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霹靂舞登上奧運殿堂,台灣Bboy陳柏均幕後操刀
邱惠恩 周明文 / 採訪報導
邱惠恩 / 整理報導
霹靂舞(Breaking)首次登上奧運殿堂。籌辦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賽事的主席是台灣人、B Boy陳柏均。從混堂口的歹囝仔,到成為奧運霹靂舞賽事的總舵手,陳柏均將霹靂舞視為不斷突破(break)未知人生的解藥。初識霹靂舞
一手操辦巴黎奧運霹靂舞的賽事主席陳柏均,來自台灣。奧運結束,卸下重擔,終於在9月能接受媒體採訪。
採訪當日安排的第一個拍攝行程是陳柏均平日的訓練菜單之一:象山跑山。沒錯,不是「爬」山,是「跑」山!從永春捷運站開始一路慢跑,穿越騎樓、馬路、學校、廟宇,中途兩度停下來打太極跟練武術,跑到六巨石瞭望101大樓後跑下山,喝一碗愛玉冰暢快一下,再一路跑回家。
「不管是舞蹈的舞,還是武術的武,其實一輩子一直在做就是不斷的訓練。」陳柏均目前是舞團老闆、WDSF世界舞蹈總會霹靂舞項目全球負責人,同時也是人夫與人父,再怎麼因為這些身分忙碌,他總不忘記舞者的身分,自律地管理身體,日復一日,「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歡這些,那我每天做這些練習是很理所當然的」。
陳柏均與霹靂舞的第一次接觸在11歲,「我爸那時買了L.A. Boyz的錄音帶給我,他希望我學英文。」但反而是嘻哈文化、服飾穿搭與霹靂舞走進陳柏均的生命。
90年代的台灣剛解嚴沒多久,學校鮮少有街舞社團跟民間舞蹈教室,「那時候跳舞就是標新立異、就是壞小孩,會被學校老師跟父母罵,覺得你難道要去當舞男舞女嗎?」但陳柏均還是自己看錄影帶練舞。
陳柏均國中時期曾被年長的大哥哥欺負,嚥不下這口氣的他,跟朋友在MTV看完古惑仔電影後,直接結拜,自己當老大,「我國中是帶頭的(台語),很壞,跳八家將、混堂口,」這段時期他不再跳舞,考過全校前三、也當過全校最後一名的他,直到國三升學時,為了想跟當時的女友、現在的太太進同所高中而開始唸書,最終計畫失敗,但卻再度開啟跳舞契機。
陳柏均進入和平高中熱舞社後,跟著同儕揮汗練舞、準備社團成果發表,有了歸屬感,也沒時間再去街頭混,正式告別放蕩不羈的歲月。為了繼續跳舞,陳柏均高中與朋友創舞團,大學正式成立舞蹈工作室。
喜愛李小龍的陳柏均,工作室擺放李小龍的畫、雙節棍、木人樁、健身器材,2014年還學習太極。他的霹靂舞風格因此混合了格鬥武術和有動有靜的太極,「霹靂舞是很剛強的,動作很有爆發力、很硬;可是我練了太極之後發現我身體會有以柔克剛的感覺,這些方式讓我的舞蹈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獨樹一格的霹靂舞風格讓陳柏均奪下2016年BIS世界總決賽冠軍,常年到世界各地的霹靂舞賽事表演跟擔任評審,也是第11屆總統文化獎青年創意獎得主。在霹靂舞圈越來越有知名度後,陳柏均被邀請擔任巴黎霹靂舞賽事主席。
籌備奧運霹靂舞
2024年巴黎奧運首次納入霹靂舞成為競賽項目。辦過大大小小國內外霹靂舞賽事的陳柏均,深知操辦賽事的艱辛,再加上自己「中華台北」的身分,奧運賽事主席一職於他而言絕對吃力不討好。
「我一開始沒有要接,但這件事還是得有人去做。」最終,陳柏均因著一份對霹靂舞的熱情與責任,2022年接下巴黎奧運霹靂舞賽事主席一職,「已經跳舞跳了30年,大家都叫我老師,那老師不應該有點責任嗎?不應該有點社會責任?對世界不應該有點責任嗎?」呼應了他最喜愛的英雄人物蜘蛛人的座右銘: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籌備一項新興的奧運競賽項目,一切從零開始。尤其霹靂舞來自街頭孕育出的嘻哈文化,「它有很強烈的娛樂效果、藝術性很高,也很極限運動,」陳柏均表示,籌備過程時的決策原則是要符合運動家的精神,但又不能在街頭文化上「走味」。
陳柏均舉例,霹靂舞尬舞時,常見有舞者朝著對方手掌朝上,比出握住某個東西的手勢(圖3),「這個動作就是請對手吃我的生殖器官,」陳柏均解釋,此動作是強烈挑戰、甚至挑釁對手的意味。「這個我不認為是不敬,這真的是視情況而定,有些人他很敏感。」因此,此手勢一旦出現在奧運場上,就會被認定為不當行為,失去參賽資格。另外,原本規定身為奧運選手不能擔任其它文化賽事的評審,但陳柏均認為,霹靂舞在運動領域中方興未艾,此規定會斷了很多舞者的生計,「大部分的選手,他們可以拿到的收入是什麼?當評審。因為一場評審可能是新台幣一萬五到三萬不等,或者更多。你真的定了這個規定,請問你我吃什麼?所以我把它改掉。」陳柏均認為,可以先把餅做大後再嚴格規定。制定或更改規範勢必影響他人利益,作為賽事主席,有時陳柏均為了公正性也必須拒絕朋友好意,因而常招致罵名,「我為霹靂舞做事,可是會被霹靂舞人認為,我變成穿西裝、然後站著、很ego (自負)很臭屁」,「我做一場奧運其實真的是看清人生跟人性。其實也好。」回首來時路,困難重重,但就像霹靂舞的英文名字break一樣,陳柏均用舞者跟武者的身分,突破一關又一關未知的人生,「其實你問我對我來說霹靂舞是什麼?我覺得它就是一個我不斷突破人生的一個解藥。」奧運霹靂舞不走味
來自街頭文化的霹靂舞首次踏入巴黎奧運。觀看賽場設計,圓形尬舞場地,再加上背後大大的Boombox(手提式收錄音機),讓人聯想到70年代嘻哈起源地美國布朗克斯區街頭,音樂一下群起尬舞的氛圍。Boombox下方是兩位播放音樂DJ,選手跟裁判事先不知道DJ會放什麼音樂,舞者比賽當下得即興起舞。兩位MC(microphone controller)主持人掌握賽事流程,炒熱現場氣氛。滿滿的嘻哈元素,融入進奧運賽場中。甚至正式比賽前,賽事主席跟9位裁判先輪番上陣尬舞,來一場賽前裁判秀。「如果沒有judge solo(裁判跳舞),我們該怎麼去respect(尊重)這些人給我們的評價呢?因為輸跟贏的決定權交給他們嘛,所以他們必須得break、得跳舞,」台灣巴黎奧運霹靂舞參賽選手孫振認為,此次奧運「真的把一個很文化性的街舞活動發生在這個體育最高殿堂裡」。此次霹靂舞進入奧運不是沒有批評聲。部分人士認為,嘻哈文化是一種生活風格與方式,不是競技,不應該被評分。其實,奧運委員會也曾針對「霹靂舞是運動還是藝術」一題詢問B Boy跟B Girl,並製作成影片,結果各種答案都有。「我覺得霹靂舞可以是表演、可以是藝術、可以是運動,全看你把它放在什麼樣的平台上,」陳柏均表示,霹靂舞原本是次文化,但因為奧運進入普羅大眾的視野,「大家對霹靂舞的觀點完全改變,政府企業支持的資源相繼進來,媒體爭相報導,」他正面看待奧運隊霹靂舞領域的影響。鑑賞霹靂舞
奧運競賽過後,競賽影片留言區相當精采。有的人表示雖看不懂仍覺得精彩、有的則認為看不懂讓人困擾,還有質疑裁判結果有問題、評分太主觀等等。尤其澳洲B Gril RayGun的袋鼠動作引起廣大討論,被做成各種迷因成為茶餘飯後的揶揄話題,還有人認為這根本不是在跳霹靂舞。到底裁判的評分標準是什麼?我們該怎麼鑑賞霹靂舞呢?「運動裡保留了藝術性,所以客觀中會有主觀。」陳柏均解釋,霹靂舞有音樂與舞蹈美學,不是單純翻好高、轉好多圈、大地板動作好屌而已,「如果要完全客觀,叫機器人來跳舞就好。」本屆奧運霹靂舞國手教練蘇志鵬建議,可用奧運評判的五個標準來入手:舞蹈技術(Technique)、執行力(Execution)、舞蹈詞彙量(Vocabulary)、原創性(Originality)與音樂性(Musicality)。首先,以舞蹈技術來說,霹靂舞常見極限的肢體動作,例如頭轉等大地板動作。通常難度越高,現場氣氛越嗨。不過,「看起來」很厲害,不一定真的技術厲害。「因為霹靂舞沒有難度係數分數,它不像體操、跳水已經做了難度係數判斷,有3.2難度或7點多難度, 所以即使是技術難度,我覺得它還是存在大量的主觀在裡面。」第二,執行力(Execution)。舞者有沒有失誤動作,以及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貫性」好不好。蘇志鵬解釋,執行力與技術有高度相關,「因為你要做很困難的動作,就要冒很大的失誤風險。」第三,舞蹈詞彙量(Vocabulary)。霹靂舞有四個基礎舞步:搖滾步 (Top Rock)、排腿(Footwork)、大地板(Power Moves)、定點(Freezes),所有的霹靂舞都是立基在這四個基礎舞步上做創新。「舞者的身體語彙能不能全面地使用這四個基礎舞步,所衍生出來的所有的動作,」蘇志鵬解釋。第四,原創性(Originality)。像是有沒有跳出新的動作,「我認為原創是最難追求的,但是也是這個運動中最特別的,」蘇志鵬舉例,體操發表原創動作必須經過世界體總認證,難度分數才能夠算分數。但是霹靂舞不用,因此,「發表一個沒有人做過的動作可能就會很獵奇,但這個沒有人做過的動作有沒有難度又是一件事。」舞蹈動作若能展現自身風格品味更好,「霹靂舞是很講就風格的,」孫振以滷肉飯為例,有人加筍乾、有人變成麻辣滷肉飯,「舞蹈加入你的個性、你的品味,以及動作設計上的小巧思,那都會讓動作更豐富。」第五,音樂性(Musicality)。「當你在鑒賞街舞比賽的時候,你一定都要邊聽音樂邊看,你才會知道他在跳什麼、他為何舞動。」孫振表示,如果一方技術極好卻沒跳在拍子上,對上一個技術不難,「但能夠把音樂轉換成實體畫面,基本上這個舞者會贏。」蘇志鵬解釋,一首歌的節奏、歌詞、編曲、樂器,甚至歷史脈絡要傳達什麼,都關乎舞者有沒有辦法用身體、「用所有的技術原創、執行力跟語彙力去把音樂表達出來。」最後,蘇志鵬分析,技術性跟執行力偏運動判斷,原創性跟音樂性偏藝術判斷,詞彙量則是串聯運動跟藝術的橋樑,「建議民眾可以將霹靂舞理解成帶有藝術性的運動項目。」