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瀝青刨除料無處可去,工研院再生新解方!【獨立特派員】
瀝青刨除料無處可去 累積超過三千萬噸從哪來?
馬路上豎起一排排三角錐,實施交通管制。趁著好天氣,施工人員正把握時間,趕工鋪設新的道路。道路施工人員藍焌翔說:「我們現在在施作,使用30%的回收料,就是再生瀝青,用比較大台的鋪裝機來鋪設。」
鋪設新馬路之前,要先將損壞的舊瀝青鋪面刨除,產生的刨除料,則再運回瀝青廠存放,這座黑色小山,是長年累積的瀝青刨除料,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圖/獨立特派員)
根據統計,全台三年來大約產生1500萬噸的瀝青刨除料,目前的再用率約為15%,等於有一千多萬噸堆置。工研院保守推估,近十餘年來,全台已經累積超過三千萬噸的瀝青刨除料無處可去。
為什麼會累積如此龐大的數量呢?瀝青業者黃為寬表示,因為政府規定是四成,整個拌合一噸裡面,只能加400公斤的再生料。因為瀝青老化的緣故,所以很多現在在設計配比的時候,只能用兩成到三成左右,所以會堆置七、八成在現場。
現行法規對於回收料的使用限制,使得刨除料消化的速度趕不上累積的腳步,加上瀝青刨除料被歸類為有價料,不能以事業廢棄物處理,業者因此得不斷尋找場地放置。但堆置的情形越來越嚴重,有再大的場地也不夠。
台灣研發再生劑技術 盼找出永續循環利用的經濟模式
去化不易,也無法隨意棄置。針對這個現象,工研院綠能所業務總監陳志豪,提出了他的觀察。他說:「你得標了這個瀝青,刨除料你就是要帶回去、自己想辦法,然後政府好像當沒有看見這回事一樣。可是我們實際上在接觸業者當中,他們真的是叫苦連天。」
為了解決瀝青刨除料堆置問題,這間位於苗栗三灣的瀝青廠,和工研院合作,導入台灣自行研發的再生劑技術,試圖找出一條永續循環利用的經濟模式路徑。在過去傳統的瀝青拌合過程中,高溫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安全風險。新技術首先帶來的改變,是工作環境變得更安全。
瀝青業者黃為寬表示,過去在舊的操作設施的時候,溫度應該是210多度,但因為在230度的時候比較容易發生閃燃,用了再生劑之後,把尾氣溫度慢慢去試,就可以達到想要的溫度。
炒料時的溫度降低,意味著燃油使用量跟著減少,節省製造成本是另一個收穫。黃為寬提到,沒用再生劑之前生產的過程中,大概一噸要11公斤的重油, 現在大概剩9公斤。
使用再生劑還原老瀝青,主要是提高回收料再利用的品質,延長道路使用年限。陳志豪說:「針對刨除料上面的老化的瀝青質,它變硬變脆之後,我們透過再生劑加以還原,這樣子的刨除料它在添加40%之後,跟新的瀝青能夠重新的鍵結在一起,相容性變好,在遇到雨水或者車輪的滾壓,就不會發生脫料、破洞的情況。」
瀝青砂石分離技術 解決刨除料堆置刻不容緩
除了再生劑,對於台灣已存在的刨除料堆置問題,工研院開發出一項瀝青砂石分離技術,降低開採新砂石的需求,讓台灣朝資源永續利用邁進一大步。透過這項技術,可將瀝青刨除料分離出70%的新砂石,以及30%的瀝青砂,幾乎可達到百分百去化刨除料的目標。過去雖然可藉由甲苯、四氯甲烷等有機溶劑,達到類似的分離效果,但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工研院綠能所業務總監陳志豪說:「一個就是它其實相當不環保,它那都是一些致癌物,甲苯、四氯甲烷,然後BOC排放非常高,回收其實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它是揮發性的,會有公安的問題。另外就是它的放大的成本太高,如果用溶劑來洗的話,它的單價可能要接近兩千塊的成本,現在這一套做起來,大概在三百塊以內就可以完全的分離出來。」
除此之外,再生粒料品質的參差不齊,一直是爭議的焦點。強調科學數據的成效試驗,後來成為品質把關的重要參考。不過,關於成效試驗的標準,目前尚未有一套公訂的標準。
儘管如此,擁有砂石產業背景的苗栗縣長鍾東錦,在去年八月宣布與當地砂石業者、工研院合作,在苗栗縣建制全台首座刨除料瀝青砂石分離示範廠,更提出更動國土計畫,作為瀝青刨除料堆置問題的解套措施。鍾東錦說:「這次的國土計畫 如果能夠讓這個各瀝青廠、周遭的土地做一些變動,那它的瀝青的堆置會更有合法性跟合理性。」
工研院的新技術,帶來有效降低製造成本、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等各種利多優勢,但在推廣過程中,卻面臨著多方利益角力的難題,陳志豪認為呼籲應該從不同角度,來審視台灣的政策法規以及使用觀念。
台灣的砂石原料來源,除了進口,主要仰賴政府的河川疏濬計畫,天然資源短缺的難題,凸顯了永續循環利用的重要。解決瀝青刨除料堆置的嚴峻現況,已經刻不容緩,為了追求經濟發展,我們還能夠再犧牲多少自然環境呢?
(※尹雯慧 羅盛達/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