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實踐人本交通?人行天橋拆除引發多方爭議!【獨立特派員】
守護和平新生天橋!人本交通如何以人為本? 近年來政府推行「人本交通、停讓文化」,倡導行人走斑馬線,拆除「車本思考」時代的產物;因此在2024年10月下旬,宣布將拆除和平新生天橋,引發了在地居民的強烈抗議,也質疑天橋拆除之後,交通沒有完整配套措施,反而人車混流,造成了路口的混亂。 儘管民眾抗議,大型重機具和大批的工作人員,仍然進駐了和平新生天橋的現場,2024年11月19號的晚間,北市府開始進行拆除作業。幾天的時間內已經把主樑全數拆除,只剩下基座還看得到遺跡;而拆橋後的路口交通混亂,北市府交通管制工程處,也到現場會勘。 當地居民認為,像這樣八線或九線的路口,綠燈秒數分配给行人的只有不到50秒,對腿力不好的人來說是有點緊迫的。和平天橋記憶新生團隊呂冠緯說:「天橋在配套措施都還沒有完全做好的時候,就被拆掉了,所以路口就一團混亂,本來在使用天橋的人也覺得很錯愕。」 守護和平新生天橋發起人林玟君說:「我們心中的以人為本是,有天橋我也有地面的斑馬線,讓行人多一個選擇,如果我趕時間的話,可以選擇走天橋會比較快。」 交通部推行的人本交通,強調以人為本,卻讓在地的民眾感到壓迫。北市府交工處工務科科長林佳睿說:「這個路口也有架設CCTV,它可以即時監控路口的路況,所以我們同仁其實已經在看這裡的路況,如果有行人過不去的狀況,就會去增加秒數。」 歷史悠久的天橋 在城市發展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天橋在台灣都市交通發展扮演的角色,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當時的省政府主席嚴家淦出國考察後,在台北市推動行人天橋的計畫,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台北車站跨越軌道的天橋。這座天橋越過了三個月台,藉著新穎的建築宣示城市發展,也開啟旅客讓路給車走的時代。 隨著都市發展,車輛越來越多、車種也越來越複雜,但天橋利用率隨著行人高齡化也越來越低,隨著天橋老去,養護成本也越來越高,拆天橋成了各地城市的集體運動,也引發各種用路人的抗議。 更讓和平新生天橋護橋團體不捨的是文化價值,不只國際導演李安的《飲食男女》、已故導演楊德昌的《一一》,還有許多經典電影、流行歌手的MV,都曾在這裡取景拍攝。天橋不只乘載了當地居民的共同回憶,也成為城市地標;無奈文化局,最終決議本案不具文化資產價值潛力。 天橋拆不拆?如何發揮天橋存在的價值? 不過對於天橋拆與不拆,當地也有不同聲音,有人認為天橋老舊,會衍生安全問題,也有人認為既然有畫斑馬線,就不會選擇走天橋,因為走天橋需要爬樓梯。 守護和平新生天橋發起人林玟君表示,市府「以人為本」的說法是指,人有很多樣貌很多樣態,像是孕婦或推輪椅行動不方便的人士,這些族群就沒有辦法使用天橋。OURs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孫啟榕也說:「天橋會使用頻率不高,主要的原因在於高度,所以如果真的要讓這些天橋有用的話,應該是改善垂直的動線,讓它有電梯或者有替代的方案。」 其實未來將被排拆的這些天橋,背後也都有許多故事,老天橋裝滿了許多台北人的共同記憶,也是文學、影視中,引發共鳴的題材。不過根據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工處統計,到2024年12月下旬,台北市原有的116座天橋,已經被拆掉了43座,預估在未來三年可能還要再拆掉九座天橋。 在人本交通的觀念下,北市府認為,平面的行穿線比需要上上下下的天橋更安全方便,因此逐步淘汰漸漸不合時宜的天橋,希望在沒有墩柱影響行車視線下,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只是在這留與拆之間,或許需要更具體的公民參與,與更完整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