸款,貸款額度和年限分別增加到1000萬和40年。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提到,之後大約1500萬以下的產品,單價可能就會拉得非常高,雖然總價有控制,但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很多民眾會買到比較偏離行情價格的標的。 新青安政策推出後,讓連續下滑的買賣移轉棟數,一舉超越前四個季度。(圖/獨立特派員) 這項新青安政策,將實施到2026年7月,等到利率補貼和寬限期一過,對於口袋不深的房貸族來說,就是最大的風險。 稅制改革通過 囤房稅2.0有解嗎? 總統大選前,立法院在會期最後一天,壓線通過囤房稅2.0。根據主計總處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台灣將近900萬戶的住宅中,超過110萬戶沒有使用,空屋率為13%。而根據內政部低度用電戶數,空屋率將近9%。 以低度用電的資料來看,金門和宜蘭縣的空屋率全台最高,數量卻不多,反觀六都的空屋數量就很高。(圖/獨立特派員) 根據租客聯盟資料,2015到2020年新增的52萬戶住宅中,拿來自住和出租使用的只有四成六,非自住卻超過五成三。也就是因為這樣,從學界到民間團體,不斷倡議稅制改革。而囤房稅2.0實施後,最大的差別在於,全國歸戶和稅率略為提高。 修法前,一名四戶以上的多屋族,會分別依照各縣市的戶數課稅,稅率從1.5%到3.6%。修法後,改成以全國的總戶數計算,稅率提高為2%到4.8%。(圖/獨立特派員) 修法後,財政部預估能促進房屋有效利用,不過租客聯盟代表廖庭輝說:「根據財政部的估算,這樣的非自住房子,每年需要多繳3500~6200元的稅,這跟我們當時對於這個稅的期待不符合。」 而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則說:「30坪公寓40年的房子,它可能一年的房屋稅不到五千塊,縱然乘以四倍,對於業主端來說可能不痛不癢,甚至於還讓他有了一個理由,把它直接反映在租金上面,所以我們認為租金會漲。」 房屋持有成本過低 囤房稅2.0改革了誰? 囤房稅2.0實施後,對建商餘屋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拿到使用執照一年內課徵2%,稅率隨著年限增加,超過五年,課以4.8%的最高稅率。全國待售的5年內新成屋數量,來到8.2萬戶的歷史高點。 租客聯盟代表廖庭輝認為,建商必須繳納囤房稅,對他們來說就會有進一步去販賣的壓力,但多出來的成本,會轉嫁到誰身上? 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投資者並不會因為稅負高低,而是會看到底漲不漲得起來,如果有利可圖,他就會留下籌碼。政府當初期待囤屋稅能帶來房屋拋售,可能很難達成。 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認為,不論是哪一個版本的囤房稅,定義都過於寬鬆,而台灣的房屋持有成本過低,也導致囤房問題越來越嚴重。房屋稅偏低的主因,在於課稅現值,也就是稅基過低。各國多以實價課稅,但台灣是以房屋構造、屋齡、路段等作為稅基。 租客聯盟認為,房屋稅在地方稅的框架下,難以解決空屋問題,進而倡議中央版的囤房稅,同樣從第4戶開始起徵,加重稅額為現行的5倍,徵收後的稅款納入社宅和租屋補助使用,最重要的是不會波及到出租使用和空屋率高的偏鄉地區。 台灣房價所得比高、社會住宅不足、租屋市場不健全、房價漲幅大,長期位於民怨之首。民眾早已對政府的各項改革失去信心,居住問題,還要壓垮幾個世代? (※婁雅君 袁宏書/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