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善用眼動輔具,助障礙者以「雙眼」發聲【獨立特派員】
重度肢體障礙的孩子,大多伴隨語言障礙,沒有口語能力。但現在台灣有一群老師,讓重症孩子們可以透過眼動輔具說話。孩子們用眼睛看著螢幕,就可以操作電腦,讓這群孩子有翻轉人生、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不過目前眼動課程的資源和師資都不足,身障平權這條路,需要更多人同行。不一樣的音樂會 「眼動科技」幫助重症孩童說話 這天,幾位身障小朋友,從各縣市來到台中歌劇院,他們都是有重度肢體障礙的孩子。目目非營利教學總監蘇沛如表示,腦性麻痺、中風、帕金森氏症或者是一些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等等,90%以上其實是沒有口語的。目目非營利所舉辦的這場音樂會,就是為不能說話的他們舉行的。 幫重症孩童說話的輔具,是「眼動科技」,而孩子們每周要上一堂課,學習運用眼動輔具。蘇沛如說:「它收集了非常多眼球的移動的資訊,投影到電腦的螢幕上面,螢幕上面就會出現一個遊標,老師就會依照這個學生的狀態跟能力,去選取適合的眼動軟體來進行操作。」 目光凝視螢幕,螢幕下方有個長條型帶鏡頭的儀器,會追蹤眼球的方向,讓孩子能眼控滑鼠來操作電腦。進入課程前玩的佩佩豬遊戲,是為了校正眼睛擺點,確保孩子的視覺落點能精準控制游標,再設定他們的視覺喜好。 為重症孩子帶來學習機會 眼動教育師資供不應求 眼動教育推廣的原由,是因為重症孩子的學習機會往往被剝奪。目目非營利教學總監蘇沛如提到,在教育現場,其實特教老師人員是不足的,非常多重度的肢體障礙者、無口語能力的孩子,都是被放在教室的最後一排。 眼動老師林亮妤也說:「長期的被忽略,很多時候他們就是放空發呆,漸漸地 也會失去自我的概念。」而眼動科技,給了孩子們改變的機會。林亮妤表示,上課過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有越來越多孩子的聲音出現,甚至願意給予反應。 大部分重症的孩子,連為自己說話的機會都沒有,更無法想像有一天能操作電腦、自主學習。眼動科技,或許能為孩子們減少障礙、拉近教育落差,但眼動老師培養不易,目前師資供不應求。 蘇沛如說:「訓練就大概半年的時間,所以培訓一個眼動老師,時間其實是非常長的。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需要帶老師去認識這個孩子。現在重度的肢體障礙者大概是三十萬名,我們現在僅協助到120位小朋友。」 眼動教育的課程也有烹飪課,將教育帶進生活。不只是孩子,隨行的家長們也有重要任務,課堂上要學習控制電腦,輔助孩子們用眼控。 用眼睛表達說不出口的話 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眼動科技讓孩子們用眼睛說出快樂記憶,甚至還能選擇要創造什麼回憶,讓自己感到幸福。參與課程的家長吳雅琪說:「我覺得不只有眼睛,他可能連說話都有進步,是我意想不到的。」 另一位學生庭安,因自體基因突變,沒有行動和口語能力。庭安的媽媽張婉玲說:「我永遠忘不掉的是,那時候她3歲,我們剛接觸到眼動,要讓庭安來認(照片)爸爸媽媽還有家裡面的成員,但其實那時候我內心很忐忑,我從來不太敢確定他認不認得我們。在他第一次二選一,哪一個是媽媽、媽媽在哪裡,他眼睛真的是一瞬間就轉到我照片上,我真的是眼淚都要飆下來。」 那一瞬間,庭安的媽媽至今仍然無法忘懷,因為從那一刻開始,他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沒有意識的布娃娃,他只是被困在軀殼裡面、沒有辦法表達。學了眼控的庭安,開始表達浪漫的自己,用眼睛說出愛與感謝。眼動科技幫重症孩子,用靈魂之窗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也讓身障平權的落實,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專欄
瑠公圳迫遷案歷時13年,老宅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獨立特派員三年前曾經以〈家在圳道邊〉為題,報導過新店瑠公圳迫遷案。這個案件從2012年就展開訴訟,當時因為一份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出現曙光。不過法院卻在今年11月發出強拆的執行命令,通知要拆屋還地,最後在反迫遷團體及文史團體緊急採取一連串的行動下暫緩。 瑠公圳迫遷案 合法房屋卻沒有土地所有權? 拜訪賴碧珍家的這天,她家的信箱上還貼著來自台北地方法院的執行命令,上頭的主旨寫明了要拆屋還地。從賴碧珍收集的資料觀察,家中最早的戶籍入籍資料遠在1950年,最早的房屋稅單則可以追朔到1953年,換句話說,這間七開間的長屋至少有70年歷史。瑠公圳迫遷案當事人賴碧珍說:「從那個飲水口到大坪林第一條支圳,橫跨在瑠公圳上面,我們剛好在正中央。」 依傍著水圳的老宅,雖然是合法房屋,不過卻沒有土地所有權,原地主是瑠公農田水利會。為了讓房子與土地的產權可以合一,賴碧珍一家從1965年開始就多次提出要申購土地,都沒有獲得同意,然而瑠公農田水利會卻在2011年將土地標售轉讓。 瑠公圳迫遷案義務律師葉恕宏說:「當時他們有意要標售土地的時候,沒有先來問問已經住了70年的賴家人,反而用一個規避法律的方式,雖然宣稱是公開標售,但我們看到去投標的人就只有一組人,而且他得標的金額是底標多於兩千多塊錢去得標。」 行政與法律救濟遇瓶頸 竟無預警強制拆除? 土地轉售後,新地主要求拆屋還地,賴碧珍也從2012年開始展開漫長的訴訟。而這件被人權團體稱為「瑠公圳迫遷」的案件,因為涉及優先購買權及時效取得地上權的法律爭議,即便三審定讞賴碧珍敗訴必須拆屋還地,相關的行政與法律救濟卻不斷持續。 義務律師葉恕宏表示,除了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之外,也有向監察院提出檢舉,但行政法院的訴訟,卻因為瑠公農田水利會的法人格組織,目前已經被整併到農業部之下的單位,因此認定行政法人的權力主體已經不存在,沒有做實質的審查就被裁定駁回。 另一方面,監察院在2021年出具調查報告,以便宜行事、難為允當等字句,直指當年瑠公農田水利會將土地標售給建商的過程,確實有疏失,被視為案件曙光,不過也同樣因為改制失去著力點。 組織的改制,讓瑠公圳迫遷案陷入救濟瓶頸,協助的法律團隊,決定向憲法法庭提起憲法訴訟。葉恕宏說:「針對坐落在這塊土地上面長達六七十年的時間,已經符合《民法》所規定時效取得地上權的要件。目的就是要請求憲法法庭來做憲法的解釋,時效取得地上權,到底是請求權?還是形成權?」 然而當案子還在憲法法庭排審,卻無預警收到強制拆除的公文。長期聲援瑠公圳迫遷案的人權及司法團體展開新一波的陳情,除了要求在司法救濟未有定論之前,強拆命令必須暫緩執行,也指出瑠公圳案件已經受到國際公民社會關注。 不過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余宜家認為,在迫遷議題上,在台灣內部反而是一種降溫狀態,也對冷淡的態度感到擔憂。他說:「如果當社會越來越不注重這件事情,可能會走向更資本、更大型的方向發展,就會剝奪社會處境比較脆弱的人的需求。」 文化景觀提報成轉機 迫遷案未完待續 老宅的存續除了在人權議題著力,也在文化領域努力。這一天,新北市文史學會帶著新北市文化局人員沿著瑠公圳進行會勘。 新北市文史學會向新北市文化局提報,將包含老宅在內的瑠公圳圳頭水岸列為文化景觀,希望保留水圳地景。然而會勘過程中,針對老宅歷史,與會的農田水利署人員發言卻意外走火。土地上有沒有房子涉及當時土地標售是否符合程序。根據當時台北市農田水利會不動產處理要點,被佔用土地必須先依法收回,然而在瑠公圳案的土地標售過程中,不但沒有依法收回,也無視要給予佔用土地者優先購買權的規定就直接標售,這不但是監察院調查報告中所點名的重大瑕疵,更是引發整件迫遷案的起始點。瑠公圳迫遷案進入第13年,當年的水利會對於被佔用土地為何沒有依法收回就標售的問題依然迴避,使得整起土地標售過程的爭議,直至今日,依舊無法獲得釐清,只留下迫遷案未完待續。 不過,強拆倒數前三天,預計中的執行卻出現轉折,原定的拆屋執行命令確定取消,主要原因是文化景觀的提報,但賴碧珍也針對協商條件提出疑問。未來將展開一連串的會勘及審查程序,這些程序也為迫遷案爭取到暫緩強拆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老宅後人與新地主的協商以及目前還在等待的憲法法庭解釋,都將是未來影響老宅存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